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今的对话:《典籍里的中国》文化传播的新态势
2021-09-07张雪姣张明芳
张雪姣 张明芳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逐步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增长。而文化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不仅能为人们带来丰厚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精神需求。2021年伊始,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一档全新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之感,节目以“穿越剧”等多种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惊艳亮相,迅速点燃了观众的收视热情,同时也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一、守正:聚焦文化典籍,传播中华文明
《典籍里的中国》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典型的历史故事以及创新的表达手法,向人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趣闻趣事,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对当代人起到激励和正向引导的作用。
1.活化历史,多样表达。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为了深入领会和实践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活化中华文明典籍,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这一思想指导方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共同打造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一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综艺电视节目的优质资源和传播优势,综合运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多样化创新表现手法,为观众带来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让留存于历史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变成了生动鲜活的可视化、故事化电视节目,不仅点燃了观众重温文化经典的热情,也为国内文化综艺节目树立起了一个新的标杆。
2.撷取典型,深入传统。《典籍里的中国》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聚焦华夏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经典书籍,撷取富有中国特色和风味的优秀文化符号和伟大文化人物,通过讲演结合、古今对话的全新原创舞台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文化。截至2021年6月13日,《典籍里的中国》已经播出五期,第一期节目《尚书》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历史上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经典故事,用戏剧的形式向观众传达了《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思想,之后又以戏剧形式演绎了伏生早年研读《尚书》、晚年向晁错传授《尚书》的感人故事,最后穿越到现代的《尚书》展览馆,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中华典籍《尚书》守护和流传的整个过程,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3.人物引导,致敬先贤。《典籍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都会以一位古代先賢人物作为引导,讲述他们感人的文化传承故事。无论是第一期节目《尚书》还是第二期节目《天工开物》,都延续的是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节目《尚书》以伏生为人物引子,跨越九个朝代带领观众识读《尚书》,讲述了伏生舍命护《书》、讲《书》、传《书》的曲折故事,带给人满满的感动;节目《天工开物》以宋应星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他经历科考失败的打击后,转向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实学,著书立说完成农业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故事,同样催人泪下。《典籍里的中国》既是对古圣先贤崇高精神的反刍和求索,也是对中华典籍文化力量的重温和敬畏,更是一场返本溯源的庄严文化宣讲仪式。节目穿越历史时空,通过今人和古圣先贤“面对面”对话的独特传播方式,让我们清晰了解先贤们创造经典、守护经典、传承经典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他们伟大的精神风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励当代人也要做好华夏文明的传播使者,让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能够继续发扬光大,闪耀出新的生命光泽。
二、创新:嫁接穿越剧情,打破时空隔阂
将穿越剧嫁接到综艺节目的创作过程当中,这是《典籍里的中国》独具特色的创新,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历史故事和现代人更加亲近,还打破了时空的阻隔,点燃了人们重温历史的热情。
1.以话剧形式再现历史,生动鲜活。《典籍里的中国》以话剧表现形式和综艺电视节目类型完美结合,创新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文化典籍的深刻精神内涵,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让历史文化典籍的古老魅力通过现代综艺电视节目的形态直观地传达给普通观众,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文化视觉体验。从第一期的《尚书》就可以看出,《典籍里的中国》“话剧+综艺”的独特创造形式。《尚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当代人也很少接触。如果按照传统的文化综艺节目流程来讲述,难以取得很好的收视效果。而《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话剧形式将《尚书》背后的故事现场演绎后,利用新媒体技术让伏生在屏幕上得以呈现,让观众对《尚书》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使得古奥深邃的典籍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2.用穿越模式打破时空,新颖独到。《典籍里的中国》借鉴“穿越剧”的模式,把历史长河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以话剧的形式进行生动再现,是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大胆探索和全新开拓,它运用古今人物对话的方式,实现了历史时空和现代时空的双向跨越,打破了时间的隔阂,把古代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活灵活现地呈现给广大观众,使得典籍的介绍更加富有人情味,让文化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加亲切、真实而具有即视感。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典籍里的中国》在设计“穿越剧情”的时候,采用的是双向穿越的表现模式,在“今穿古”的同时交织“古穿今”,将古今时空一起置于节目舞台,给观众带来仿佛古今融为一体的错觉,流畅地表现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传承历程以及对后世的启发影响。例如,在第二期节目《天工开物》中,一开始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越古代,见证宋应星如何创作《天工开物》,到了节目收尾处,又由宋应星带领观众穿越到现代和袁隆平握手,从而体现古今科技一脉相承的文化联系,点燃观众的“泪点”,引发感情共鸣。
