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阴火”与干眼的联系

2023-08-08曾令聪吴凯朱冰瑶王紫艳姚小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阴火心火干眼

曾令聪,吴凯,朱冰瑶,王紫艳,姚小磊

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流行病学[1]显示,本病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在5%~50%之间,而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为30%左右。药物治疗上主要为润滑眼表和促进修复、抗炎治疗、抗菌治疗[2],临床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李杲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著作主要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证惑论》等,学术思想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兰室秘藏》载有眼耳鼻门,为后世医家治疗眼病从脾胃方面入手提供了思路。《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3]言:“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中医学认为眼睛与脾胃关系密切,治疗上以脾胃为中心辨证论治,具有标本兼治、副作用少等优势。本文从阴火理论探讨与干眼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中医药治疗干眼的临床思路与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1 阴火的渊源

李杲[4]治疗疾病以脾胃为中心,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与元气不两立”的观点。同时创立“阴火”一词,该词在其著作中出现共有43处[5],而“阴火”这一思想可追溯于《黄帝内经》[6],其曰:“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住,阴阳喜怒。”笔者推测是李杲充分理解了《黄帝内经》关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并结合临床观察后,提出了著名的“阴火”理论。

2 阴火的本质

阴火在李杲著作中多次被提及,但描述不完全统一,《脾胃论》[4]载:“心火者,阴火也”“膀胱主寒,肾为阴火”等。导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本质存在分歧,目前有“阴虚发热”“相火离位”“气虚发热”“虚火说”“虚阳外越说”等学说[7-8]。然笔者认同韩秀珍等[7]的观点,即阴火的本质就是火,而不是“阴火非火”,若阴火不是火,何必假借火之名。《脾胃论》[4]曰:“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阴分。”《黄帝内经》[6]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通过水火来彰显,且水火是对立的,取以“阴火”之名,来跟“阳火”作对比,阴火是由“阴”致“火”。《内外伤辨惑论》[9]言:“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必塞其下,致阴火上冲。”说明阴火是由清阳之气下陷于阴分,导致阴分内部的气偏亢盛,气有余则化火。《黄帝内经》[6]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住,阴阳喜怒。”《内外伤辨惑论》[9]言:“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细”,该观点又是在辨内外伤的基础上谈及,说明“阴”可以是内伤。故阴火为内伤之火[8],本质即为火。

3 阴火的病机

阴火的主要病机为脾胃气虚,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可衍生多种临床表现。《脾胃论》[4]云:“即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离位,代替君火,故说心火者,阴火也。《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6]言:“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用岐伯之言,分析气虚发热之机理,乃脾胃气虚,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清浊相干,郁而发热。《内外伤辨惑论》[9]谓:“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必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可以看出因脾胃气虚,湿气下流,侵占元阳(相火)之所,导致“相火离位”上冲(图1)。“相火离位”不同于阴虚导致的相火离位,前者为非本位之气侵占、后者为水亏不纳元阳,治疗上大相径庭。此内伤之火不同于肝肾不足导致的阴虚火旺,“阴火”乃根元在为脾胃虚弱,继而发生热像,而阴虚火旺是阴阳失调导致阴不能制阳,导致阳气上亢。从治疗方法可以体现出,李杲创作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气汤中主要是以健脾胃为主兼以清热[10],在治疗阴虚火旺的主要代表方剂中主要是以滋补肝肾为主,兼顾清热。

图1 相火病机图

4 干眼的中医病机

《中医眼科学》[11]将干眼归属于“白涩症”“神水将枯”“干涩昏花”等范畴,《审视瑶函·卷三》[12]载:“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气分伏隐,脾肺湿热。”提及到干眼的症状为眼部干涩异物感,且眼部无特殊异常表现;《审视瑶函》[12]言:“干干涩涩不爽快,渺渺蒸蒸不自在,奈因水少精液衰,莫待枯干光损坏”“神水将枯祸不迟,更兼难识少人知,气壅络涩多干燥,莫待膏伤损及珠,此证为视珠外神水枯涩。”《诸病源候论》[13]曰:“若悲哀内动脏腑,则泪道开而泣下,其液竭而目涩。”说明干眼病机为泪液不足,不能濡养目窍,故出现干涩难受。《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14]载:“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干眼病因可归属燥,燥邪易损耗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泪液作为津液的一种,阴津耗损,不能濡养目窍。燥邪在体合肺,肺在眼为气轮,同气相求,侵扰白睛,损耗泪液,故发为干眼[15]。彭清华[16]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干眼分为肺阴不足、肝经郁热、气阴两虚、邪热留恋四大证型,主要围绕津液不足来探讨此四型。

