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丽霞 “以子调肝明目”经验探析

2023-08-08魏宇娇张丽霞倘孟莹孙志超陈爽彭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明目张老师

魏宇娇,张丽霞,倘孟莹,孙志超,陈爽,彭华

《审视瑶函》[1]云:“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即眼秉承五脏六腑之精气,精气充盈则能辨五色,而子类药为植物精华汇聚而成,其质重滋润,脂膏最足,古人云“诸子明目”,盖于此也。此外,子类药多归属于肝经,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张丽霞主任(以下简称“张老师”)认为子类药主要可通过清肝、养肝、平肝、敛肝之途径调肝明目,在眼疾辨治中当不容小觑。

张老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其耕耘临床30余载,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导师高健生研究员,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对眼科内、外障眼病诊疗颇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随张老师学习2年余,深受其古为今用、中西合璧、握机于先之诊疗思维启发,受益匪浅。张老师临床所用处方十之八九含有种仁类药物,或君或臣,或为佐为使,每获良效,现将其 “以子调肝明目”之临证经验分享如下。

1 清热泻火,清肝明目

《儒门事亲》[2]曰:“目不因火则不病”,虽有以偏概全之意,但可一定程度说明火性炎上,易上冲头目而致眼疾。对于风热上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火邪犯目类眼疾,如聚星障、火疳、白睛溢血、瞳神紧小、消渴内障、暴盲、血灌瞳神、青风内障、视瞻有色、视瞻昏渺等,张老师临证常配伍车前子、决明子、青葙子、茺蔚子等药物以清热泻火,清肝明目。

车前子甘寒滑利,归肝、肾、肺、小肠经,善于通利水道,张老师常用此药治疗湿热之邪致目络不通、房水阻滞以及眼底水肿、渗出类疾病;此外,张老师常以此药配伍于补益肝肾类方中,如配伍五味子、覆盆子、菟丝子、沙苑子等可防过于涩精动阳,用通于闭,用泻于补,可补而不腻,利水而不耗气;车前子还可泌别清浊,“利小便以实大便”,对于目赤涩痛,伴有大便水泻,小便不利者效专力坚。

决明子与青葙子均属清热泻火类药物,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青葙子苦,微寒,归肝经。二者合用可用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及肝肾阴亏之目赤肿痛、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等,肝火上炎者可酌加钩藤、夏枯草;肝阳上亢者可与石决明、天麻等同用;肝肾阴亏者当配伍熟地黄、白芍等滋补肝肾,养血柔肝。其中决明子质润滑利,对于目赤便干者配伍厚朴、枳实等泻热通便,有“釜底抽薪”之意;青葙子苦寒清降,常可配伍木贼草、密蒙花等以退翳明目。此外,现代研究[3]表明,青葙子提取物具有保肝、护肝、降眼压之功效,但因其所含油脂有扩瞳作用,故对于有眼压升高危险因素的前房角狭窄、浅前房者慎用。

茺蔚子辛、苦,微寒,归心包、肝经,为益母草之子,故兼具活血之效,适用于白睛溢血、消渴内障、暴盲、血灌瞳神等出血性疾病。张老师认为出血性疾病活动期不可过用活血类药以防二次出血,而酌加少量茺蔚子既可防出血瘀积,又可增明目之效。疾病稳定期则可分型论治:气滞血瘀者配伍川芎、郁金上可清利头目,中可开郁理气,下可活血调经;肝火上炎、肝郁化火者搭配赤芍、牡丹皮可增清肝凉血之效;水瘀互结者可配伍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病灶日久瘀阻气滞痰凝则伍用陈皮、昆布等以化痰消瘀,体虚气弱者加太子参、黄芪兼以扶正。瞳孔散大者慎用[4]。

李某,男,41 岁,主因“眼部疼痛、羞明流泪2 个月”于2018年2月12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患者2 个月前感冒发热后出现双眼磨痛,眼干,畏光,流泪,视物模糊,于外院就诊,查双眼结膜水肿充血,睑缘水肿,角膜上皮粗糙、点状损伤,诊为“双眼病毒性角膜炎”。予氧氟沙星眼药膏、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聚乙二醇滴眼液交替使用40 d,并口服清热解毒药物,病情时好时坏,为进一步治疗,遂来诊。眼科检查:视力,双眼1.0。眼压,右眼 12.2 mm Hg(1 mmHg=0.133 kPa),左眼 13.9 mm Hg。双眼眼睑微红,睑球结膜水肿、充血,角膜上皮粗糙、水肿,角膜下方2/3点状缺损,角膜后沉积物(-),房水闪辉(-),余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平素上半身怕热,腿脚发凉畏寒,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小便可,大便偏干,每日1次。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西医诊断:双眼病毒性角膜炎;中医诊断:双眼聚星障(上热下寒证)。治法为清上温下,予乌梅丸加减,具体方药如下:乌梅12 g,炒黄连6 g,细辛3 g,干姜6 g,当归9 g,党参9 g,炒黄芩6 g,桂枝6 g,藿香9 g,柴胡9 g,茯苓30 g,生白术30 g,防风10 g,密蒙花9 g,青葙子9 g,木贼草9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早晚温服。期间继续使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聚乙二醇滴眼液点眼。