3.让现代科技融入舞台,时尚活泼。打造优质的文化综艺节目,除了依赖台前幕后人员的精心策划制作、新颖独到的艺术表现方式、犀利尖锐的文化观点,对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应用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虽然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古老的历史文化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强化文化节目的表现手段,丰富节目的表达内涵,填补观众的认知盲区。《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能将舞台效果体现得绘声绘色、活潑生动,给人以时空交错的多维度视听体验,这有赖于节目能巧妙融合各种现代媒介,有的片段以实时场景展现,有的片段以穿越舞台剧叙述,有的片段以音乐伴奏和朗诵穿插,同时配合美轮美奂的舞台背景和精细道具,通过俯仰交叉的镜头让观众穿越古今的时空,获取沉浸式的交互舞台感受。节目一改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古板抽象的演说形式,而是以直观生动的舞台互动模式替代,利用环幕投屏、增强现实(AR)、实时跟踪等新媒体技术将实景画面投放到舞台,从而让穿越剧与现场情景交融,还原时代特色。以第一期节目《尚书》为例,为了让“伏生护书”的故事情节更加感人肺腑,节目融合现代三维技术,将声光电糅为一体,大量运用回忆、眼神、台词等蒙太奇影视剪辑技巧,将各种历史片段和综艺讲述流畅衔接、过渡自然,呈现出一段催人泪下的文化历史故事。另外,《典籍里的中国》还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和观众进行线上互动,以多样化的感官刺激助力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拉近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和广大观众之间的距离,将内涵深厚的文化烙印镌刻在观众的心目当中。
三、走心:创作精益求精,打造文化精品
没有走心的策划和制作,就没有《典籍里的中国》巨大的成功。这档节目善于从观众的视角出发,挖掘节目特色和亮点,并通过强大的创作团队,凝聚集体智慧,为人们呈现了一道历史感和时代感并具的精神大餐。
1.精心策划,从观众角度挖掘看点。文化综艺节目承载着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它是深入践行习总书记“提升国家文化自信”的主力大众传媒平台。然而,随着当前同质化文化综艺节目的扎堆出现,观众对这类节目的新鲜感正在日渐消退,因此,必须走出以往节目创作思路的窠臼,从观众的角度挖掘新的视点,以原创精神打造出一档内容充实、创意新颖、感情真挚、手段多样的优质文化综艺节目,才能抓住观众的心、吸引观众的眼球。《典籍里的中国》有着一支实力过硬的主创队伍,由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担任节目主持人,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更有国家话剧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央视创造传媒等文化单位的支持。主创团队成员集众人之智、通力合作,在深入了解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关注的新潮趋势,运用网络新媒体的思维和视野,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手段,守正创新、精心策划,通过舞台穿越剧的形式,融入现代光影技术,以简单直观的综艺访谈节目表现手法,为观众制作了一道精神的盛宴。由于《典籍里的中国》区别于各类真人秀、选秀、网络综艺等娱乐节目的浮躁和喧嚣,而是以回归初心的姿态,突破以往文化综艺节目单纯知识介绍的框架,有效形成了节目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所以一经播出,不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可,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守护传统文化、传承文明典籍”的热潮。
2.细心打磨,使内容充实干货满满。一档精品文化综艺节目的创造,不仅要在前期策划过程中找准创作的方向,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还要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细心打磨、删繁就简,只有这样才能为观众呈现干货十足的“文化营养品”,只有这样才能把深奥难懂的古代文化典籍变成观众可以感知、可以品味、可以共情的“艺术美餐”。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主创团队能够掌握详实的史料,具备消化吸收并合理运用浩繁文献的能力。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典籍里的中国》制作团队在打造第一期节目《尚书》时,一共咨询了65位相关领域的文化专家,查询了68本关于《尚书》研究的书籍,阅读了1000多篇论文作品,整理了一百多万的文字笔记,而且仅舞台剧的剧本就前后修改了53次。正是主创团队的辛勤劳动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才将节目完美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
3.走心表演,引发观众情感上共鸣。在《典籍里的中国》这档文化综艺节目中,倪大红、李光洁等一众演员的走心表演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文化感情的传递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第一期节目《尚书》中,由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须发如雪,虽然看起来老态龙钟但身上散发的独特气质令人过目不忘,尤其当他说出“而今将《书》还于天下,我已无憾矣”时,更是让人热泪盈眶。在第二期节目《天工开物》中,李光洁饰演宋应星,网友也给予了高度称赞,很多人表示:“李光洁老师将宋应星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坚韧不懈、老年的慈爱豁达都表现出来了。”还有人说“感觉历史书上的宋应星就活在我们的眼前。”当然,除了演员的表演到位,三位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张舒越的精彩表现也功不可没,颠覆了大家以往对他们的印象。
作者张雪姣系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张明芳系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文系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电视节目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W2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