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2020-03-10何嘉玲何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曹魏东吴诸葛亮

何嘉玲 何娟

摘  要:从蜀汉政权建立之初到逐渐巩固,诸葛亮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贡献,若没有诸葛亮的治蜀思想,就不会有三国时期蜀汉的繁荣。诸葛亮治蜀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其自身的性格特征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对诸葛亮的治蜀思想进行分析:诸葛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治蜀思想。

关键词:诸葛亮;治蜀;曹魏;东吴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征战不休。公元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任命诸葛亮为相。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下,诸葛亮克服重重困难,将蜀汉治理成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本文主要从诸葛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诸葛亮治蜀思想两方面展开研究。

一、诸葛亮自身性格特征分析

诸葛亮出生于一个琅琊的官吏之家,家风清明。从小饱读诗书,父母双亡后,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南阳,结交了大量的有识之士。自叔父去世后,诸葛亮便隐居南阳享受平淡生活。后任蜀相。

诸葛亮胸怀坦荡,眼界宽广。无论是对天下大事的分析、策略的制定,还是因刘备狭小的格局使蜀汉频频失利之下,他都能以全面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

诸葛亮忠君爱国,大局为重。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感念刘备知遇之恩,全心全意辅佐后主。赤壁之战时,面对周瑜的忌妒,为取得抗曹胜利,他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安危。

诸葛亮足智多谋、谨慎小心。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等战役,都依靠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谨慎小心化险为夷。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深度,格局决定结局。”

二、诸葛亮的治蜀思想

(一)德刑并施、儒法兼容的政治思想

“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肅,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今吾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诸葛亮坚持“依法治国”,德为内,法为外。取得了“内修政理”的显著成效。

(二)以官农徭役为核心的经济思想

面对“益州疲弊”的严峻形势,诸葛亮将蜀汉的经济发展重心放在了农业、官营和赋税徭役上。

大兴灌溉设施,加强对都江堰的管理。“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进一步的发展丝绸业。蜀汉地区本身就拥有丰富的种桑养蚕的历史经验,利用其优秀的传统技术和较为丰厚的基础储备,发动百姓大力发展丝绸织造,“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商品与军费开支的来源。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严格管控豪强掠夺土地、过分剥削,给农民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勤农息民、轻徭薄赋、盐铁官营的经济思想,使穷困匮乏的蜀地又重新展现了生机,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进一步的加强了蜀汉政权的统一与稳定。

(三)以弱抗强、内外兼治的军事思想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强大的军事思想就已经有所显露。在《隆中对》中,他曾提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为鼎足之势进而谋取中原的战略构想。由此可见,诸葛亮的经才伟略必然是蜀汉王朝建立的重要支撑。

诸葛亮主张以弱抗强。弱者所从事的战争只要是正义的、有足够的谋划与信念,团结一致,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就能战胜敌人。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已将北方统一,开始了征战南方的准备。同年七月,曹操开始了南征。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东吴深知自己与曹魏的国力悬殊,便选择联盟,共同抗击曹魏。诸葛亮当即分析战争状态,找出了曹魏军队的弱点:“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反之,蜀汉与东吴虽将士不足,但士气高涨,且擅长水战。就其弱点,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火烧赤壁,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刘备崩逝之后,诸葛亮一心发展壮大蜀汉。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治军:第一,重视军队的节制和训练,精简将士,对其进行多种的战术演练。第二,以法治军,制定严格的军规管理军队,增强军队的凝聚力。第三,培养将领,传授其为将之道,带领将士共同作战。第四,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严查兵器质量,管控兵器制造,进行技术革新。同时,解决军队的后顾之忧——粮草问题,增加军粮的供给,提高运输效率。他的这一系列举措,为之后的战争做足了军事准备。

诸葛亮主张对内治军,对外合纵。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以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两强国东西对峙,互不相让,其余五国亦不甘示弱。一时间,七国冲突加剧,外交频繁,出现合作连横的政策斗争。诸葛亮基于天下形式,立足于自身基础,提出合纵的军事策略。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以超凡的口才与高超的语言技术赢得了东吴谋士的连连赞叹。刘孙柴桑结盟更是“在斗争中谋求联合”的体现,虽然在地域上颇有矛盾,但仍注重大局,联合抗曹。诸葛亮不仅主张与东吴结盟,而且努力寻找更多力量,与之联合,壮大自身。著名的南中平定战七擒孟获彻底地消除了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诸葛亮的治蜀思想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杨平平.诸葛亮治蜀思想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3]诸葛亮.诸葛亮治国策:诸葛亮《便宜十六策》[M].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2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李纯蛟.从《三国志·蜀书》看蜀汉刘氏集团的治蜀思想和实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17.

作者简介

何嘉玲,成都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讲师。

何娟,成都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

猜你喜欢

曹魏东吴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浅论“太伯奔吴”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处心积虑”的统一之战
论西晋统一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