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探寻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路径

2023-08-06舒心心霍英玉

关键词:内蒙古共同体生态

舒心心,霍英玉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并且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多次提出“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部署[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体现了生态环境治理既要坚持系统观念,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更要增强物质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治沙”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内蒙古各界干部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放在心上,时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断探索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方面的新路径,全力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为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面对当代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而提出的新论断,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出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实践,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正义、公平、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软需求”。新时代要解决发生了新变化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要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意味着要摒弃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把绿色低碳转型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例如全面设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优化国土空间用途、发展旅游业带来社会效益等。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1]等。这些观点都突出强调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改善环境、保护环境,使人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就是为人类谋幸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强烈,新时代在治理环境方面也要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努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7月1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2]。中国人口规模大、发展差异大,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形态。

(三)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代以来,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虽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是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和伤害,全球气候问题不断加剧,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国际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高度关注国际事务,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更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国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深入人心。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被世界各国关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国际社会也增添了全球治理的信心[3]。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作为全球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近些年的治理,每年沙化土地面积净减1980平方公里,成为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①;2019年的卫星资料显示,中国是对“地球变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因为中国持续开展植树造林行动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1%,提前实现了2015 年提出的“2020 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③;2020 年9 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为推动全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展现的大国担当和坚定决心。

(四)为引领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及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就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进行精准阐述,引发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以此表达中国生态治理的目标和决心,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和广泛好评,为促进中外交流、引领国际合作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3]。

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与核心要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并且用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观来解释这一思想,体现了对自然本身的认识,即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生命体,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诠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指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从更高的层次将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的生命体,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1.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没有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但是有大量的关于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既肯定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又肯定了自然人的属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马克思(Karl Marx)非常注重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两组关系之间的和谐,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中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Political Economy Critical Outline)中提到,他所处的世纪即将面临的大变革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本身的和解。这充分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关注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自然界。如果没有自然界,人类就不复存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也不复存在。为了协调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人类与自身关系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两个和解”,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人类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打破了人类主宰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传统观念,是科学的生态世界观,深刻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表明了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和地位[6]。

2.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诸子百家的学说蕴含着大量质朴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古代先人和学者的智慧。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庄子首次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易经》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不是人的奴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就是指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孟子·尽心上》有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8],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爱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倡导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古代哲学家和古代经典著作提出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奠定了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肯定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明确了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了文明的兴衰演进和人类的发展,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弘扬。

(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是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地球这一生态系统良性运转。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改造、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化生产大量生活产品,这些发明创造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环境污染急剧加速,自然生态系统随之遭到破坏。近几十年来,酸雨蔓延、大气污染严重、土地急剧荒漠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森林数量减少、臭氧层遭到破坏、沙尘天气频频发生,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甚至危及人类未来的生存。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只有坚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9]。

2.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要位置,在全社会倡导形成低碳、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就是在科学地阐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绿色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的思想充分阐明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含义,绿色发展不仅体现为一种发展理念,而且体现为一种实践引领。中国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性意见,引导全社会逐渐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先进生态意识,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参与者,形成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坚持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环境的治理、修复、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方法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各个生态系统的相互连结、共同发展。系统中的各方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中的任何一方遭受破坏,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损害,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12]。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果山被破坏、林木被过度砍伐,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山地的养分也会随之流失。只有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才能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不断改善环境治理方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并且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相近并且原理互通[13]。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空间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没有自然资源的供给,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自然界的整体平衡依赖人类进行完善和修复,正如习近平主席2019年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能充满生机活力。”[14]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欲望日益凸显,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人类既获取了生存利益,也遭受着自然界的报复,人类的生存环境区间越来越狭小。研究表明,气候变暖虽然不会毁灭地球,但是可以毁灭人类,保护地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5.坚持多边主义。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在关注国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治理[15]。在中国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气候问题和生态环境。地球是一个大家庭,人类是一个共同体,气候问题和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普遍的、持久的、严峻的,甚至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应对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自然环境问题无国界,需要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关注,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命题就此应运而生。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争取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6]。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但是充分证明了在生态环境方面,只要能够造福全人类,即使付出再多的辛苦,中国也会努力地做好、做实,体现了中国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多边主义,为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三、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探索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到内蒙古考察时都会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反复强调要把祖国北疆这片亮丽的风景线建设得更加美丽,体现了对内蒙古的关心和关爱。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内蒙古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书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7]。把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得更好,不断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深刻把握内蒙古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系统的战略地位,必须付出更大的决心、更艰巨的努力,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新路子,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的水源、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从东到西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宝格达山、大青山、贺兰山等11片次生林区以及长期建设形成的人工林区;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更新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面积4.08亿亩,居全国第一位。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10月12日发布的《全区林业和草原资源概况》显示:“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草原面积13.2亿亩”。内蒙古海拔较高,全域大部分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既是大陆北方季风的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沙尘原区,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内蒙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据统计,2000年到2009年,内蒙古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8.7%;2002年至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八年在全国保持第一,经济增长的背后带来的是林草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矛盾之争,是草原植被用水与工业用水的矛盾之争,内蒙古全部草场出现退化,牧民缺水问题亟待解决。在工业化进程的道路上,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花钱买生态”的情形,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共生的矛盾日益凸显。

