APP下载

高职专业分方向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3-08-10黄飞华龙艳红张宪明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证书方向高职

黄飞华 龙艳红 张宪明

【摘要】本文分析高职专业分方向建设现状,并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提出准确定位专业目标、优化核心课程设置、融入“1+X”证书内容、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等应对策略,为高职专业分方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1+X证书” 工程检测 专业分方向 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100-04

教育部文件规定,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培养实际设置专业方向,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从某一专业中划分一个方向进行建设,进行专门的人才培养。专业分方向的建设既要与原专业有一定的相关度,又要有较大的独立性,以体现分专业的特点。笔者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方向建设为例,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以调研为基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专业建设理论,从核心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建设措施。

一、高职专业分方向建设的内涵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行业企业技术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而进行的最基本且重要的教学建设,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社会需求导向性,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可根据专业培养实际设置专业方向,或根据办学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这与高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所處行业等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行业对职业岗位细分和技术技能精准化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开始相应地扩大专业范围、规划新增专业。但新增专业往往受到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和招生就业等限制,建设难度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通常从某一专业中划分一个方向,在此新方向开展专门的人才培养,而高职专业分方向建设的概念应运而生。专业分方向的建设既要与原专业有一定的继承性,又要具有自身的特色,体现分专业的特点。专业分方向建设要适应技术进步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按照专业调研、课程建设、师资培育、人才培养方案、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首次招生要考虑生源的多样性和就业需求,循序渐进,加强招生宣传,拓展就业岗位,逐步打开专业知名度。

二、高职专业分方向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专业分方向设置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因为一些高职院校对专业分方向的理解程度和实施执行不到位,分方向建设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不精准。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而一些高职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与最初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异。由于目前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不同的工种每一个岗位的技术要求都比较具体,有明确的技术细则。学校在分专业建设时,由于实际调研不够,造成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不精准;同时又由于专业的课程多、杂,技术技能性不突出,导致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没有体现专业特点,跟企业需求脱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的专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用工要求。或者分专业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精准,与原专业区分度不大,没有定向性,没有突显细分专业特色,学生没有学到特别的技术,导致学生的分专业技术技能与调研阶段行业企业技术要求不符。

二是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高职学校部分专业在设立一个新的方向之后,没有系统梳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特别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分专业课程与原专业区分不清或重点不突出的现象。虽然专业名字有变化,但教授内容与原专业区别不大。同时,部分专业贪大求全,导致专业课程偏多,总课时量偏多,教师教学、学生上课都疲于应付。在课程类别设置上,存在理论课程课时多于实训课程课时现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动手操作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偏于理论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对专业的兴趣,特别是新设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高职专业课时在2500—2800节比较合理,实践性教学学时应占总学时数50%以上。自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1+X”证书制度方案已在高职院校全面铺开,新专业的建设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方面应对“1+X”证书制度有所呼应,不断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促使人才培养适应教育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是高职院校分专业设置未能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院校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没有在专业建设中充分体现培养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分专业建设时,都只考虑生源或市场就业需要,立项建设仓促,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分专业特色。师资还是原来的师资,缺乏具备企业经验的教师,教师达不到新技术技能实操指导要求,导致所培养学生的技术特色不明显。或者没有深入调研就业市场,对专业的就业企业、就业岗位没有深入分析,或拓展岗位不足,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分方向建设路径

根据分析研究上述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水利工程检测专业”)为例,提出分专业的建设路径,着重分析岗位职业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将国家技术标准、规程规范、企业工作流程纳入新的教学标准、教材中,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将“1+X”证书考核内容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和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

(一)准确定位专业目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在快速发展,生产模式、技术、工艺和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都在迅速迭代更新,高职院校的规划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院校的专业定位设置、人才培养方向是否能跟得上发展。首先,水利工程检测专业分专业建设团队基于水利工程检测专业的专业特点,确认其属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的特性,将学生就业取向定位为主要面向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并可以具体划分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造价单位、设计单位,因此,专业建设发展要立足于服务本地区水利、房建、市政、公路水运工程类企业。从分专业建设伊始,团队就做长远规划、注重内涵式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服务型人才,使其能满足服务于建筑施工行业和质量检测行业的需求。其次,明确学生应具备开展建筑材料试验检测、土工材料试验检测、混凝土无损检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等检测项目的技术能力,有扎实的检测技术理论功底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把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检测上岗证书作为技术技能考核要求,使毕业学生在企业“用得上、靠得住、沉得下”,在服务地方建筑行业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中凸显优秀的专业技能水平。

