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08-10高巧艳布日古德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

高巧艳 布日古德

摘要:文章在田野调查法的基礎上,结合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献学、音乐形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归纳、梳理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成果。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在高水平民族音乐人才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院校应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具体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中,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等方面,对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引领学生积极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高水平民族音乐艺术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学校应通过培养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民族院校音乐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浸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0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本文旨在探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民族院校音乐教育应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大对特色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要把“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机统一起来……深化传承内涵,丰富文化形式,创新建设路径,从而不断强化、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1]。

1.1 有助于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模式的建构

民族院校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具有天然的优越性。高校音乐教育兼具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职能,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教学模式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加大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和自豪感,这不仅关系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发展。

民族院校音乐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在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将本土音乐艺术通过各种途径融入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中,能够大力推动民族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民族院校具有地域特色教学优势,可以探索多元化、特色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1.2 有助于促进美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不仅能为美育相关研究提供案例,还能通过传统音乐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美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审美的力量能大幅度提升国民的幸福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3 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长河的积淀。如内蒙古的民间音乐艺术英雄史诗、长调、呼麦、胡仁乌力格尔、叙事民歌、好来宝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明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各民族之间互助互通,和谐共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契合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交流交融文化生态氛围

民族杂居区域的音乐文化生活,促使各民族成员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中下意识地、共同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并助推了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局面。不同的民族能相互了解各自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逐渐过渡到整体文化的融合,加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建构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新模式,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音乐教育如果只一味关注技能和技巧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内涵的。可以开展实地考察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音乐艺术生长背景和土壤,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之中,形成向心力和合力,进而凝聚民族精神。

2.1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而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起音乐是文化有机组成的观念,才能认知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也就是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自身。”[2]56因此,要以音乐教育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培养为出发点,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下,借助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民族音乐艺术人才。另外,可通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特色教材,开设专业化的课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传统音乐的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加入更多优秀、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在传承音乐艺术和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更多良好的熏陶和教育。音乐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刻的,不仅可以培养当代民族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同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奖惩、监督等机制,营造“彼此欣赏、相互成就”的良好氛围。优化学历结构,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师资,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以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的身份来担任短、中期的高端教育培训和科研工作,作为现有师资的有益补充,促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注入活力。通过组织先进人物报告会,开展师德师风、课程思政、学术道德等专题培训。还要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导向,熟知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进一步了解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去向,使人才培养定位和规划更加合理,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教育发展环境。

教师应更加系统和完善地开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与道德浸润。同时,教师应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围绕教学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高校应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并鼓励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活动,逐步夯实教师的知识基础,实现其综合素养、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牢固树立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2.3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水平民族音乐艺术人才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路径,在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中,要深入挖掘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内涵,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水平民族音乐艺术人才奠定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院校音乐教育要把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究和创新作为重点来抓,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民族院校开展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现美育目标。“从育人这个角度上来说,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必然的,而‘育人就是二者结合的第一个关键点。”[2]59因此,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实现传统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4 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递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弘扬正道。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民族院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德艺双馨、红专兼备、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定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新模式,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是拴紧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为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释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3]

另外,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音乐,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本地的传统音乐,深入调查民间音乐的“非遗”项目,并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学习的知识通过演奏、演唱、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这有助于提升广大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5 将传统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政内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课程思政与传统音乐教学的融合,增强思政意识,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和传统音乐教学的恰当切入点。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使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全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与事物发展规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和社会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课程思政与传统音乐教学的融合能够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底蕴深厚,课程思政的引入能增强教学效果。当前,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其能力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因此,课程思政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6 在基层实践中深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院校可以开展校地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以及志愿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大四实习期到民族地区实习,深入群众,并与各族人民交往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如笔者负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依托内蒙古自治区浓郁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氛围,在内蒙古农牧区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 筑梦乡村未来”的音乐教育扶贫活动。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针对内蒙古农牧区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开展音乐支教活动,用艺术的力量跨越贫困,让学生在音乐殿堂上大放异彩。艺术扶贫扶的不只是艺术,更是人心。另外,对支教的大学生来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中国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深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结语

本研究以民族学、音乐学、音樂教育学视角,系统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是音乐学研究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服务于当今社会的一次新的理论尝试。希望能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会柏.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6):86.

[2] 卓玛措.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现代音乐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56,59.

[3] 赵本燕.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1(5):25.

作者简介:高巧艳(1981—),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声乐演唱与教学。

布日古德(1980—),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院校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民族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