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在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及价值体会
2023-08-07孙学术天津市东丽医院放射科天津300300
孙学术 天津市东丽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3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在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进行评估。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病灶位置、出血情况以及病死率。结果:120例患者出血部位检查中基底节出血发生率最高,占比为61.67%,丘脑与脑叶发生率次之,占比分别为17.50%、13.33%,脑干出血发生率最低,仅为1.67%。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出血量<30mL占比为56.67%,≥30mL占比为43.33%。脑干出血<30mL占比最高,为100.00%,其次为脑叶出血,占比为78.57%。而出血量≥30mL患者中,主要出血部位为丘脑、小脑。各出血部位中脑干部位病死率最高,为50.00%。丘脑出血次之,病死率为23.81%,基底节与脑叶出血病死率均较低,分别为12.16%、15.38%。结论:老年急性脑出血使用64排螺旋CT可明确出血区域、出血量、占位效应以及脑组织移位情况,结合图像特征确病灶位置,结合脑部组织形态和密度变化确定疾病进程,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积极作用。
脑出血包括急性脑出血和慢性脑出血2种类型,其中,急性脑出血一般是指脑血管突然破裂、出血,造成急性的临床症状,以突然出现的剧烈的头痛、呕吐、肢体瘫痪为特征,严重时发生昏迷[1]。该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老年人的发生率较高,一部分属于自发性脑出血,和长期的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有关系,一部分出血与外伤存在密切联系。对于急性脑出血,需要及时确定出血位置,根据出血的位置,出血量来制定治疗方案,以挽救生命[2]。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急性脑出血的诊断鉴别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一种在临床应用效果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密度分辨力高,可直接显示出X射线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同时整个检查具有明显的便捷性与安全性[3]。同时,为了提升图像的清晰度,增强CT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在提升,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及显示率[4]。本文对64排螺旋CT在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时间确定在2019年5月~2020年12月,自本院随机抽取12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基本资料:男女患者比例为62/58,年龄60~86岁,平均(74.11±4.76)岁,高血压病史77(64.17%)例、糖尿病病史45(37.50%)例、高血脂病史47(39.17%)例。
纳入标准:①频繁发生呕吐,经常处于昏迷状态[5];②瞳孔大小不一,存在头痛、头晕频繁发作的状态[6];③试验方案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④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创伤导致脑血肿、脑卒中;②精神疾病;③肿瘤;④凝血功能障碍;⑤无完整临床就诊资料。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64 排螺旋CT 检查,基本参数设置如下:层厚、层距均为5~10mm,螺距1.0,管电压140kV,矩阵256×256,管电流160mA。在进行扫描时患者均使用仰卧位,将基线确定在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上,自基线向上进行平行连续的扫描,直至达到颅顶部。在平扫结束之后进行增强扫描,通过肘静脉注射浓度为60%的碘造影剂,剂量在60~100mL,需要在1~2min完成注射,3s后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与平扫范围一致。在扫描结束之后由2名以上医生使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如获取一致诊断结果,则对疾病进行确诊。如获得不一致诊断意见,则由整个科室共同阅片,以获得一致检查结果。
1.3 观察指标
①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分析,结合CT图像对出血部位进行判断,如为基底节出血,图像会出现肾形、类圆形高密度影,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如为丘脑出血,可发现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如为小脑出血,则可出现圆形、不规则形影像;如为脑干出血,则可观察到不规则高密度影,同时在高密度影周围可能出现低密度影。②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出血量进行分析,对于出血患者,图像可观察到相对密度对称转变。③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出血位置的病死率进行分析,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脑叶,对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3.0,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s,进行统计学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n、%,进行统计学χ2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值,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检验差异不显著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分析
120例患者出血部位检查中基底节出血发生率最高,占比为61.67%,丘脑与脑叶发生率次之,占比分别为17.50%、13.33%,脑干出血发生率最低,仅为1.67%,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出血部位进行分析
2.2 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部位出血量进行分析
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出血量<30mL占比为56.67%,≥30mL 占比为43.33%。脑干出血<30mL 占比最高,为100.00%,其次为脑叶出血,占比为78.57%。而出血量≥30mL患者中,主要出血部位为丘脑、小脑。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不同部位出血量进行分析 (n/%)
2.3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出血位置的病死率进行分析
各出血部位中脑干部位病死率最高,为50.00%。丘脑出血次之,病死率为23.81%,基底节与脑叶出血病死率均较低,分别为12.16%、15.38%,详细数据见表3。
表3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不同出血位置的病死率进行分析(n/%)
3.讨论
急性脑出血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慢性疾病、吸烟、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存在密切联系。在是发病之后颅内压随之升高,如果出血不能及时进行控制,可引起脑水肿以及脑疝,并对神经功能造成较大的损伤[7]。对疾病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该病病程进展急,病死率高并且预后较差,因此对于疾病及时、科学以及可靠的诊断在治疗方案制定以及预后改善方面意义重大[8]。目前对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其中CT、MRI均属于常用的法,但是MRI价格较高,检查时间长,需要患者较好的配合,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CT检查的优势更加明显,检查速度快,可快速获得检查结果,准确率也较高,整体应用价值较为理想[9]。
从上表1的数据分析得出,基底节出血发生率为61.67%,丘脑与脑叶发生率为17.50%、13.33%,脑干出血发生率为1.67%。分析原因:64排螺旋CT使用滑环技术,采用螺旋前进的方式,可连续、快速完成扫描,并利用锥形的X射线束、多排探测器提升扫描的速度,增加扫描的层次,对于伪影出现的频率进行控制,因此对于出血部位的判断较为准确;从出血部位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基底节一般发生率较高,这部分出血与高血压病史存在密切的联系,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一种,大约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40%~60%,而高血压属于老年人群的多发性疾病,因此发生率较高[10]。脑干出血则主要因为脑内血管出血破裂导致,因此整体的发生率较低,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出血。
从上表2 的数据分析得出,脑干出血<30mL 占比100.00%,脑叶出血<30mL占比78.57%;丘脑、小脑出血中出血量≥30mL发生率分别为71.43%、77.48%。分析原因:64排螺旋CT在图像中可对于血肿可呈现圆形或卵圆形图像,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同时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因此可以通过大小、形态等信息对出血量进行评估;在不同部位出血量进行分析中,脑干出血、脑叶出血一般出血量较低,这是因为上述部位主要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而丘脑、小脑出血则易破入脑室,造成侧脑室体部铸型,或通过室间孔流向第三脑室,返流入双侧侧脑室,致双侧侧脑室三角部积血,因此出血量较大。在确定出血位置和出血量后,临床可结合实际病情给予规范化治疗,对于出血量低于10mL,并且血肿扩大可能性低的患者可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并密切监控病情。对于出血量高于30mL,并且血肿继续扩大症状明显的患者,则立即安排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手术干预。
从上表3数据分析得出,脑干部位出血病死率为50.00%,丘脑出血病死率为23.81%,基底节与脑叶出血病死率为12.16%、15.38%。分析原因:脑干部位属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生出血,即使出血量较少,对于人体的损伤也非常严重,因此病死率较高。丘脑出血则整体病死率较低,如出血量较少,身体只会出现一侧身体的无力、麻木、疼痛和犯困等症状,不会危及生命,如果出血量>30mL,量比较多,就有可能会影响生命,需及时进行治疗。基底节与脑叶出血随着介入治疗的进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整体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老年急性脑出血使用64排螺旋CT可明确出血区域、出血量、占位效应以及脑组织移位情况,结合图像特征确病灶位置,结合脑部组织形态和密度变化确定疾病进程,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