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

2023-08-07井元英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3期
关键词:血气气道支气管

井元英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同时, 生活和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长期压力易导致各种生理疾病, 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最为常见[1]。支气管哮喘俗称哮喘, 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发病, 如基因、细菌、病毒、运动或气候变化等[2]。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喘息等症状。支气管哮喘属于一种难治性疾病, 不仅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 若不及时治疗, 可进展为重度支气管哮喘。表现为支气管痉挛严重且广泛, 黏膜充血水肿, 大量黏液分泌, 气道阻力和气道压力突然升高, 肺泡压升高, 进而引发严重通气不足, 重症患者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传统西药治疗虽然可以缓解临床症状, 但疗程长, 难以治愈, 且常发生不良反应[3]。无创正压通气是一种常见的呼吸支持治疗方法, 具有无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如患者符合有创通气临床指征,且拒绝接受气管切开和插管, 则可以选择无创正压通气作为基本生命支持治疗[4]。基于此, 本次研究分析了无创正压通气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50 例。其中, 对照组男女比例29∶21;年龄33~74 岁, 平均年龄(61.51±9.57)岁;哮喘病程3~20 年, 平均哮喘病程(11.34±2.91)年;急性加重发生时间4~12 h, 平均急性加重发生时间(6.45±2.12)h。观察组男女比例27∶23;年龄32~75 岁, 平均年龄(61.01±9.70)岁;哮喘病程3~20 年,平均哮喘病程(11.31±2.94)年;急性加重发生时间4~12 h, 平均急性加重发生时间(6.41±2.34)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抗感染、祛痰、纠正酸碱紊乱和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50 ml 混合5%葡萄糖液, 静脉输注, 2 次/d。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 吸氧浓度1~3 L/min。观察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 采取BiPAP 呼吸机(美国伟康公司S/T-D30 型)经口鼻面罩辅助通气。吸氧流量5 L/min, 采取S/T 工作模式, 呼吸频率14~20 次/min。吸气压力从 8 cm H2O(1 cm H2O=0.098 kPa)开始, 逐渐增加到12~15 cm H2O。呼气末气道正压从3 cm H2O 开始, 逐渐增至5 cm H2O。通气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SaO2等情况, 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参数, 若治疗后病情好转、氧合改善, 可逐渐降低吸氧浓度。之后除吸痰、进食等情况外, 持续通气12~16 h/d, 连续通气2~4 d, 直至出现撤机指征:即患者呼吸困难消失, 呼吸频率≤20 次/min,心率≤100 次/min, 吸氧浓度(FiO2)≤40%, SaO2≥90%,上述指标维持24 h稳定且血气分析趋于正常可考虑撤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哮喘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肺功能监测指标(FEV1、FVC), 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哮喘、咳嗽等症状消失,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正常;有效:哮喘、咳嗽和体温升高等症状改善, 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改善;无效:病情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哮喘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哮喘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哮喘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s, d)

表1 两组哮喘控制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哮喘控制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50 7.32±1.32a 12.34±1.62a对照组 50 9.12±2.21 14.11±2.21 t 4.944 4.568 P 0.000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监测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PaO2、PaCO2、SaO2、FEV1、FVC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PaCO2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 PaCO2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监测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监测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气分析指标 肺功能监测指标PaO2(mm Hg) PaCO2(mm Hg) SaO2(%) FEV1(L) FVC(L)观察组 50 治疗前 55.13±2.91 62.13±4.23 82.13±2.13 1.12±0.21 2.11±0.21治疗后 82.56±6.21ab 36.56±2.21ab 94.56±3.21ab 2.32±0.32ab 3.34±0.62ab对照组 50 治疗前 55.15±2.78 62.15±4.21 82.10±2.11 1.15±0.22 2.12±0.22治疗后 75.51±3.14a 45.57±3.25a 91.34±3.01a 1.68±0.69a 2.67±0.42a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

3 讨论

近几年, 随着社会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支气管哮喘发病率逐年上升, 其主要症状有反复咳嗽、胸闷、气短、喘息等, 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较大[5]。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高反应性呼吸系统疾病, 由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起。急性发作时, 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充血、黏液分泌、水肿、痉挛等, 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防止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等并发症[6]。此外, 重度支气管哮喘易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对心脏和肺功能影响较大, 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死亡率极高。

目前, 无创正压通气广泛应用于临床, 具有一定的改善通气、氧合作用, 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 改善预后,在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治疗中表现良好[7]。BiPAP 呼吸机可提供双水平正压气道协助呼吸。高吸气压力能克服气道压力, 提高通气量, 改善缺氧;低呼气压力可抵抗内源性呼气末压力, 避免支气管塌陷, 促进CO2排出, 减少吸气肌负荷和呼吸功率消耗[8]。经无创正压通气,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促进动脉血pH 值、SaO2恢复正常。无创正压通气具有以下优点:①无创通气模式容易被患者接受, 能够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黏膜损伤、误吸等一系列并发症;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可及时启动、随时撤离;③不影响患者说话和进食, 有利于病情观察和气道管理;④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小, 不容易出现气压伤。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初次使用患者易产生恐惧情绪, 且适应性差, 会因人机对抗导致治疗失败, 因此,应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案, 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机器参数;②治疗过程中提醒患者多喝水, 经常咳嗽、排痰, 避免痰稠, 咳嗽困难, 加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③定期复查患者血气指标, 如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哮喘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PaCO2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患者的PaO2、SaO2、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 PaCO2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提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方便、安全、有效、舒适, 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感受, 避免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 但应用中应严密监测患者, 若治疗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方案[9]。此外还需要注意无创正压通气禁忌证:包括呼吸抑制或停止、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嗜睡、意识障碍或不配合、易吸入(吞咽反射异常、严重上消化道出血)、痰液或大量呼吸道分泌物、气胸、经常恶心呕吐、严重胀气等。此外, 近期曾接受过面部创伤、胃食管手术、先天性鼻咽畸形、极度肥胖等手术的患者也不宜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0-12]。

综上所述, 常规药物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于重度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和缩短治疗时间, 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血气气道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两种不同方式供氧对新入高原某部官兵血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