二诊(2018 年2 月27 日):患者自述双眼磨痛等症状减轻,双眼角膜清,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未见异常,全身症状好转,继服前方14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聚星障是由于风热或外邪侵袭,入里化热,或肝经伏火,内外合邪,伤及黑睛。而患者有明显的上半身怕热、腿脚畏寒之症状,且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张老师不拘泥于“翳膜者,风热重则有之”[5]的常规思路,认为其为寒热错杂所致,当辨为上热下寒证,遂以乌梅丸为主方进行化裁,并配伍疏风解表之防风、芳香化浊之藿香;再以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鼓邪外出;柴胡、黄芩同用疏散半表半里之邪,解病情往来反复之苦;对于眼部涩痛、羞明流泪、黑睛星翳等症状,青葙子苦寒清降,可清肝泻火,明目退翳,青葙子、密蒙花、木贼草共奏清肝明目退翳之效。

2 滋肾益精,养肝明目

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为化生,精生血,血化精,肝血依赖肾精的涵养,肾得肝血而充盛,故有“乙癸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肝肾不足,不能上濡眼目而发病。子类药中具有补益肝肾功效的主要包括菟丝子、沙苑子、枸杞子、楮实子、女贞子、桑葚子等,其中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沙苑子甘,温,归肝、肾经,二者均偏于补阳,兼可固精缩尿。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楮实子甘,寒,归肝、肾经;桑葚子甘,微寒,归心、肝、肾经。此四味药偏于补阴,临证之时当区别偏阴虚或偏阳虚以对证用药,也可配伍使用,调和阴阳。张老师常用该类药物治疗肝肾不足致目倦、白涩症、流泪症、圆翳内障、青盲、视瞻昏渺、高风内障、云雾移睛、老视等眼疾。

对于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较长类眼疾,张老师临证常灵活运用中药剂型,若病情较急,则辨证用药随证加减,以汤剂为主;待病情稳定,可改为丸剂进行长期调服;也可辨证给予中成药,如偏肝肾阴虚者可服用杞菊地黄丸、左归丸、二至丸等,偏阳虚者可长期服用右归丸等;此外,也可充分利用药食同源类中药如枸杞子、女贞子、桑葚子,寓医于食,借助药膳食疗方或代茶饮之法进行日常辨证调护。

伍某,女,17 岁,2019 年7 月30 日主因“双眼视力下降伴眼前暗影2 个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019年6月底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就诊于外院先后诊为“虹膜睫状体炎”“球后视神经炎”,予对症治疗(具体治疗不详)后自觉视力改善,今为求中医进一步诊治,遂来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 0.8,左眼 0.6;双眼矫正视力1.0。双眼前节无明显活动性炎症,双眼眼底视盘边界欠清,颜色可,视网膜血管走形尚可,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视野检查示:左眼视野中心及颞上方局限暗点(图1A)。现用药:甲泼尼龙48 mg,每日1 次,口服7 d。刻下症:自觉左眼前暗影,时有眼痛,平素畏热,情绪烦躁,虚胖,满月脸,纳食不馨,时有反酸胃痛,无恶心呕吐,不喜凉食,无腹胀,眠不实,易醒,大便偏干,每日1 次,小便调。舌质暗红有芒刺,苔薄白腻。脉弦。西医诊断:球后视神经炎;中医诊断:目系暴盲(肝郁脾虚证),治宜肝脾同调,予敷和汤加减。7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至2019年12月3 日,期间先后予敷和汤、补阳还五汤、乌梅丸、化坚二陈汤等方,患者全身症状好转,双眼矫正视力维持在1.0~1.2,但仍觉左眼前暗影。视野检查示:左眼中心暗点(图1B),追问病史,患者诉近日不喜凉食,自觉牙齿松动,偶有关节疼痛,月经周期不规律,予右归丸加减,具体处方如下:熟地黄15 g、制附子先煎3 g、桂枝6 g、山药15 g、吴茱萸15 g、菟丝子15 g、当归12 g、炒杜仲12 g、鹿角胶6 g、枸杞子15 g、鸡血藤15 g、丹参15 g、灯盏花10 g、党参15 g、青蒿20 g、冰片温黄酒溶服0.3 g。7 剂,服法同前。服药7 d 后,患者自觉左眼前暗影减轻,继服原方28 剂,患者自觉暗影变淡,2020 年1 月21 日复查示左眼视野大致正常(图1C),全身症状明显好转。2020 年3月22 日随访复查左眼视野,结果大致正常(图1D)。目前坚持门诊随诊服用右归丸巩固疗效,已停用甲泼尼龙片。

