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性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美学呈现

2023-08-09张宸赫

剧作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

张宸赫

摘 要:《典籍里的中国》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电视现象级的文化节目,“打开典籍,对话先贤,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典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更成为解读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一种崭新方式。《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以有情怀、有厚度、有灵魂的品质续写中国经典典籍的传奇故事,并将传统戏剧美学巧妙地融入到节目的再创作中,以创新的叙事手段弘扬和传承经典。本文将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为例分析解读戏剧性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美学呈现。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戏剧化叙事;戏剧性元素;多元舞台设计

2021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全新的方式、生动的笔墨解读中国传世典籍,讲述了先贤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感人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真正地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典籍里的中国》以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通过戏剧式表达和场景活化,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再创作,戏剧性元素和戏剧手法的运用让该节目充满叙事张力和美学意蕴。本文将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为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戏剧化叙事立体呈现中国典籍的动人故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多媒体的不断拓展,人们对于电视节目内容与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典籍里的中国》创新节目样态,以戏剧形式展示传世典籍的魅力,以人物形象展示典籍背后深邃的历史,以情景再现展示中华经典的思想智慧,在场景活化、戏剧表达和艺术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撷取动人的故事,展现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和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

戏剧化叙事是指采用戏剧化的手法来完成作品的叙事,强调戏剧化冲突、假定性情境、戏剧化人物,乃至悬念的构建[1]。《典籍里的中国》在节目呈现上就充分运用了戏剧元素和戏剧化叙事,紧紧抓住人物性格、人物关系,通过核心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立体呈现了中国优秀典籍诞生与传承的感人故事。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汉书》中,主持人撒贝宁跨越时空对话中国第一位修撰正史的女史学家班昭,通过巧妙的戏剧化叙事讲述了东汉时期班彪、班固、班昭两代人接续撰写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历史先河的著书故事。在本集中,以班昭的女性视角开启了对于《汉书》编撰的戏剧化叙事。班昭的父亲班彪在世时一直在续写《太史公书》,垂垂老矣之际他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大儿子班固,在班固继续修史时遭到诬告被投入牢房,在牢房中他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是一直在思索如何将《太史公书》更进一步。这时史学家司马迁穿越时空与他对话,告诉他史书就是要“通古今之变,为后世镜鉴”,这让班固豁然开朗,决定以断代史来记述朝代的生命周期,总结兴替教训,断代为史,开辟了中国修史的新格局。此处戏剧化的设计,生动地展现了班固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史的决心和追求。

在班家的兄妹三人中只有班超没有直接参与到《汉书》的编撰中,但他投笔从戎、舍生忘死成为出征西域的一代名将,并以他的所见所闻为《汉书·西域志》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汉书》中,班固和妹妹班昭接到班超的远方来信,信中班超所讲述的自己抗击匈奴、要回朝时百姓前来挽留、和带领士兵回顾傅介子如何抗击匈奴等内容,都通过戏剧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同时这些场景也被班固、班昭记录在《汉书》中,真实地书写了大汉边疆的历史风貌。这样的双重叙事让节目呈现充满张力,同时也赋予了典籍以温度和时代的生命力。

花甲之年,班固决定随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真正去看一看金戈铁马的西域大漠,在离别时他恳求妹妹“万一哥哥回不来,修《汉书》的事就全靠你了”。班固后来因故死于狱中,因此班昭奉旨继续修撰《汉书》。当班昭走进朝廷专门为修史设立的东观,面对哥哥留下的一卷一卷的竹简,她感到沉重和惶恐,不知道如何担起修史的重任。在幻象中大哥班固来到了她的身边,为她研墨、陪伴她一起在无数的资料中筛选、书写,父兄的精神力量让班昭真正地肩负起修史的使命,从中年到白头,历时十余年,她与弟子马续终于将齐备、宏大、缜密的《汉书》修订完成。在短短的戏剧故事中,班昭从一个少女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她身上的那种责任感和韧性感人至深。可以说沉浸式的戏剧演绎让中华典籍的故事焕发了生命和光彩,同时也在表达中不断赓续着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汉书》的戏剧设计中,晚年的班昭与去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再次重逢,展开充满深情的隔空对话,兄妹三人告慰父亲:“父亲,修汉书固儿用了一辈子。”“父亲,守护西域超儿用了一辈子。”“父亲,完成班家修史心愿,昭儿用了一辈子。”班家两代人矢志不渝的传承终于让《汉书》成为了中国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史记》的传世经典,而两代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也让观者不禁热泪盈眶,达到了作品与观众之间深度的互动与情感共鸣。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中,戏剧化叙事的完美运用实现了戏剧艺术与媒体传播的交叉融合,创新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更生动、立体地呈现了中华典籍故事。

