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曹魏政权海疆缺乏有效治理原因探析

2023-08-07郭晓华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
关键词:曹魏

【摘要】三国时期,曹魏在统一北方地区后,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政策;但是,曹魏的边疆治理政策主要侧重于陆疆,在面对广阔的海疆时,曹魏却缺乏行之有效的防御体系,这也为曹魏统治下的北方地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究其原因,与曹魏缺乏海防意识、战略决策的制定,以及曹魏航海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三国时期;曹魏;海疆治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3-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20

基金项目:渤海大学海洋研究院资助课题“从长城到大海——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对外贸易活动研究”(项目编号:BDHYYJY2022030);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面上项目)“汉简所见丝绸之路民族关系研究”(项目编号:LJKR0400)。

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关乎着国家的整体安全与政权稳固,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工作。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对于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采取了安抚政策,然而公孙氏在接受曹魏的册封后,只是表面服从,实则暗藏反心。孙吴在与曹魏对峙的过程中也在寻求盟友,正是由于共同利益的存在,二者凭借自身航海优势通过海上交通联系,欲联合牵制曹魏。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与曹魏缺乏行之有效的海疆治理体系密切相关。笔者拟在学界前辈及同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此文分析曹魏缺乏海疆防御治理长效机制的原因。

一、曹魏缺乏海防意识与“重陆轻海”政策

三国时期,曹魏在与南方政权蜀汉、孙吴连年交战的过程中,虽然前者实力相较于后者较强,但此时在蜀汉、孙吴时有联合抗曹的基础,三方总体上保持着均势,逐渐形成对峙局面。也正因如此,曹魏一方面继续维持与南方蜀汉、孙吴政权的对峙局面;另一方面,曹魏精心经营北方,逐渐完成了对北方地区的统一。曹魏统一北方地区后,不仅拥有广阔的陆地疆域,而且随之而来的是海岸线的延长,临海疆界的扩大。

曹魏边疆治理政策及思想主要着重在陆疆,而对自身所拥有的漫长海岸线及广阔的海疆,却缺乏有效的治理,以至于割据辽东的公孙氏与南方孙吴在海上频繁交流,双方都意欲联合牵制曹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成为曹魏统治北方地区的一个不安定因素。三国时期,除蜀汉以外,曹魏与孙吴都拥有广阔的海洋,“魏、吴统治者极为重视海上交通,在派遣使者与邻国交往的同时,为适应战争需要,二国均建立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水军。”[1]中原为曹魏的统治核心区域,“其军事力量以步、骑为主,水军则作为辅助兵种”[2],面对漫长的海岸线与广阔的海疆,曹魏海疆防御治理体系存在的缺陷也随之暴露,这与曹魏统治者的治边思想与战略决策密不可分。自春秋战国以后,以内陆为中心的观念已经形成并被普遍接受;曹魏在统一北方地区以及对北方进行统治时,都仍然以中原地区为政治和经济重心,对其关注度也大大超过沿海地区。[3]

由于三国时期形势需要与海防意识的缺乏,致使曹魏在制定边疆政策时注重内陆而轻视海洋。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由于自身实力所限,臣服于曹魏统治之下,但是公孙氏一直暗藏反心,凭借辽东地区独特的水陆地理优势,与拥有发达造船技术和繁荣航海业的南方孙吴政权海上往来交流频繁,双方互派使团,意欲联合抗曹,虽期间双方有间隙隔阂,但是双方通过海上交往确实给曹魏政权带来不小的压力。《魏名臣奏》载中领军夏侯献表曰:“公孙渊昔年敢违王命,废绝计贡者,实挟两端。既恃阻险,又怙孙权。故敢跋扈,恣睢海外。”[4]257从中可知,公孙氏割据的辽东地区凭借其地理优势,对曹魏东北边疆的统治已然带来了潜藏的威胁。

缺乏海防意识与“重陆轻海”的制定,威胁着曹魏政权的统治。魏侍中刘晔深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所带来的威胁,上言到:“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4]448刘晔客观地分析了辽东所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给曹魏带来的威胁,而对于刘晔讨伐辽东公孙氏的建议,“魏明帝未允,而公孙渊多次通吴,引起曹魏的高度警觉。”[5]

