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散文教学中的健全人格培养

2023-08-08艾丹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艾丹枫

内容摘要:健全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具备全面的、稳定的、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语文教育,其功能就在于陶冶人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健全人格培养机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健全人格培养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教育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再是单纯地注重学术成绩,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健全人格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充分说明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它不仅仅传授给学生字词句篇,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以及提升人的涵养和文化品位,能够把人培养成健全的人[1]。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受到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的,而语文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人格培养价值[2],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学散文语文教学中的健全人格培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托,透过作品论述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并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健全人格培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教育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结构。人格是个体对外界的反应方式、行为方式、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的综合体现,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教育学家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提到:“人格是一个人认知、情感和行为所有因素构成的复杂组织的总和,是个人生活的趋势和模式,即包括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个体的行为”[3]。鉴于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构成个体人格的主要方面,因此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可以将从上述“知、情、行”三个方面展开。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教育中重视的一个方面。而青少年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个体的人格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处于青年少时期的中学生们更加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培育,因而健全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健全人格培养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格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特征,个体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不仅具备了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其次,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拥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具备自信、自律、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等优秀的人格特质,拥有高度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角色,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和发展,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健全人格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进。

二.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健全人格培养机制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是学生发展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对健全人格培養的影响机制如下:

1.认知方面

散文作品的特点是抒发个体的真实情感和感受,重点在于人生体验、思维境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以其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反思,能够引导学生对于人生和社会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认知。通过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散文作品还能够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对于歌颂品德类的散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作品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反思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认知能力。对于描写自然景色类的散文,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提升审美认知能力。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描绘自然荷塘之景学习,使其体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热爱自然,提高审美情趣和认知能力。作者关于荷塘的描写,有这么一段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荷花描写成娇羞少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美和文学美的熏陶。教师教学中,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文学的优美之处,如可让其反复吟咏,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中作者心境与美景的对比,体味文字背后的暗含作者不满现实,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境界。通过语文散文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认知能力,充分发挥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魅力与价值,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材。

2.情感方面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4]。而情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人物塑造,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共鸣和同理心。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富含感性、情感和思想,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表达,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感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散文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情感的共鸣和体验,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需求,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通过欣赏、阅读优秀的散文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态度,从而在情感上得到了一种认知与体验,增强了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一位教师在讲到《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时,以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文字细节描述和在东京看到的景象入手,让学生充分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教师为拉近学生与鲁迅先生的距离,结合此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创设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完成身份和情感的转换:“想象你现在就是鲁迅,抱着拯救中国的满腔热情远赴东京学医,但是你看到满大街景象却给了你无情的打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教师慢慢引导学生渐渐沉浸当时的环境中,“你看到盘着大辫子清国留学生无所事事的在东京街头闲逛,不学无术,只追求奢靡的个人享乐生活而毫不挂念此刻处于黑暗中的祖国和饱受压迫的人民”,他要求学生采用第一人称并充分利用想象将每个文中描述的画面扩展为一幅立体的场景。教师首先做了示范以启迪学生的思路,比如由文章中的“藤野先生修改讲义”,联想到“我”看到藤野先生的品得高洁而非那些含有狭隘军国主义的部分日本青年,“我”救国救民的抱负和一腔爱国的真挚之心打动了藤野先生;由“匿名信事件”,联想到“我”深刻体会到了弱国子民的屈辱。在此时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注重情境的细节设置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想象,并引导其进行富含感情色彩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完善并提升大家的情感体验。待到成功地完成了情感画面的学习后,教师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读散文选段,头脑中对于爱国情感的体味也越来越丰富,使之真正领会了鲁迅所表达的情怀,学医难以唤醒民众,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从这种变化中,学生可以体会出作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散文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人物塑造进行体会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感悟美好的爱国情感体验,培养这种情感共鸣和同理心。在面对国内外诸多新挑战的今天,这种伟大爱国主义情感的引导和培养也必不可少,是学生健全人格中必备要求。

3.行为方面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在散文作品中,往往体现了诸如勇敢、坚韧、正义、善良等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散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品格和价值观的意义,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以其描写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性和真实性,能够引导学生对于人际关系和人物品格进行认知和思考并最终转化为行动。

在叙事类散文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对于自己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和交往技巧进行反思和思考。而在议论性散文中,教师则可通过讲述理解散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并将这些意识转化为行动。例如,在梁启超先生的《论毅力》中,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以说明“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设计活动,可以根据这篇散文教材中提到的三个场景即“操舟”、“填土造山”和“掘井”,引导学生表演情境、写倡议书等等,去体味散文中强调的坚持到底的毅力。让学生们明白“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引导学生从中学习到坚持不放弃的品格,做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成为有志于天下事者,能够不被一时的失败所吓到,也不被暂时的逆境所困,坚持不懈,继续前进,以毅力修能力,谋求自己的成功之道,并最终将其融入到一言一行中。

中學散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从认知到情感、由感性到理性,都需步步升华。而其中的每一篇散文课文本身也寄予着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因子,但促进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还需要一定的具体方法和策略,需要教师去挖掘,引导学生一起探索。

三.促进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中的问题和思想,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散文作品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朗读散文中的特定段落进行情感表达训练,体会其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增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等,引导学生全面感悟文学作品的人格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培养非常重要。良好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更愿意参与活动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音乐、小游戏、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愉快和放松;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给与学生肯定和赞扬,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赞美、支持和信任会引导学生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当学生表现优秀时,语文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和尊重。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交流,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从而培养出真诚、友爱、理解和包容的个性。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注重个性发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强互动交流,采用鼓励和支持的方式,提高其自信心和勇气;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分步讲解、多次演示等方式,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让学生从自身的人格特点出发去分析和感悟散文作品中的人格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机制,引导学生对散文作品进行思考并根据其包含的人文素养进行全面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善用教材的助推功能

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模式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模式来构建,即根据学生语文能力生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来构建[5]。语文教材中散文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格素材,包括热爱自然和欣赏自然之美的篇章、注重人文关怀和尊重生命的名家名篇、注重思考和探索的篇章,以及饱含为人处世道理的篇章和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篇章。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关联的,充分发挥教材的助推作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自由加工和支配。因而在选择散文作品时,教师应该根据人格培育的需要适当选取部分主题的散文,可以考虑纳入更多具备情感性、道德性、思想性散文作品,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选文散文作品中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特色。最后,在讲授所选散文时,通过语言文字将散文中蕴含的高尚人格传递给学生,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之,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散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行动意识,真正从知、情、行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然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中逐渐完善。教师进行教学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整合到实践活动中去,最终实现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许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问题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张盼.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散文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美]内尔·诺丁斯,龙宝新译.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美]马丁·塞利格曼,洪莉译.教出乐观的孩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家教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堂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教师与高中学生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