分专业设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专项人才,其专业建设要体现专业特点,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对行业需求、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调研,预测今后较长时段的人才需求,以服务社会、企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期在就业的细分市场占领先发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优化核心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体现一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重要指标,开设的课程应体现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分方向建设团队优化核心课程,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明确新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明确培养学生核心技能技术方向。而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技术能力相对应,如水利工程材料检测与应用、土工材料检测、混凝土无损检测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工程材料检测技术;水利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课程培养学生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能力;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课程培养学生工程质量验收技术;工程检测实验室管理课程培养学生检测实验室管理资质认定和管理能力。原专业核心课程与培养能力重点在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水工建筑设计、工程监理等方面,分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只沿用了原专业的两门核心课程,更能体现检测专业培养核心技术能力的目标。

通过上述设置,核心课程实现了专业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分方向专业特点,符合行业技术要求,体现“1+X”证书制度中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术要求。核心课程既要符合具体岗位技术要求,保持一至两门课程与原专业一致,以体现专业融合要求,又体现各方向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多门课程一致的现象。

(三)融入“1+X”证书内容,提升技能实训能力

自2019年国家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1+X”证书制度已经在各个职业院校专业中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高職院校专业分方向建设要与国家“1+X”证书制度有机衔接,职业技能应用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专业发展的推手。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教学的嵌入设计,体现专业建设中的“1+X”课程体系设置特点。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考核有严格要求,如对实训硬件条件的设施配置、实践项目有详细的规定,故分专业建设团队对实践教学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好提升学生的实训技能。因此,水利工程检测专业分专业建设团队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积极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知识,如编写“1+X”证书考核教材,在对应章节聘请企业师傅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安排“1+X”证书考前应试教学,保证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供学生选考。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考证,可以把取得证书作为学业完成的条件,设置“1+X”证书学分互换办法,优先推荐就业。

水利工程检测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检测技术能力,对应的“1+X”证书有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要将证书考核内容融入实训教材,常态化训练学生技术能力。如某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1+X”证书的需要,建设功能齐全的检测实训室,开展的检测项目满足所有开设课程要求和技能竞赛要求,满足“1+X”证书取证和考核技术功能要求。检测实训室平面布置合理科学,工位充足,操作便利,并编制各检测项目实训指导手册、“1+X”证书培训手册。

(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打造岗位技能特色

水利工程检测专业分专业建设团队根据分专业的特点,勇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并在订单班、特色班或定向班中开展试点探索,使分专业建设更能满足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团队在同一门课程中开展分段式教学,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穿插进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转变专业毕业设计方式,并以真实的项目设计作为考核重点,实现岗位综合技术能力稳步提升。

如以水利工程材料检测与应用课程教学流程为例,在每一个实验理论模块授课结束之后,教师开展实验操作课教学,之后再讲授下一个理论模块,再进行实验操作,有效巩固学生的检测技术规范、操作标准。又如在企业定向或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实施阶段性(如每学期)“学校—企业”双线教学,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到企业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到学校学习。根据订单企业需要,学校专门设立专项课程,由企业派出任课教师,针对某一特定技术进行专门教学。在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分专业团队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以掌握理论知识、熟练设备技术操作、正确进行材料项目检测、检测报告编制等为考核要素,以理论考试(40%)+检测项目操作(40%)+记录及报告编制(20%)分比重考核。转变专业毕业设计考核理念,以岗位实习期企业真实项目为设计素材,企业专家、技术师傅参与设计指导,实现定向技术式毕业设计;岗位实习与毕业设计项目紧密接轨,使成果最终反映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凸显岗位能力特点,打造分专业岗位技能特色。

(五)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提高专业就业质量

专业的建设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脱离市场独立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离不开行业经济发展。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教学内容不落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就要与市场紧密联系,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积极对接。分专业建设团队有计划地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技术要求;听取企业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又与各教学团队不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会议,分析行业情况,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式、方式进行探讨。学院还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实训至少有一个企业专家参与。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实训标准和实训指导手册,参与课程资源的制作,开展前沿技术的探讨和实际技术操作的讲解演示等,解决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高职学生和家长十分关心就业,因此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影响学生以及家长对专业的认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在进行分专业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基于广西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较多这一现实情况。学校积极与检测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大二时,就可与多家检测单位共同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每个学期,企业根据业务开展和专项技术需要,为签约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培训,使学生提前熟识公司经营管理,为其快速入职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基于原专业基础开展的分专业建设需要准确定位规划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检测技术)新专业方向需要立足区域发展,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精设核心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精湛的检测技术能力,精准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原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经过充分调研,设立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检测技术)分方向,并进行了科学的专业规划和定位,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专业招生计划均完满完成,学生的检测技术得到企业的好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R].2015(10).

[2]赵方.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探析: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输配电专业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

[3]商玮.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智库时代[J].2019(11).

[4]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R]. 2019(1).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GXGZJG2019A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飞华(1973— ),广西桂平人,在职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专业教学研究工作。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证书方向高职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收录证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