魏明帝之所以未采纳刘晔讨伐辽东公孙氏的建议,是因为此时曹魏的战略目标仍以对抗蜀汉与孙吴为主。“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4]449注引《傅子》作为曹魏建国后的第二代君主,魏明帝继承曹操、曹丕的战略决策,以征伐南方为主。通过以上史料的记载也充分证明了从汉魏之际的曹操始,经过曹丕建魏,至魏明帝前期一直都是坚持以征伐南方政权为主要战略目标的内陆政策,缺乏有效的海疆防御治理体系建设。辽东公孙氏凭借其独特地理优势,与拥有强大海上力量的孙吴频繁地进行海上交流,互派使团,辽东公孙氏还一度向孙吴称臣,引起了曹魏高度的警惕,使曹魏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景初元年(237年),曹魏“乃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赍玺书征渊。渊遂发兵,逆于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4]253-254至此,魏明帝逐渐重视起东北边疆的治理。曹魏治边政策的转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辽东公孙氏与孙吴频繁地海上交流。曹魏虽重视航海业及水军建设,但是疏于海防体系建设,为公孙氏与孙吴的交往提供了海上交通便利。曹魏曾派遣毌丘俭征伐辽东公孫氏,公孙渊借此反叛,但曹魏的这次征讨却以失败而告终,也为曹魏的后方边疆治理工作增添了障碍。

传统中国海防起源于宋元时期,[6]而三国时期尚未正式形成海防意识。正是曹魏海防意识的缺失,为孙吴与辽东公孙氏通过海上交往,实行联合抗曹策略提供了可能。三国时期曹魏面对漫长的海岸线与广阔的海疆,虽重视水军建设,也曾组织海战以阻止公孙氏与孙吴的海上交通,但是由于海防意识的缺失,导致曹魏实行了“重陆轻海”的战略决策,未能建立海疆防御治理长效机制,致使辽东公孙氏与南方孙吴政权凭借其自身地理及航海等优势,频繁地进行海上交流,试图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对曹魏统治下的北方地区构成威胁。

二、自然环境对曹魏造船业与航海能力的影响

三国时期,在魏、蜀、吴三个政权中,魏、吴两国拥有广阔的海疆,对于水军建设都极为重视,两国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对峙,时有战争,而且还多次进行海战。虽曹魏在三国中综合实力最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从造船业与航海能力而论,孙吴无疑是最强的。造船业是发展航海业的基础,如果造船业发展有所欠缺,将会失去航海的物质基础。魏、吴因为长期对峙于长江中下游,需要大量战船,从而促使两国都大力发展造船业。孙吴占据东南地区,拥有广阔的海疆,域内河流众多,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自古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

曹魏在与孙吴的对峙过程中,二者战争多为水战,曹魏也因此大力发展造船业,以对抗占有优势的孙吴水军。自赤壁之战遭孙刘联军挫败后,曹操决心大力发展水军,下令“作轻舟,治水军。”[4]32魏文帝曹丕对于水军建设也极为重视,“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4]84魏文帝曹丕还“为舟师东征”并且亲自到达广陵“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4]84-85曹丕亲自乘船并“临江观战”足以证明对于水军建设的重视。魏明帝时期继承了发展水军的政策,诏令“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4]526从中可知,魏明帝欲要借助荆州地区水系发达之优势建设和训练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曹魏水军以抗衡孙吴水军。此外,据史籍记载还有两事也足以证明魏明帝对于水军建设的重视:一是魏明帝为征伐辽东公孙氏,“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4]109;二是孙权率众围攻合肥新城时,魏明帝“自率水军东征”[4]1140。据此可见,曹魏政权对于水军建设的重视。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综合实力最强的政权,造船业相对来说是其短板,这主要体现在曹魏与孙吴的水战中。在双方水战中曹魏总体处于劣势,之所以如此,曹魏有限的造船技术是其中一个原因。正是由于曹魏造船业相对薄弱,继而影响了曹魏的海疆防御体系建设与治理。孙吴作为三国时期造船与航海占绝对优势的政权,在面對广阔而复杂的海域时,时常会受到造船与航海技术等因素影响,而与孙吴相比处于劣势的曹魏,其造船与航海技术限制性因素则更多。早在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造船业就已相当发达,造船场地也极为密集,身处拥有悠久造船历史的地区,加之自然环境对于发展造船业的要求,为孙吴发达的造船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就曹魏与孙吴造船场地分布情况来看,孙吴造船场地的分布大致有:建业(今江苏南京)、荆州(今湖北荆州)、建安(今福建福州)等,而曹魏只有邺城或者附近与谯两处造船基地,从魏晋南北朝整体来看,中国造船业呈现着南强北弱的态势。[7]木材作为造船的原材料,对于造船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曹魏地处北方地区,木材相对缺乏,这对曹魏的造船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而其海防体系建设与海疆治理也相对薄弱。此外,曹魏整体航海能力较弱也影响着曹魏海疆防御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曹魏士兵的水性与水军训练情况影响着曹魏整体航海能力的发挥。曹魏政权地处北方地区,曹魏水军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性;而且曹魏水军建设起步较晚,水军训练也有所欠缺。关于曹魏士兵不习水性与水军训练欠缺,赤壁之战最能说明此问题。兵败赤壁后,不仅曹操重视水军的建设,其继任者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也极为重视曹魏水军的建设与发展,但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军极为耗时、耗力、耗财,对于水军建设相对较晚的曹魏来说,绝非三代人的时间就能完成。