近些年来,内蒙古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道路,把草原保护和森林保护作为修复内蒙古生态系统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意见、方案,明确提出2035年基本建立草原保护修复体系,草原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草原不再退化,2035年草原植被覆盖率稳定到45%左右;到2050年,内蒙古全面修复草原系统,草原系统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逐渐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具体措施方面,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把内蒙古自治区87%的面积划入限制开发区域,51%的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控草原和森林的开发利用。二是严格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封育管护等制度,将退化严重、不适应放牧的地区划为禁牧区,其他地区落实休牧制度,对森林实行封育管护制度,促进天然草场、森林自然修复。三是坚持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的原则,全面推进天然林保育,工业林管护,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工程,加快恢复退化的森林、草原植被、土壤,加大治理区后期的管护工程。四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除了落实国家级工业林补偿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之外,不断完善草原行政执法监督与草原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机制,依法惩治破坏草原的犯罪行为。

(二)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这里所说的“羊、煤、土、气”,是指农畜产品、煤炭、稀土、天然气,内蒙古的经济仍然以发展传统产业、低端产业、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种发展方式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由于发展方式单一,容易错失良机。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内蒙古要坚定不移走新路,坚定生态优先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追求,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高碳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18]。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探索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推进产业生态化,促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农牧业方面,内蒙古持续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保护性耕作,开展产地环境净化,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认证兴安盟大米、敖汉小米、乌海葡萄等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临河、五原、牙克石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畜牧业方面,内蒙古将苏尼特羊、锡林郭勒羊、呼伦贝尔草原羊等四百多个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工业方面,内蒙古培育壮大新产业,打造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乌海硅化工、包头稀土新材料、乌兰察布石墨烯、联邦制药、齐鲁制药等新型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方面,内蒙古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19]371,截至2022年6月底,内蒙古“风、光并网”规模5653万千瓦,位列全国第三,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探索“双碳”政策体系,建设低碳、零碳园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四个低碳园区开展低碳和零碳试点工作,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笔草原碳汇质押贷款(50万元)在锡林郭勒盟发放,当地牧民将这笔贷款用于购买树苗、草籽,进一步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在服务业方面,内蒙古下重拳清理整顿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景区、景点,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绿色销售和采购业发展,加大数字平台利用力度,创新绿色交易模式,推动购销无纸化、低能耗,倡导绿色消费、光盘行动、绿色办公、“135绿色低碳出行”等。

其次,推进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内蒙古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山水、森林、土地、湖泊、草原等天然有机高品质的农畜林产品,广袤的沙漠、广阔的空间、优质的空气、富集的冰雪“冷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生态附加值。直接转化方面,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优势、碳储量增长潜力大的优势,发展碳汇经济和生态旅游。截至目前,内蒙古拥有三十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业态势良好,能够直接实现经济价值。间接转化方面,内蒙古发挥草原、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要素接近环境本底值的优势,把生态附加值赋予农畜林产品,在种植业、畜牧业、乳业、林业、沙产业等产业实现生态的价值转化;把生态环境作为特有的生产要素,结合其他要素实现价值转化,例如利用荒漠土地发展光伏发电、利用广阔的空域推动航空发展、利用气候资源开展工业品耐冷性测试、发展冰雪运动等。融合转化方面,内蒙古不断探索商贸业、餐饮业、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同生态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实现安全、绿色、健康的高品质服务价值。

