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曼《狂欢节》钢琴演奏作品与演奏技法研究

2023-08-10吴彤彤李楠楠

艺术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舒曼狂欢节

吴彤彤 李楠楠

摘要:《狂欢节》是由舒曼创作的标题性钢琴音乐套曲,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深刻反映出德国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潮。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鲜明,思想情感深刻,体现出舒曼高超娴熟的作曲技艺,也对钢琴演奏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舒曼认为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然是高尚思想情感与独创性艺术形式的结合,认为音乐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强调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并倡导用音乐净化心灵、提升文学素养。在钢琴演奏作品的创作中,舒曼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审美价值追求融入其中,将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强调音乐的幻想性。《狂欢节》钢琴演奏作品的创作背景源自基督教四旬斋前夕的饮酒宴会与集会狂欢,这是一种在西方国家中十分流行的活动。在四旬斋期间,人们会组织集会,载歌载舞、饮酒吃肉,乐曲聚焦狂欢节最后一天的假面舞会。此时舒曼正与艾尔涅斯蒂娜·冯·弗里肯相恋,舒曼将爱人居住的城市阿什四个字母中的四个音作为音乐动机,每一个曲子都由这一核心动机发展而来,体现出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文章简要介绍舒曼生平与创作背景,分析其钢琴作品《狂欢节》的标题性与形象性,从和弦演奏、八度演奏、手指跳音、琶音、歌唱性旋律演奏这五个方面,阐述舒曼《狂欢节》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为钢琴艺术实践提供思路。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钢琴;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6-00-03

《狂欢节》是舒曼最具代表性的标题性钢琴套曲,创作于1834年至1835年,包含21首钢琴小曲,结构自由,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此部钢琴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德国狂欢节最后一天假面舞会的场景。舒曼运用不同风格的小曲,细致刻画出假面舞会上不同的人物角色形象,乐曲的标题也以人物形象的特征或人物的姓名来命名,如《妖艳女子》《艾斯特雷纳》等。看似毫无艺术价值的标题,实则体现出千姿百态的情感世界。舒曼的文学底蕴赋予了此部钢琴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所选择的题材贴近现实,乐曲中多样化的演奏技巧及个性化的处理方式将画面与音乐巧妙结合。此部标题性钢琴套曲的诞生,开辟了钢琴艺术实践的新路径,奠定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 舒曼生平与创作

罗伯特·舒曼,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年仅7岁的舒曼便在钢琴艺术上表现出极高的天分。自19岁起,舒曼开始进修钢琴,在手指受伤后开始转向作曲与音乐评论。1830年至1840年,舒曼创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列德序曲》《女人的爱情与生活》等。舒曼在钢琴艺术创作中,追求高于自身内心与灵感的源泉,重视对人物内在思想情感的描写,在浪漫主义上有着自发的本能与敏锐的灵感,在创作中不受结构形式的桎梏,而是将瑰丽浪漫的想象融入钢琴艺术作品中。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舒曼注重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结合,除了用优美的旋律歌颂真挚的情感之外,舒曼还用富有诗意的文学、形象性的标题来说明乐思,更加直观地传递情感情绪,因此,舒曼也被称为“音乐诗人”。舒曼创作的钢琴演奏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体现出舒曼对钢琴艺术的审美价值追求,也融合了自身的思想。舒曼钢琴演奏作品的旋律如同诗朗诵一般耐人寻味,在节奏上具有飘逸性的特点,追求多样性与富有特性的和声效果。舒曼在创作钢琴演奏作品中深受舒伯特的影响,借鉴了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形式,如同诗人一般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内心世界融入钢琴小品,再将钢琴小品贯穿连接,形成钢琴小品套曲这一富有创造性的音乐体裁[1]。

2 舒曼《狂欢节》钢琴演奏作品分析

2.1 《狂欢节》的标题性

舒曼喜爱标题音乐,注重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与同时期李斯特的标题音乐相比,舒曼的标题性钢琴套曲所追求的是对音乐中诗意与文学意蕴的体现。《狂欢节》作为舒曼最具代表性的标题钢琴套曲,并没有运用传统的故事性、情节性标题,而是将人物形象的特点或人物的姓名作为标题,是对音乐的高度提炼。此部钢琴演奏作品包含21首小曲,每首小曲都有特定的标题。这些标题包含对音乐体裁的说明,如《前奏》;有对音乐内容的概括与提炼,如《蝴蝶》;有对虚构人物的表现,如《弗洛雷斯坦》《帕格尼尼》等。在作品中,标题用以展现音乐与文学间的关联,对作品的内容与内涵进行补充,也能够给予听众提示。但舒曼并非用标题束缚听众对乐曲的欣赏,而是通过标题将听众带到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听众的联想力、想象力,允许听众结合自身的钢琴艺术审美经验、生活经历等,对情境内的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等进行想象、扩充。这些标题串联起故事情节,塑造了丰满鲜活的艺术形象,自由自在的曲式结构、优美灵动的音乐,凸显出标题的文学性、艺术性,展现出此部作品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2]。