图1 伍某治疗前后左眼视野图

按语:综观本案诊疗过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断破旧立新,调整思路,最终溯本逐源获佳效。患者为青春期女生,考虑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肾精失充,从而出现关节疼痛、牙齿松动以及月经不调等症状;肾阳不能温煦脾土故见不耐凉食、时有胃痛;日久肝肾亏损愈甚,眼部精亏乏源,故目络失养,视野缺损。此时当缓则治其本,故予右归丸温肾益精,养肝暖脾。右归丸出自《景岳全书》[6],原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具有温补命门,填精益髓之效,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7]。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温壮元阳,熟地黄、山药、吴茱萸、枸杞子填精补髓,养肝补脾,亦取“阴中求阳”之义,菟丝子、杜仲可补肝肾、强腰膝,当归养血补肝,与补肾之品相合共补精血。张老师于右归丸基础之上佐以鸡血藤、丹参、灯盏花活血通络,党参补益中气,青蒿清热,诸药合用可助右归丸补而不滞,最后以冰片为引使药力直达目窍。本方所用子类药中,菟丝子补阳,枸杞子益阴,二者均可养肝明目,对于肝肾不足致目系暴盲之中药治疗具有点睛之效。

3 祛风止痒,平肝明目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8]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目窍居高位,易受风邪,再者,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同气相求,《目经大成》[9]云:“世谓眼病属火,然非外受风邪,眼必不病,因腠理为风邪所束,内火不得外泄,夹肝木而上奔眼窍,血随火行,故患赤眼”,即外障眼病之病因以风邪为主,可见目痒、目涩、羞明、流泪等症。张老师善用蔓荆子、白蒺藜、地肤子等以祛风止痒,清肝明目,如风邪侵袭致针眼、胞生痰核、风赤疮痍、睑弦赤烂、风热赤眼、时复目痒等。除口服汤剂治疗,也常嘱患者服用水煎剂前先用温热药液熏眼5~10 min,以助力药效最大化。

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功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治疗风热上扰头目之要药。《本草汇言》[10]谓:“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且有诸子皆降,蔓荆独升,张老师认为蔓荆子除可清利头目风热之邪,还可引药上行精明之窠,效似升麻、桔梗,此即“高巅之上,惟风可到”[11]。

蒺藜,别名茨、刺蒺藜、蒺藜子、白蒺藜,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功善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本经逢源》中指出“白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12]。此处需指出,始载于宋代之《本草图经》中沙苑子亦名白蒺藜,以致后世医家易将沙苑子与刺蒺藜之功效应用相混淆,但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或华黄芪的成熟种子,二者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功效等均不尽相同。张老师临证常以蒺藜配伍蝉蜕、密蒙花等平肝泻火,明目退翳。

地肤子辛、苦,寒,归肾、膀胱经,功善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蛇床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功善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二者为清热祛湿止痒之要药,临床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等皮肤病居多,对于胞睑类疾病如风赤疮痍、睑弦赤烂等二者可相互配伍清热利湿止痒。此外,《神农本草经》[13]云:“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用之湿热不扰而精自安,张老师常用地肤子配伍川椒、防风等治疗时复目痒,内服外熏相结合,常起效迅速,一周左右症状可明显缓解。

