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比较诊断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
2023-08-07张瑞博郑艳芬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张瑞博 郑艳芬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内容提要: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谱CT和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能谱CT的碘浓度(IC)值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与胃间质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为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能谱CT和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和73.78%,静脉期胃间质瘤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结论: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超声内镜,以静脉期NIC值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外的其他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胃血管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
胃黏膜下肿物(Gastric Submucosal Tumor,GST)是来源于胃黏膜以下各层(主要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肿瘤的统称,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内镜下黏膜表面光滑,所以临床诊断困难[1]。胃间质瘤是常见的GST,具有恶性潜能,与良性GST的治疗方式及预后不同。目前,常见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CT,EUS是诊断GST及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探查的最佳成像方法[2]。既往EUS多与常规CT进行比较研究,近年来,随着能谱CT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缺乏,本研究应用能谱CT碘含量和EUS两种检查方法在GS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9月内镜发现GST患者,行能谱CT腹部增强检查及EUS检查(目标样本61例)组成研究样本人群。纳入标准:对入选病例进行临床随访,将具有完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的患者纳入研究,并统计分析。排除标准:有禁忌证患者;不配合研究患者。伦理:该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能谱CT检查:使用Revolution256排512层超高端能谱CT(型号:Revolution CT;厂家:美国GE公司)对GST患者扫描,患者或家属签署造影剂知情同意书,患者准备(禁食6~8h,检查前2~10min,口服800~1000mL温水)。所有患者均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300mg/mL,给药途径是经肘前静脉以3.0~4.5mL/s的速度注射,剂量1~2mL/kg。所有患者扫描前训练呼吸屏气,选择腹部能谱扫描模式,扫描范围横膈顶部至骨盆,并选择预先设定好的扫描协议:快速3期扫描(即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采用触发扫描模式,动态监测腹主动脉内的CT值,当CT值达到150HU时自动触发,经5.9s开始动脉期扫描,对比剂注射后60s、120s分别静脉期、延迟期扫描。能谱CT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40kVp和80kVp瞬时切换,管电流智能选择为230~400mA,螺距0.992:1,球管转速99.22mm/s,旋转时间0.8s,图像重建层厚和间距均为0.625mm。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上传AW4.7图像工作站。
EUS检查:患者或家属签署EUS知情同意书,患者准备(检查传染四项、心电图,禁食8h,幽门梗阻患者需提前洗胃,高血压患者需早上6:00服用降压药,吃阿司匹林患者需停药1周。由一位高年资超声科医师为患者进行EUS检查,机型为奥林巴斯emui(型号:Olympus evis lucera elite CV-290;厂家:奥林巴斯株式会社;注册证号:国械注进20172060671),探头频率12MHz,受检者左侧卧位,将EUS送入患者胃内,以水充盈胃腔,减少超声波反射损失。
1.2.2 图像与分析
能谱CT:在AW4.7图像工作站中利用GSI Viewer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分别测量动脉期、静脉期病灶的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同层腹主动脉的碘浓度,通过计算得出标准化碘浓度(碘浓度除以同层腹主动脉碘浓度,NIC)。选取病灶最大层面,在其邻近的3个层面上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同时避开血管、钙化、囊变、坏死区等部位,最后计算得出平均值。
EUS检查:对腔外病灶,需考虑并且排除壁外正常腹腔器官或其他病变压迫的情况。对腔内病灶,应观察肿瘤部位、大小、起源层次、其内部回声特点(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边缘是否规则、边界是否清晰,并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病理特征:将具有恶性潜能的胃间质瘤归为恶性肿瘤,将胃平滑肌瘤、胃神经纤维瘤、胃神经鞘瘤、胃脂肪瘤、胃血管球瘤归为良性肿瘤。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图像分析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5时,采取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理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GST主要以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脂肪瘤为主,其他如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血管球瘤等较为少见。
2.2 能谱CT表现分析