2.2 《狂欢节》的形象性

标题性钢琴套曲《狂欢节》中标题的运用为音乐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支持。舒曼的钢琴艺术创作致力于提升钢琴音乐的艺术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钢琴演奏作品脱离生活实际。相反,舒曼善于从生活中汲取钢琴演奏作品的创作灵感,力求在钢琴音乐中更加细腻、深刻地反映生活与社会现实,将音乐与生活、社会相互关联,丰富钢琴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钢琴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所说,舒曼“是一位肖像家和历史学家”[3]。聆听舒曼的钢琴演奏作品,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呈现在眼前,人物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真实中充满幻想。在《狂欢节》中,许多小标题都与人物性格特点息息相关,加之乐曲中独特的作曲技法,使人物角色仿佛就在眼前。例如,《琪娅拉》中运用了附点与切分模进的旋律,重音标记的运用将乐曲推向高潮,极富个性的音乐生动描绘出舒曼未来妻子克拉拉的形象,热情而不失沉着;再如《阿尔康》中,作曲家对旋律进行了音程断奏,刻画出牙尖嘴利、受人喜爱的阿尔康这一人物形象。此外,这部作品中《肖邦》《帕格尼尼》等小曲选择同时期作曲家的名字来命名,使音乐风格更为鲜明,也体现出舒曼富于变化的音乐思想。

3 舒曼《狂欢节》钢琴演奏作品的演奏技法

3.1 和弦演奏技法

舒曼的《狂欢节》中,为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作曲家追求特定的音响效果,在演奏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含力度较大的和弦演奏以及断奏的和弦演奏。在《狂欢节》第1小曲与第21小曲中,运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力度较大,演奏的基本要求为同时弹奏出和弦中的每一个音。演奏者需要用手腕支撑手指,保持手腕动作幅度与力度均匀,手指则处于放松状态,结实有力地触键,手型保持稳定,用1、5手指形成手掌的整体框架,由外向内用力,其他手指则配合手掌以一定的力度弹奏,只有这样才能在力度较大的和弦演奏中保证声音集中、扎实。在第16、17、21首小曲中,出现了断奏的和弦,短促的跳音与纵向的和弦使旋律极富舞蹈性。在断奏的和弦演奏中,要把握好不同小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找准乐曲的情感基调,分析小曲与小曲、乐段与乐段、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注意运用正确的手指触键技巧,保持手指灵活,在琴弦上快速“跑动”。同时,要将情绪情感融入其中,以情带声,以声感人,让听众可以通过聆听乐曲,体会到作品内丰富且饱满的人物形象,将听众带到作品的情境中,给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与审美体验[4]。

3.2 八度演奏技法

八度演奏技法在舒曼钢琴演奏作品《狂欢节》中多次出现,其基本要求为同时弹奏出两个音。与和弦演奏的基本手型、方法相同,手腕要作整体的运动方向,手指放松的同时保持舒展,让手腕部分松弛,以轻巧灵活的手腕动作带动手指。手指则坚定有力,用指关节支撑手指的弹奏,将更多的力量传递并集中在琴键上。同时,调动肩部、大臂与小臂的力量,整个手臂的运动方向与幅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演奏好八度。在《狂欢节》的第1小曲、第14小曲中,出现了跳进的八度音程构成的旋律,跳进的方向或是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跳進后的八度演奏对演奏者的基本技巧与音乐处理能力有严格要求。演奏者要演奏得轻盈敏捷,使乐句在情感情绪上连贯自然。同时,在《狂欢节》第14小曲与第16小曲中出现了相同八度的断奏,采用了大指断奏或4、5指连奏的演奏技巧。在演奏时要将大指的关节迅速抬起、放下,适度提升大指的运动幅度与运动频率。在演奏连续乐句的八度时,如在演奏《狂欢节》中第3小曲与第20小曲中的连续乐句时,双手要默契配合,注重把握好连线八度乐句的长短,打造出声断意不断的演奏艺术效果[5]。