(三)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五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每次都关心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保护和建设大草原,加快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内蒙古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特点,自然形态丰富,有大面积的草原、森林、河流、湿地、沙漠、湖泊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历史和现实证明,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这样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一体化保护陆域国土空间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内蒙古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在山的方面,打造一批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矿地和谐、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绿色矿山;在水的方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地表水的利用上,划定1000多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流域内20多条中小河流,加强超采区的治理力度,每年减少约6亿立方米的地下水源用水量;在林的方面,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三北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不断增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对大兴安岭等林场和林区实施改革发展;在田的方面,编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清单,推进治理和保护,启动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2018年以来农药化肥使用实现负增长,土地质量越来越好;在湖的方面,实施“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加强湖泊生态修复,开工建设“引绰济辽”、东台子水库等,对呼伦湖等重点湖泊进行生态补水工程建设,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在草的方面,严格落实草原保护制度,不断完善草畜平衡和禁牧修复、草原奖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来年均种草3000万亩,内蒙古2021年实施草原禁牧4亿多亩,恢复草原林地植被86万亩,内蒙古草原综合植被覆盖达45%;在沙的方面,巩固沙漠边缘地带“锁边林”成果,加强科尔沁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2019年以来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200多万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在2017年将内蒙古对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认定成为全球治沙样板,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内蒙古实现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2021年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较2012年提升1.97%,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需要,从政治、文化、经济、生态、民生、党建等领域入手,努力改变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现状,从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内蒙古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的振兴,更是广大生活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农牧民的振兴。近些年来,内蒙古在农牧业、农村牧区领域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人均收入持续向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同发展快速的农牧业经济、崭新的农牧民生活相比,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成为内蒙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最薄弱的环节,生态环境不断制约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发展。为着力解决内蒙古农村牧区生态环境问题,内蒙古近些年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牧区群众的需求,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宜居的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结合农牧区实际,科学制定厕所改造模式,逐渐普及农村牧区卫生厕所;加强对农村牧区厕所粪污的无公害处理,加强农村牧区厕所与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效衔接。二是统筹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加大对沿黄河流域、重点水源区、城乡结合区、风景旅游区等地的污水处理力度;农村探索使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加强对农村生活用水和黑臭水体的治理,将处理后达标的水体用于灌溉村庄和庭院等。三是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完善对农村牧区垃圾回收、转运、处置体系建设,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分散的无公害处理方式,探索就近消纳建筑垃圾和土堆煤渣的方式,减少垃圾存量。四是发挥农牧民主体责任,完善村规民约,树立文明新风尚,普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牧区的公共环境,加强乡村风貌建设,推进整村绿化美化,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不断推动农村牧区公路的提档升级建设和管护制度,鼓励农牧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庭院经济,实现村容村貌和农牧民收入“双提升”。

(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生态治理国际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19]355,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要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治理人类赖以生存的共有家园,守住全球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

内蒙古胸怀“国之大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的保护力度,支持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为建设美丽中国、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内蒙古力量。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达1.39万平方公里,是“三北”防护林的西北要塞,占“三北”防护林东西长度的10%,是黄河“几”字湾流沙源要塞,三十年前平均每年向黄河输沙2400万吨,多次造成黄河断流,严重威胁黄河的生态安全④。内蒙古不断创新治沙技术,探索出100多种生物固沙种植方法,培育出1000多种耐寒、耐盐碱、耐旱的植物,研发300多项种植技术,实现10秒钟种活一棵树;曾经种植成活率不足50%、保存率仅30%,如今种植成活率90%、保存率80%⑤,年降雨量由原来的100毫米变为现在的450毫米,库布齐沙漠治理面积超过6000 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超过3200 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50%以上,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资源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⑥。当地居民充分利用沙漠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沙漠西瓜、沙漠黄瓜、沙漠西红柿、沙漠香瓜等,创造数百亿生态财富,沙区十多万人实现脱贫致富⑦。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上,库布齐沙漠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2014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全球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唯一一个大型国际论坛在库布齐召开。库布齐沙漠的治理成果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结语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对加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蒙古的干部群众在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充分运用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治理,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真切做到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注 释]

①数据出自新华网:《中国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 平方公里》,网址为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13/c_1121137457.htm。

②数据出自澎湃网:《NASA:卫星资料显示,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网址为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846620。

③数据出自中国经济网:《我国提前实现2020 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0%-45%的承诺》,网址为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11/28/t20191128_33725798.shtml。

④见360 百科“库布齐沙漠”,网址为https://baike.so.com/doc/1992855-2108912.html;人民网《治沙技术见证库布其的“绿色奇迹”》,网址为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729/c1002-32489202.html。

⑤见人民网《治沙技术见证库布其的“绿色奇迹”》,网址为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729/c1002-32489202.html。

⑥见新浪新闻《库布其30 年治沙成果引多方“点赞”》,网址为https://news.sina.cn/2018-07-05/detail-ihexfcvk1168815.d.html?oid=3909350072676354&pos=3。

⑦见中国网《联合国发布库布其沙漠生态财富报告》,网址为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2017-09/11/content_41569203.htm。

猜你喜欢

内蒙古共同体生态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