李某,57岁,2018年5月8日主因“双眼红肿、痒痛伴分泌物反复发作10 余年加重7 d”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患者10 余年前因眼部胀痛不适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予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点双眼,每日3 次,治疗7 d 后出现双眼红肿痒痛反复发作伴黏性分泌物,未予系统治疗,后自行停用降眼压药,眼部症状仍未缓解,近日自觉眼部红肿痒痛难忍,羞于见人,遂来诊。眼科检查:视力,双眼 1.0,眼压,右眼 13.5 mm Hg,左眼 14.3 mm Hg,双眼睑红肿痒痛,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清,角膜后沉积物(-),房水闪辉(-),周边前房约1/2 角膜厚度,虹膜纹理清,瞳孔圆,余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双眼红肿、痒痛难忍。平素畏热,易汗出,口干,口渴,不苦,纳可,眠可,偶有梦多,小便正常,大便偏干,每日1 次,舌尖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1)双眼过敏性睑皮炎,(2)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诊断:风赤疮痍(风热上扰证)。中药予正阳汤加减:白薇12 g,玄参12 g,川芎12 g,桑白皮12 g,赤芍9 g,旋覆花6 g,生甘草3 g,当归9 g,生白术30 g,吴茱萸3 g,地肤子12 g,蛇床子10 g,川椒3 g。14 剂,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温服。服药14 d 后,患者双眼红肿痒痛较前明显缓解,继予原方14 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本案中患者因点用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致眼睑红肿痒痛,伴眵泪粘稠,且伴有畏热、汗出较多、口干、口渴、便干等症,四诊合参辨为风热上扰证,予正阳汤为主方,方中白薇、玄参、桑白皮清热养阴,以赤芍、当归活血养血,取“治风先治血”[14]之义,川芎、吴茱萸理气止痛,生白术益气健脾佐以通便,并有祛邪不伤正之义,最后施以地肤子、蛇床子、川椒燥湿清热祛风止痒,为全方用药精简,方证相应,故疗效迅捷,再无复发。

4 收涩固精,敛肝明目

子类药中还有部分药物收敛固涩功效明显,如五味子、覆盆子、金樱子、芡实子、莲子等,该类药眼科应用也较为广泛,可用于治疗五脏精亏气耗之目倦、白涩症、流泪症、视瞻昏渺、青盲等。张老师认为五味子虽酸、甘,温,归于心、肺、肾经,实则可补五脏之气,养五脏之阴,《本草易读》[15]谓:“敛肺滋肾,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对于内障眼病日久精亏神散者配伍山萸肉、覆盆子等补肾固精,缩瞳明目效佳,也可用于精伤气耗,气不摄津之冷泪不止[16-17]。覆盆子甘、酸,温,归肝、肾、膀胱经,可生精明目,治疗眼目干涩昏花;金樱子酸、甘、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常用于滋肾降火,祛翳明目。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药物使用当辨证准确,可配伍发散之品,以防收敛太过,闭门留寇。

李某,32 岁,于2019 年6 月4 日主因“双眼视物易疲劳伴重影6 个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患者6 个月前开始书写8 个字左右即出现视物疲劳,重影,眼前发白,视物模糊,遂就诊于附近医院,诊断为“视疲劳”,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等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现为求进一步,遂来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1.2。双外眼未见明显异常,双眼结膜无充血,双角膜散在点状着色,角膜后沉积物(-),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清,余未见明显异常。刻下症:视物疲劳,重影,视物模糊,夜间无法使用视频终端,双手脱皮严重,纳食可,夜寐欠安,多梦易醒,小便调,大便不畅,2~3 日1 行,舌,淡红,苔白腻,脉浮。西医诊断:双眼视疲劳;中医诊断:目倦(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健脾,养肝明目。处方以敷和汤加减:生酸枣仁先煎15 g、五味子6 g、法半夏6 g、炒枳实12 g、云茯苓20 g、诃子肉9 g、淡干姜3 g、广陈皮6 g、双钩藤后下15 g、大枣3 个、生白术30 g、生甘草3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二诊(2019 年6 月11 日):患者自诉服药后视物疲劳及重影等症状明显改善,看书写字时未出现视物昏花,可关灯看手机1 h 左右,夜寐转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双眼视力1.5。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予前方加当归9 g。14 剂,用法同前。服药14 d后,患者自觉诸症消失。

按语:《医学入门·杂病分类·眼》[18]认为“极目远视,夜书细字,镂刻博弈伤神皆伤目之本”。2019 年天之六气特点为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风火相兼,津液亏虚,肌肤不荣,故患者手部干燥脱皮,患者过用目力,血亏气耗,目络失养,故视物昏花,目力涣散。予该年六气主方敷和汤加减,一取其可制约“时气”,二取其方中五味子敛气固精,可收敛涣散神光,从而改善视物重影、视疲劳之义。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兼顾内因与外因,故收奇效。

5 小结

虽言诸子明目,但张老师运用子类药时,常告诫学生用药如用兵,当权衡阴阳、主次,明辨药性、病性、脏腑之性,需随证加减而变通,既可单用取其要,也可协同扬长避短,切忌惯性思维,胡乱堆砌。

猜你喜欢

明目张老师
明目养胃食荠菜
清心明目上清丸中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张老师的“药方”
之所以
张老师喝茶
UPLC-Q-TOF法分析双丹明目胶囊化学成分
UPLC-Q-TOF-MS法分析双丹明目胶囊入血成分
银杏明目方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