二、戏剧性元素让中国典籍故事充满美学意蕴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影视化手段与电视文化节目的融合,赋予受众全新的观感,戏剧性元素的运用实现了现实空间与历史空间的交融互动,同时戏剧情境的设立也让中国典籍故事充满美学意蕴,为观众提供了文化、精神和审美的多重感受。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汉书》中,展现了中国第一位进入修撰“二十四史”行列的女史学家班昭由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在本集中有很多戏剧情境的设计都别具匠心,如童年班昭听到父亲向大哥班固交代续写《太史公书》的遗愿时,她说“昭儿长大也修史书”,并在班昭奉旨续修《汉书》时将该情节再次回放,这样前后呼应的精妙设计,让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整体叙事优美而生动。同时,本集编导在叙事中设计了三次别离:一是大哥班固入狱时,班昭与去营救的二哥别离;二是班固、班昭与去西域从军的班超别离;三是班昭与花甲之年赴西域出击北匈奴的大哥别离。三次别离写出了班昭曲折的人生经历,烘托了她坚韧、坚强的性格,强化了戏剧的内容与节奏,拓宽了典籍故事的美学境界。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茶经》,讲述了茶圣陆羽用一生时间研习撰著、践行传播世界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的故事,道出了中国茶叶源远流长的历史,更传递了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行俭德”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品格。本集通过陆羽与恩师邹夫子的深厚感情,与师友崔国辅、挚友颜真卿的动人友谊,将“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展现。在本集中陆羽几次煎茶的戏剧情境成为感人至深的动情点,让人们在了解典籍的同时与剧中人物实现情感共鸣和共情。青年陆羽在游历访茶多日后,回到火门山书院准备为恩师邹夫子过八十大寿,并向他讲述了自己一路的所见所闻和要写一部《茶经》的决心,邹夫子鼓励他去完成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就在他为夫子煎煮自己亲手制作的茶饼时,恩师却在茶的香气中溘然长逝。悲痛的陆羽下决心不辜负恩师的期望,要走遍每一个茶叶的原产地去钻研茶学。崔国辅是一名官员,因为爱茶而和陆羽成为挚友,安史之乱后陆羽辗转流离回到广陵找崔国辅,结果却迎来噩耗,崔国辅已经逝去并给陆羽留下了一封未完成的书信,陆羽再次失去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伯乐。为了祭奠怀念自己的挚友,陆羽含泪为崔国辅煮茶,缓慢的动作、哀伤的情绪,让煮茶的过程浸透了情感。可以说这两次煮茶的戏剧化设计,让故事的脉络就像茶烟袅袅、余味悠长,在写人寄情的同时充满了中式美学的意蕴。

三、多元舞台设计让中国典籍故事丰富延展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经典典籍的故事,《典籍里的中国》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了舞台美术的新探索,以多元舞台设计实现了典籍故事的丰富与延展,更好地完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创新传承。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汉书》中,班超从军出征西域后,班昭收到二哥寄来的信件,此时侧舞台展现的是班固的书房,主舞台则是班超带领士兵守护西域、抗击匈奴的营地,班昭、班固在书房展信阅读,主舞台上班超和将士们则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猛和豪迈出击匈奴,故事情节在不同舞台的多线并行,实现了戏剧情境的无缝连接和相互映照。班固去世后,班昭奉旨入东观续写《汉书》,此时长长的甬道就像父兄用一生撰写史书的艰辛历程。当她缓缓走过长路,举步进入摆满竹简的东观,标志着她也选择了为《汉书》奉献生命。此时相互连接的两个舞台不仅是故事呈现、表演的空间,更具有了人生之路的深意。在故事的结尾,班昭终于完成了《汉书》的编撰,这时以一生修史为使命的父亲出现在二层舞台,班超和班固也出现在她的身边,兄妹三人含泪仰望告慰父亲。此时舞台空间的构建将情感升华,取得了荡气回肠的感人效果。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茶经》中,也多次巧妙地运用了二层舞台和不同空间,使典籍故事的呈现更加立体生动。为了寻找和发现茶叶产地,在广陵,陆羽告别挚友崔国辅,他走上二层舞台,那里出现的是热闹的茶货贸易市场。在那里陆羽看茶的品质和形态,询问茶的价格。在陆羽为茶农、茶商讲述煮茶的技艺时,他说“煮茶,用心最重要,只要用心,掌握好火候,可以成圣贤”,并举出商朝伊尹的故事。此時舞台一侧就情景再现了商汤请教伊尹治国之道的故事。通过多舞台多空间的对话演绎,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了茶道的内涵与重点,同时传递了茶文化的思想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化情境、戏剧性元素的合理运用和“思想+艺术+技术”的创新,让古代典籍真正地“活起来”,以历史人物和真情实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弘扬了中华经典,其对戏剧元素的运用和视觉化的转化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相信这会给更多的电视艺术工作者以启示,在未来的创作中完成心灵价值的书写和中国精神的传递。

注释:

[1]李欣:《原生态呈现,戏剧化叙事——电视节目创作趋势的案例分析》,《中国记者》,2008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王筱卉,庞雪芮:《经典在文化类节目中的传承——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中国电视》,2021年第8期

2.赵聪,何红泽:《剧式表达 仪式建构 价值书写——〈典籍里的中国〉审美意蕴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7期

(作者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
文化转向中的经典重构与价值传播
迭代·仪式·格局:《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综艺模式新篇
泛文化视角下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文学素养探究
文化类创新节目的策划呈现与视听传播分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走进《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穿越古今的对话:《典籍里的中国》文化传播的新态势
为什么要读传统经典?《典籍里的中国》就是答案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