5 阴火与干眼的联系

5.1 起病本源

本源上,泪液主要由泪腺产生,泪腺藏于胞睑内。脾胃运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滋养向上输布于泪腺。《审视瑶函》[12]云:“真血者,即肝中升运滋目经络之血也……膏外则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则皆血,血以滋水。”真血即肝经润目之血,由脾胃来生成并且储存于肝,肝和脾在泪液的生成中的作用缺一不可,肝与眼的关系密切,故可通过肝来论治干眼[17]。脾胃上输之水谷精微与真血相结合,在泪腺中形成泪液。而“阴火”的主要病机应当为脾胃气虚;或湿气下流,清阳不能上升,水谷精微之物不能上输于目;或郁热于中,则脾胃枢机不利,水谷精微之物也不能上输于目。所以从干眼的发病本源上可以说明两者相互有联系。

5.2 眼病多火

中医自古便有“目为火户”“目无寒证”“目不因火则不病”之说[18],《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主病》[14]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由此,笔者认为干眼的发病可能跟燥相关,然而燥可因外感,也可内伤。从《目经大成·暑火燥热异同论》[19]言:“火威之炎烈,冷物近之比热,是燥即火、火即燥也。”火与燥本是一体,“阴火”上文便提到本质为火,亦可以耗伤津液。结合前文,“阴火”可为脾胃虚弱,清浊相干,郁热于中,中焦郁热,熏灼肝胆,循经上攻于目,耗损泪液,形成干眼。或湿气下流,闭塞于下。《黄帝内经》[6]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说明津液能通过肾的作用,抵达于目,从而濡养目窍。若阴火导致下焦闭塞,肾之津液不能通过膀胱蒸腾作用上养目窍,且阴火上冲,煎灼眼部津液便形成干眼。

5.3 干眼条文与阴火

《审视瑶函·白涩症》[12]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名曰白涩,气分伏隐,脾肺湿热。”总结白涩病病机为气分伏隐,脾肺湿热。《兰室秘藏•饮劳倦论》[3]载:“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受邪”“心火者,阴火也”,李杲曾多次借引,故此处提及“心火”,结合上文,此处该是阴火。阴火亢甚可以导致肺受邪;若能阴火不亢,脾胃不虚,肺金气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何有气分伏隐,脾肺湿热的病机。《审视瑶函·神水将枯》[12]言:“此症视珠外神水枯涩,而不润莹,最不易识。虽形于言而不审其状,乃火郁蒸于膏泽。”火郁蒸于膏泽为神水将枯证的病机,《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3]谓:“脾胃虚弱,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空窍。”目为七窍之一,阴火亢甚,百脉沸腾,郁蒸目窍,形成干眼[20]。此为神水亏竭,目失去濡养所致,《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12]曰:“神水者,由三焦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难经》[21]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历经五脏六腑。”结合而言,神水由先天真元之气化生,再经过三焦气化运输至目,现阴火所致下焦闭塞,不能上输津液,气机运行不畅也是干眼的病机之一[22],从而形成干眼。

6 小结

本文探讨了“阴火”本质当是火,火可以分虚实,“阴火”也分虚实,在“阴火”的治疗上,李杲采取甘温除热之法来消除“阴火”。而“阴火”与干眼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阴火”可以在不同方面引起干眼,所以在“阴火”所造成的干眼中,需要抓住病机,不能一味地用清热养阴等寒凉之品,需辨证审因,重视脾胃为中心,升举清阳,从而更好地认识并治疗干眼。

猜你喜欢

阴火心火干眼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浅析“阴火”
竟是“干眼”找上门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 干眼及其治疗防范策略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