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绩效管理课程为例
2023-08-09余泽梁
余泽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1 体验式教学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绩效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掌握绩效管理理论和技术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但从企业用人部门的反馈中了解到,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绩效管理实操能力较差的问题,无法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实务操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势在必行。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与之相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1]。
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绩效管理课程主要围绕绩效管理的流程展开,每一个流程中涉及很多概念、理论和方法,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复杂、空洞和乏味,进而失去对绩效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情景模拟等体验式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
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可以加强学生运用绩效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脱节一直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注重实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在校大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接触到企业绩效管理实操工作,因此需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法。利用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管理情境和业务角色,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观感受工作实际并模拟企业决策,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工商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程类似,绩效管理课程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学生陷入从众的认知误区,即哪种绩效考核工具(如OKR)更流行,它就更科学。在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等体验式教学方法,明确案例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现实背景等材料,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绩效管理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
2.1 关于体验式教学发展史的研究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开始于国外,其基本思想来自杜威的“真正的教育来自实践”。他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经验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20 世纪40 年代,德国人科翰用户外拓展的方式来训练水兵,开创了体验式教学实践的先河。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开始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学校教学工作,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研究。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库伯提出:体验是由“初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阶段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之后,布鲁纳通过研究,将体验式教学定义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他将体验式教学分为设置教学情景、提出教学假设、明确知识概念或原理以及内化知识四个步骤。20世纪90 年代,我国开始引进体验式教学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3]。
2.2 关于体验式教学特征的研究
尽管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对体验式教学的概念理解仍不统一。相反,关于体验式教学特征的认知上相对统一。一般来说,体验式教学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亲历性。学生在课堂中亲自经历与实践大致吻合的教学情境,这是体验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4]。二是情感性。强调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情感、使其主动参与[5]。三是互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6]。四是反思性。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课后要对课堂知识进行重构,内化为自身所学。体验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知识单向传递的弊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够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7]。
2.3 关于体验式教学应用的研究
由于体验式教学在学科适用性上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领域,尤其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适合开展体验式教学,比如工商管理学类课程[8]。该种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体验式教学涉及的知识面不全[9]。实际上绩效管理是一个设计绩效计划、绩效控制、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的系统工程,成功的企业绩效管理实践离不开其中任何一环。但在实际教学中,受限于企业实际绩效管理经验不足,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绩效管理课程中绩效考核方法的讲解,案例设计也是较多偏向于方法的分享,这样的课堂可能会使教学产生偏差。二是在教学情景设置中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实际上,在很多的管理类课程中,高校也会配置实验课程(计算机模拟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讲授的是管理流程性的内容,并不过多涉及管理决策,如绩效管理方案设计,对学生管理实践指导作用有限。三是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的多种手段。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包含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社会实践等。在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教师知识、精力以及客观条件等多方因素限制,在同一门课程中综合使用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情况并不多见。
综上,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绩效管理课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绩效管理实操能力差的问题,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如何解决体验式教学在应用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还需深入探究。
3 体验式教学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应用的难点
3.1 案例选取的选择性偏差
体验式教学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应用的难点之一是案例资源的开发。选取案例时,选择性偏差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10]。案例选取应尽可能做到既有代表性,又有涵盖性。选择性偏差就是没有考虑总体的情况下刻意或者无意选取了只具有部分代表性的案例,从而忽略了其他情况的存在,致使结论与事实相左。因此,案例的选取必须遵循方法论的逻辑。
3.2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体验式教学包含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各种方法既有相同点,又各有侧重点[11]。如案例分析法侧重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情景模拟侧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侧重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而社会实践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知识点的特点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3.3 体验式教学成果的评估
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但对于教学质量是否真正实现提升似乎没有完全科学的衡量方法。教学改革应从学生课堂参与率、学生对绩效管理理论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是否能为工商管理其他课程教学优化提供参考四个维度对体验式教学成果进行评估,做到以终为始[12]。
4 体验式教学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应用的优化建议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结合本科教育实际情况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绩效管理理论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4.1 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涉及教材选择、教学计划、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绩效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最终可能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结果。出现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原因可能包括:教材设计以理论为主、教师实践经验少、授课硬件条件有限等[13]。因此,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是精选教材。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大致有两种导向,一种是纯理论导向,另一种是纯操作导向。本文认为本科教材应选取讲授绩效管理理论的教材,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只有扎实地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才可以将其更好地应用在实践中。但即便如此,现有教材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应以经典、简单为原则选定教材。二是进行绩效管理的案例开发。案例开发是进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连接点。在应用中应基于绩效管理的关键知识点,从国内外标杆管理实践中选取案例,并根据绩效管理的理论切实还原绩效管理的背景、问题、决策及实施效果等多个关键要素,避免陷入案例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问题,并制作成可供教学使用的案例资源。
4.2 以学生参与为导向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教改方案实施的最佳场所。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现代教学虽然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更多体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点对点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这种方式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需将案例资源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从而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4]。
根据已有实践,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设计要点归纳总结,得到表1。
表1 体验式教学在绩效管理课程中应用的设计要点
4.3 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抓好教学前、中、后的全过程管理
按照学生培养计划,绩效管理总课时一般为32~48 课时。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操技术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做好教学前、中、后的全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让学生完成对应课程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复习工作,这样才能减轻课堂教学内容过多的压力,集中力量讲授主要内容。其次,做好课程设计,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教学环节的控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课后做好教学效果的检查工作,以案例研究、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运用绩效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