虽然自曹操起,曹魏对于水军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注,但是水军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曹魏士兵多为北方人,本身对于水性不甚习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更加延长了曹魏水军建设的周期,这不仅影响曹魏与孙吴之间的水战,更为曹魏治理广阔的海域增添了障碍。三国时期,魏、吴对峙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国都大力发展造船业,加强水军建设,但是曹魏水军整体实力逊于孙吴。造船业与航海能力占绝对优势的孙吴在面对广阔而复杂的海疆时,治理防御能力尚且欠缺,可见稍逊于孙吴的曹魏在海疆防御体系建设上的劣势。

海洋环境气候的复杂性仍是此时期无法克服的技术性障碍。曹魏占据山东对于牵制孙吴与辽东公孙氏海上联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此时占据山东的曹魏得知南方孙吴与辽东公孙氏绕过山东另辟一条海上航线时,魏明帝令田豫督率青州军队进行海上拦截,曹魏此次拦截虽获一定成功,但是并未直接出海,而是利用了有利的海洋气候。[8]史载:“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案行地形,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汉武之观。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无所蒙窜,尽虏其众。”[4]728当时孙吴派遣使者与公孙渊联络,曹魏得知此消息后借助地理优势与海洋气候条件成功截击了孙吴船队,可见当时拥有绝对航海优势的孙吴也难以克服海洋环境气候带来的航海风险。

曹魏在此次海上作战中,充分利用地理与海洋环境气候等因素,成功阻隔孙吴与辽东公孙氏的海上联络,袭击了孙吴船队。对于拥有强大航海能力的孙吴来说,在这次航行过程中因海洋气候因素败于曹魏,而航海能力逊色孙吴的曹魏在面对海洋环境气候等因素时,其所受影响可想而知。海洋相较于内陆来说,复杂因素更多,治理难度更大。曹魏海疆防御治理体系建设的缺乏不仅是因为主观上曹魏缺乏海防意识,客观上海洋气候环境复杂恶劣也促使造船业与航海能力薄弱的曹魏在面对漫长的海岸线与广阔的海疆时望而却步。曹魏所实行的内陆三北(北部、东北、西北)边疆地区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曹魏海防意识的缺乏,导致曹魏在边疆地区实行怀柔与安抚政策后,忽视了公孙氏割据的辽东地区所具有的海陆地理优势给自身带来的潜在威胁。辽东公孙氏与孙吴通过海上交通,渐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后,曹魏虽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且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曹魏造船业与航海能力等因素所限,曹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海洋时仍无法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制约,未能建立海疆防御治理长效机制,为曹魏的统治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结语

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在国家整体安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确立和完善国家疆域治理体系,提高边疆安全意识,结合边疆地区地理特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国家边疆治理政策,对于实现边疆地区稳定与繁荣发展、促进国家整体安全有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曹魏在统一北方地区后,对于边疆地区的治理极为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面临广阔的海疆时,曹魏由于缺乏海防意识,加之自身航海能力相对薄弱,制定了“重陆轻海”的边疆治理政策,忽视了海防的重要性,辽东公孙氏与孙吴通过海上交通联系,为曹魏统治的北方地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国古代边疆应是海疆与陆疆共同构成的,二者作为有机的整体不应割裂,在制定边疆治理政策时只有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国家边疆整体治理工作有效运行,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子彦.三国时期的航海和造船业[J].历史教学问题,2003,(06):7-11.

[2]谭书龙.三国水军与水战述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08-111.

[3]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8(绪论),86.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

[5]金洪培,王建辉,王丹丹.三国时期孙吴与辽东地区的海上交流[J].海交史研究,2021,(04):23-34.

[6]姚建根.论中国传统海防起源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1):99-105.

[7]孙占民.汉晋水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8]王赛时.古代山东与辽东的航海往来[J].海交史研究,2005,(01):34-42+61.

作者简介:

郭晓华,男,汉族,黑龙江鹤岗人,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边疆史。

猜你喜欢

曹魏
曹魏、西晋郊礼重构及其对郑玄、王肃说之择从
论曹魏屯田制与士家制度的关系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针对当今“曹魏服饰研究”断代的思辨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试析曹魏时期豪族势力成长的历史背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曹魏屯田遗迹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