3.3 手指跳音技法

手指跳音技法集中出现在《狂欢节》第10、14、15小曲中。手指跳音技法的基本要求为:用手腕支撑手指,手指单独进行快速跳跃,手腕部分保持一定的悬空位置,演奏过程中手腕不能压低,而是要为手指提供支撑力。手指则需要伸直,尽量较少弯曲,可以通过手指的略微上提以进行手指断奏,但上提的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声音笨重。同时,在演奏中要运用手指跳音技巧,突出音色、音量的变化,发出富有弹性且清脆悦耳的声音。例如,第14小曲《互认》描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分别后重逢的场景,二人愉悦地交谈并回忆往事。全曲为降A大调,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情绪色彩十分鲜明,节奏较为欢快。演奏第一部分时由右手高声部奏出主旋律,以4、5指完成连续音的演奏。同时作出手腕动作,用右手的大指进行跳音演奏,大指在关节的驱动下作上下运动。手指跳音演奏技法难度较大,在演奏中很容易出现疲劳感,导致手指僵硬,跳音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一边弹奏,一边放松手腕、手指,最大限度地消除疲劳感,同时让跳音的演奏更加轻盈灵动,突出乐曲欢快的情绪特点。

3.4 琶音演奏技法

在钢琴演奏作品中,琶音是分解和弦的一种形式。舒曼钢琴演奏作品《狂欢节》中,琶音演奏技巧主要出现在第12小曲和第20小曲中。最基本的演奏要求为:用大臂带动小臂,用小臂带动手腕与手掌,大臂与小臂结合为有机整体,做共同运动,在弹奏中整体性地缓慢转动,将重音从一个音传递向另一个音。乐曲中的琶音排列较宽,依靠一组动作难以完成琶音演奏,这就需要手腕部分的配合。例如,乐曲中第12小曲《肖邦》运用了琶音演奏技巧,突出肖邦音乐作品旋律悠扬、流畅的风格。乐曲中波浪线琶音伴奏,高声部清晰的旋律,极富肖邦的个人风格色彩,也刻画出无拘无束、明朗乐观的情绪。演奏时要把握好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用右手奏出主旋律,右手的触键要平稳有力,手腕在运动中要控制运动的幅度,用手腕发力带动手指深触键。在乐句连线结束的部分,提起手腕,运用手腕与手臂的结合带动动作。对波浪形琶音伴奏的处理,要先渐强,后渐弱,以力度对比体现出情感情绪的变化。演奏时要结合自身对乐曲的理解、对钢琴艺术的审美等,把控好速度,注意表现出肖邦早期创作中热情的情感基调。

3.5 歌唱性旋律演奏技法

舒曼钢琴演奏作品《狂欢节》中,第5小曲、第6小曲中都包含歌唱性的旋律。第5小曲《约瑟比乌斯》真实地反映了舒曼柔和的内心,全曲温柔舒缓,极富歌唱性与抒情性,仿佛舒曼的内心感叹。演奏时,要注意乐曲中的三连音、五连音,注意音符的均匀流畅。触键时尽量以掌关节发力,带动手指略微抬高,手腕则保持平稳,使声音清脆、清澈且柔和。尤其是在连音演奏中要让音符更加连贯。随后,进入乐曲的第9小节,旋律亟须发展,音乐更加丰满,演奏时要使左手发挥踏板的作用,减小力度,降低速度,演奏出轻巧柔和的声音。第6小曲《弗罗列斯坦》是舒曼另一种性格的化身,是热烈激动、奔放自由的情绪。与上一段小曲的情感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该乐段为g小调,强弱对比、速度对比十分鲜明,仿佛在放声高歌。在演奏时要注重重音后移,适度增加手指触键的力度、深度。乐曲中包含的节拍的变化,对比鲜明且层次丰富,演奏时要让乐曲节拍紧凑,用踏板连接好八度的旋律,仿佛舒曼内心的呐喊与宣泄,打造出更加立体饱满的音响效果,也呼应该乐段的主题,塑造出更加鲜活的艺术形象。

4 结语

《狂欢节》是舒曼最具代表性的标题性钢琴套曲,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出舒曼在音乐创作中的个人风格色彩。作品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便是看似平淡,实则揭示情感色彩的标题,通过对标题的运用,对音乐的精巧处理,塑造出一个个极富辨识度、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此部作品对演奏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演奏时不仅要把握好演奏技术要点,而且要融入真挚的情感,将作品的艺术魅力、文化内涵、思想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邓歆韵.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分析[J].戏剧之家,2022(23):58-60.

[2] 党艺.踏板的运用:以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第一乐章为例[J].黄河之声,2022(1):84-87.

[3] 张景易.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流派视阈下舒曼《狂欢节》音乐学分析[J].乐器,2021(7):34-37.

[4] 娄晨.从钢琴套曲《狂欢节》分析舒曼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J].戏剧之家,2021(5):85-86.

[5] 刘作萱.舒曼《狂欢节》的文学性内核以及演奏教学解析[J].艺术评鉴,2020(16):185-188.

作者简介:吴彤彤(1999—),女,黑龙江巴彦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李楠楠(1977—),女,黑龙江呼兰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舒曼狂欢节
购物狂欢节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