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海洋生物学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2023-08-10许星鸿赖晓芳朱龙徐国成林春梅

科教导刊 2023年7期

许星鸿 赖晓芳 朱龙 徐国成 林春梅

摘要 协同创新平台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该平台可以凝聚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目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中还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成员之间合作有限等问题。文章结合海洋生物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建立由管理部门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规划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方向、完善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建议,为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海洋生物科技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协同创新平台;海洋生物学;研究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標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24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协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等创新主体,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为目标,通过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知识、信息、人力、技术、资本和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的互动,形成具有前沿性、专业性、开放性和稳定性的组织系统。

江苏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核心区先导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其涉海专业人才、学科和平台建设等在省内具有独特优势。由江苏海洋大学牵头组建的“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已获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可通过优势互补并结合江苏海洋生物产业技术需求,为江苏海洋生物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示范工程。随着沿海经济大开发及相关产业链的延伸,社会对海洋生物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海洋生物学专业作为江苏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经过8年的建设,我校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立海洋生物学专业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需进行深入探索。

1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协同创新平台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2011计划”启动已十余年时间,虽然各中心制订了一系列章程和管理办法,建立了人才协同培养和协同科研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阻碍。主要原因是不同创新主体有各自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协同创新平台在运行中受到多方的限制,各方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导致协同只是浮于表面,停留在协议上,无法深入落实。目前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是由政府划拨了一定的经费维持,但经费有限,与平台建设的需求差距较大,且由于管理机制的限制导致经费使用审批烦琐、效率低。

1.2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员之间合作有限

协同创新以提高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需要协同成员的合作完成[1]。不同类型的协同单位目标各异,如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管理,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研机构主要进行科学研究,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生产效益,缺乏互利多赢的合作体系。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单位把自身的目标和利益放在了首位,忽略了合作关系和协同创新的宗旨,导致合作的领域不够广泛,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的合作形式多为文章互相挂名、学分互认及学生合带等,距离协同创新的核心目标相差甚远。由于协同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少,彼此之间缺乏深入的沟通,导致学科专业之间不能完全融合,出现资源和研究的重复投入[2]。地方高校基础较为薄弱,观念较为陈旧,科研工作中单打独斗现象较普遍,学科之间壁垒严重,导致与校外合作过程中以个人行为相对较多,与社会合作形式单一。

2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学科专业面狭窄、掌握技能单一

不同学科之间交流少、缺乏合作,导致学科专业面狭窄,学生接触新科技的机会有限。即使同为海洋生物学专业,但导师分别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如病害、种质和环境等,学生跟随一个导师所能学到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在就业时受限制较大。

2.2主动学习积极性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研究生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习惯于填鸭灌输式和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模式,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和实验任务,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科学问题并提出独到的思路,创新素质和能力较薄弱。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大多参照部属高校,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对开发性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结合地方经济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3]。

3对策及建议

3.1建立由管理部门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

由当地政府牵头建立“政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制订适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政策和发展目标,对平台的人事、职称、考核及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教育管理部门积极调研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情况和需求,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制订针对性的科技政策促进平台发展,以专项经费或技术中心认定等形式支持平台建设;支持平台的管理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合作。

3.2规划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方向

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方向应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并结合地方的区域发展需求,选择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平台应把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两者的发展结合起来,有机地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整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国家“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畅通陆海连接,增强海上实力,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江苏省于2021年印发了《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全域一体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特色彰显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任务。连云港市于2022年印发了《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订了进一步推进港产城海融合、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纵深发展海产品产业链,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连云港作为江苏省重要的海滨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四十余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以港口、水产、医药、化工及旅游为特色的国际海港城市。由江苏海洋大学牵头组建的“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和省市的“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因此该平台应将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应用、海水健康养殖技术及海洋生物医药等作为发展方向,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3.3完善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在关键技术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科学分析利益的机制,形成一个稳定的互利共赢合作结构。在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之初,各成员即签订知识产权协议,以保障各方利益,消除顾虑,提高积极性。协同创新的形式从以项目带动为主的点状关系,向以平台建设为主的长期联盟和战略领域的集群协作等网状关系转变[4]。高校通过团队协同的形式,建立与校外单位的深入合作关系。各创新主体应围绕共同的目标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优势互补,各有侧重点,建立有引导、有分工、有合作的动力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

在平台的运行过程中,以灵活的聘用形式引进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以吸引人才加入并保证人才的稳定性;让科研人员有话语权、参与平台的管理,由其引导平台的发展,促进不同单位间新技术的交流,避免出现平台行政化现象;绩效考核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使协同成员不急功近利地单一追求科研成果,能定下心来致力于科研、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发展。

3.4教育教学改革

①改革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多元化体系。协同创新包括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很多领域,但对高校而言,首要目标是提高办学水平。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只有不断进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海洋科技人才专业素养的需要。高校应转变观念和办学思路,深刻认识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与其他创新成员沟通的主动性。在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之间建立协同创新的网络关系,进行跨校际、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世界一流高校的普遍行为[5]。地方高校可借鉴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和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地方发展特色,寻求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增强对外部创新要素的吸引力。

②成立导师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应以科研作为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转换为培养人才的教学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建学科发展小组,并重视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快学科整体发展的速度。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资源,公开招聘高层次领军人才,建设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导师团队。通过客座教授、博士后工作站和高级访问学者的柔性人才管理方式,增强师资和科研力量。对平台人员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拓宽导师的国际视野。发挥资深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导师采用校企专家多對一的指导方式,使其快速成长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并着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组成由科研院所知名学者和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协同创新校外导师队伍,在高校开办讲座,使学生充分领略到科技前沿及市场信息,不停留于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脚踏实地的学术思想。

③构建研究生网络课程体系,加强实验技能培训。依托平台构建对外开放、知识新颖且系统全面的研究生网络课程体系,使不同高校的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其探究知识、分析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6]。海洋生物学为理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增添一部分工科、农科和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程,鼓励跨学科课程的选修,改善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激发灵感,提高创新能力。任课教师不能局限于某一本教材,应追踪科技发展动态,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并以讲座式、问题式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由平台投入一定资金建设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实验技能实训中心,使学生能学习和掌握多种实验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如细胞培养、微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和环境监测等多学科实验方法,掌握液质联用、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等多种先进仪器的使用技能,使其成长为“厚基础、宽口径、上手快、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迅速适应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或就业工作。平台可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目前我校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已获得多项省级高校竞赛奖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凝聚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多方力量,是人才培养的良好依托。在现有的“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通过平台管理体制及高校教育教学的多方面改革,可以大力培养海洋生物科技高层次人才,有效推动海洋生物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促使我国快速发展成为海洋强国。

基金项目: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202209);连云港市花果山英才计划(KK20100)。

参考文献

[1]吕淑云,黄珊.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13-16.

[2]张玲,何伟,林英撑,等.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0(3):27-30.

[3]潘醒.高等农业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方法[J].陇东学院学报,2022,33(4):135-139.

[4]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6]杨维东,董小玉.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48-50.

[5]吕子燕.对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