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8-10刘良燕杨芳杨燕梁文娟
刘良燕 杨芳 杨燕 梁文娟
摘要“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本课程团队在建设一流课程过程中,紧密围绕提高“两性一度”的目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对“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37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药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好“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与加工学”等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中药研究和生产等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本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1-2]。全面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需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4],从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个方面进行一系列综合改革,最终实现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本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提高“中药化学”课程的“两性一度”,以期建成面向中草药栽培與鉴定专业本科生的特色鲜明的“中药化学”一流课程。
1学情分析与课程定位
1.1专业基本情况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为省属二本农业类院校,学校立足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云南中药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农业大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极具云南地方特色和明显区位优势的本科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为社会输送了中药材领域专业人才540余人,本专业注重培养从事中药材栽培、品质鉴定、饮片加工、质量检验、中草药开发利用等中药现代化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为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20年获批云南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1.2学生情况分析
本专业招生规模约为60人/年,二本招生,学生多为云南省生源。对于专业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二本学生,本课程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热情不高;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机会接触中草药,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中药材的药用成分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3基于学情分析的课程定位
传统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而“中药现代化”是连接中医药文化与世界大舞台之间的桥梁。要想实现中药现代化,必须先弄清楚中药的药效成分,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阐明其药用价值,这些正是中药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5]。“中药化学”课程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中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中药化学”课程的定位是既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除了扎实过硬的课堂教学外,本课程还重视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工作。本课程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24学时。理论教学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安排了薄层色谱的原理及应用、硅胶柱色谱的原理及应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的原理及应用等实验,通过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外学时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提高课程高阶性的改革举措
第一,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和工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选取“智慧树”教学平台和“知到”app教学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优质的慕课资源,学生在线上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重难点知识以线下学习为主,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并答疑。通过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将主要教学时间用于讲解重点和难点,可以体现课程的高阶性。
第二,通过使用有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有机化学知识。有机化学是学生普遍认为难以理解透彻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通过语言描述,也很难把立体化学的内容讲解清楚。而有机分子模型的使用,非常便于学生迅速且直观地观察到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结构,从而理解原子之间、化学基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作用力。学生对搭建分子模型有着很强的兴趣。我们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2―3名学生为一组,一边搭建分子模型,一边讨论化学键的朝向、原子间的位置关系等化学问题,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学生容易获得较好的课堂体验,对本课程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2.2提高课程创新性的改革举措
我们认为本科课程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二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将前沿科学信息加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但是点到即止,不做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的方式对前沿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在讲到倍半萜类化合物青蒿素时,详细讲解青蒿素的抗疟疾活性,在课程最后提出近年来的一个新闻报道——双氢青蒿素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方面有较好的潜力。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图书馆网站查阅关于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文献,经过自学后提交一篇学习报告。教学内容上的及时更新,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很多还没来得及写进教科书的知识内容,极大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包括教师讲授、学生PPT汇报交流、小组互相点评打分、分组讨论及辩论等。以上教学方式要围绕一个目标——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获得感。
本科课程的创新性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仅靠课堂教学,更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中药化学”课程的实践包括两个内容:课带实验和课外实习。实验课的开设遵循“基础+综合”的原则,基础实验主要训练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如薄层色谱法、旋转蒸发仪的使用、煎煮法提取中药化学成分等;综合实验则要体现出实验课的创新性,例如我们设计了题为“三七茎叶中人参皂苷的提取”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小组间讨论、与实验课老师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学生经过“思考→质疑→答疑→实践→总结经验”的学习过程,能够逐渐获得独立思考、协同合作、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3提高课程挑战度的改革举措
提高挑战度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学得轻松,就不容易提起兴趣;而是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够一够”,这样才能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课外学习内容的设置上体现挑战度。我们每次课后都会布置课外学习内容,主要是一些课本上没有介绍的前沿知识,以及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献专著等进行归纳总结的内容。这些學习内容都不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大量的阅读,最终输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本科生来说,要完成课外学习报告,光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跳一跳”,才能“够”到。对于出色完成课外学习报告的学生,教师通过期末给出超高加分的方法给予鼓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挑战自我。
考教分离也是提高本课程挑战度的一个方面。我们利用“智慧树”教学平台进行试题库建设,然后逐步实现考教分离。试题库建设的具体做法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在线下搜集和编写大约1500道不同类型的习题及答案,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题型。习题的选择要以本课程的重要知识节点为依据,每道习题编写出来以后要对其知识节点归属及难度进行标注。然后将线下编写好的习题导入“智慧树”平台的试题库中,按照前期准备好的标注方式对试题的归属及难度进行分类。试题库建设完成后,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线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实现课后作业无纸化,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在手机端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客观题可以实现自动阅卷,极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主观题仍需要人工批阅。二是在线进行测试,试题库可根据教师设置的题量、题型、难度等要求自动抽题组卷,只需组织学生到指定的智慧教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考试甚至无需监考也能做到防止学生作弊。由此可见,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和工具进行在线试题库建设,可以实现考教分离,能够充分体现一流课程的挑战度。
3课程改革效果
基于提高“两性一度”的系列课程改革措施实施三个学期以来,给本专业学生带来了一定专业素养上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的获得感有提升,期末考试成绩相应的有一定提高。“中药化学”课程考试中,2021―2022学年期末考试平均分为79.3分,2020―2021学年为79分,均高于2019―2020学年的65.8分。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打分,2019―2020年度为81分,2020―2021年度为88分,2021― 2022年度为90分。
第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更愿意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主要体现在报名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人数有所提高,考研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等方面。
第三,本课程的学习效果提升,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掌握。通过对2019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有83.3%的学生表示“中药化学”课程对后续的“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与加工学”“中药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16.7%的同学表示“有一定帮助”。
4思考与展望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事情。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初心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因此,课程改革必须紧密围绕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目标,不能偏离。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下一步准备开展暑期课程实践活动,邀请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暑假进行中药化学相关知识的科普小视频的拍摄制作,利用互联网传播所学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知识,又能为科普公益活动尽一份力。
*通讯作者:梁文娟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20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药化学”。
参考文献
[1]邹忠杰,李光喜.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药与临床, 2013(4):47-48.
[2]田树革,周晓英,刘宏炳.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方法探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0):203-204.
[3]刘育辰,刘刚,杨武德.“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药化学》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J].广州化工, 2017, 45(6): 2.
[4]陈杰,李诒光,罗永明,等.《中药化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20(8):2.
[5]李宝晶,李艳平,董发武等.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 29(11): 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