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见图1),位于胃底且与肝脏分界不清的病灶,肝脏与病灶的常规CT值相似(见图1c);胃间质瘤呈类圆形软组织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伴有坏死、囊变、钙化,增强扫描21.21%的胃间质瘤于动脉期可见明显纤维血管影(见图1e);胃血管球瘤影像诊断需结合肿瘤形态、密度、位置及强化方式,仅用IC与NIC值诊断准确率下降,动、静脉期的IC及NIC值均高于胃间质瘤,且与肝血管瘤强化方式相似(见图5),胃间质瘤动脉期IC及NIC值69.70%大于良性GST;胃间质瘤静脉期的IC及NIC值除胃血管球瘤均大于其余良性GST(见图2~4)。
图1 .胃间质瘤(注:1a.碘基图动脉期;1b.碘基图静脉期;1c.常规CT;1d.超声内镜;1e.碘基图动脉期)
图2 .胃平滑肌瘤碘基图的静脉期
2.3 EUS表现分析
本研究发现与肝脏回声相似且与肝脏分界不清的胃间质瘤,EUS无法对其来源作出准确判断(见图1d)。良性GST与胃间质瘤的在肿瘤位置、起源层、内部回声特点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中图片为1例胃间质瘤患者能谱CT碘基图与超声内镜影像图,图1a、1b 为碘基图的动脉期、静脉期,箭头所指肿瘤和肝脏的IC值分别为13.06μg/cm³、4.37μg/cm³、4.33μg/cm³和18.29μg/cm³、15.36μg/cm³、15.76μg/cm³,其中静脉期的NIC值约为0.56;图1c为常规CT箭头所指肿瘤和肝脏的CT值分别为62.06HU、56.62HU、63.45HU;图1d为超声内镜箭头所指肿瘤呈低回声,与肝脏回声相似,边界不清;图1e为碘基图动脉期肿瘤内见明显纤细血管影。
图2为胃平滑肌瘤,碘基图的静脉期,肿瘤的IC值和NIC值分为16.38μg/cm³和0.39;图3为胃神经纤维瘤,碘基图静脉期,肿瘤的IC值和NIC值分别为12.89μg/cm³和0.25;图4为胃神经鞘瘤,碘基图静脉期,肿瘤的IC值和NIC值分别为12.61μg/cm³和0.31。
图3 .胃神经纤维瘤碘基图静脉期
图4 .胃神经鞘瘤碘基图静脉期
图5 为1 例胃血管球瘤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同层血管相似,动脉期的IC值和NIC值分别为56.55μg/cm³和0.60,静脉期的IC 值和NIC 值分别为29.85μg/cm³和0.83。
图5 .胃血管球瘤(注:5a.动脉期;5b.静脉期)
2.4 能谱CT与EUS诊断GST的结果比较
能谱CT诊断符合率为72.13%(44/61),EUS诊断符合率为73.78%(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能谱CT与EUS诊断结果的比较(n=61,n/%)
2.5 能谱CT的IC及NIC值诊断胃间质瘤和良性GST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动脉期、静脉期的IC及NIC诊断胃间质瘤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见表2和图6,其中静脉期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和75%。
表2 .能谱IC值与NIC值的诊断效能
图6 .能谱CT 的IC 值和NIC 值于动脉期、静脉期诊断胃间质瘤的ROC 曲线
3.讨论
GST主要包括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血管球瘤等,除胃间质瘤具有恶性潜能,其他均为良性肿瘤。研究结果发现,GST主要以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脂肪瘤为主,其他如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血管球瘤等较为少见。EUS将内镜检查与超声检查相结合,可清晰、准确得显示胃壁各层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解剖关系,也可以定位病变在胃壁结构中的具体位置,探查病灶的起源、大小、回声、边缘等情况,从而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是目前评估GST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在肿瘤定位、定性及治疗方式的选择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对于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血管球瘤等少见肿瘤诊断准确率不高[3-5]。本研究EUS对良性GST的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19.67%,均误诊为胃间质瘤,与其研究相符,主要可能是由于良性GST少见肿瘤发病率低,肿瘤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等缺乏特异性,在诊断过程中不易被识别;胃间质瘤与脂肪瘤诊断符合率高,胃间质瘤大部分位于胃底及胃体,内部回声多不均匀,脂肪瘤呈高回声,临床上容易诊断。
能谱CT采用瞬时双kVp切换技术实现物质分离技术,可获得不同基物质图像,反映不同基物质(碘、水等)的分布状态。有研究报道,能谱CT可准确及客观地定量分析组织内的碘含量[6]。常规CT产生的X射线是混合能量,穿过物体时会导致X射线能量的平均,使得信息丢失、产生硬化伪影,导致CT值测量不准确。本研究发现,能谱CT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EUS,但对于鉴别胃外压性病变能谱CT优于EUS,尤其是位于胃底的胃间质瘤且与肝脏分界不清,同时EUS表现病灶的回声与肝脏相似,常规CT测量病灶与肝脏的CT值也相似,所以EUS和常规CT不能有效区分病变来源,不能排除肝左叶增大所致的可能性,而能谱CT测量病灶和肝脏的碘含量可以有效区分病灶来源。
胃间质瘤是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除胃血管球瘤以外,血供在一定程度上较其他良性GST丰富,能谱CT的碘含量可准确反映GST的血供情况,本研究发现胃间质瘤内于动脉期可见明显纤细血管影,与报道相符[7];胃间质瘤动脉期的IC值及NIC值和良性GST无统计学意义,胃间质瘤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瘤外的其他良性GST,与以往报道的胃间质瘤动静脉期的碘浓度均高于胃神经鞘瘤相符[8]。胃血管球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且强化方式与肝血管瘤相似,动脉期病灶边缘见结节状明显强化影,静脉期强化范围由边缘向中心扩大,强化程度与同层血管相似,与以往报道一致[9]。本研究发现84.61%的胃平滑肌瘤好发于贲门,以椭圆形多见,碘含量低、强化均匀,其静脉期的IC及NIC值均低于胃间质瘤,胃平滑肌瘤好发部位和形态与以往研究相符[10]。
综上所述,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与EUS对GST的诊断符合率相接近,以静脉期NIC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瘤外的其他良性GST,胃血管球瘤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在GST诊断中具有临床价值。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样本量小,会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GST未包括所有危险度分级的胃间质瘤,需进一步完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