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稳定性无氰镀银工艺研究
2023-08-05何光耀丁运虎黄朝志黄兴林王一品马爱华
何光耀,刘 燕,丁运虎,黄朝志,黄兴林,王一品,马爱华
(1.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30;2.航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0 前 言
银镀层具有低电阻,焊接和耐腐蚀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通信设备、仪器仪表、飞机、光学仪器以及高频元件和波导等领域,其易于抛光、镜面光亮以及哑光的特性会被用于首饰等表面装饰工艺,除此之外,银镀层还具有抗菌活性,对人体和动物无毒无害,被应用于抗菌活性等医疗设备上[1-4]。
自镀银工艺发明以来,氰化物体系因其工艺的稳定性和镀层的优异性,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5]。但氰化镀银溶液含有剧毒的氰化物,氰化镀液不仅存在环保问题,还存在社会安全风险。电镀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各种无氰镀银工艺的研究工作,各种无氰配位化合剂如HEDTA[6]、氨水[7]、亚硫酸盐[8]、磺基水杨酸[9]、丁二酰亚胺[10]以及硫代硫酸盐[11]等被应用于无氰镀银新体系中,有些工艺也开展了小规模的应用。但这些体系普遍存在镀液不稳定、电流密度窄、工艺复杂以及镀层纯度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商业化规模运行。针对以上问题,本工作通过电化学和化学试验,开发了一种工艺稳定、镀层纯度高的无氰镀银体系,并测试了镀液及镀层的性能。
1 试 验
1.1 试 材
试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镀液用水均为去离子水配制。
①Hull Cell 试验:阴极为100.0 mm×70.0 mm×0.3 mm 的单面抛光紫铜片,铜含量≥99.5%;阳极为60 mm×70 mm×10 mm 银含量为99.9%的银板一块。
②小槽电镀试验:1 L 电镀溶液,阴极为50 mm×100 mm×3 mm 的紫铜片;阳极为60 mm×70 mm×10 mm 银含量为99.9%的银板2 块。
1.2 镀液组成及配制方法
1.2.1 无氰镀银槽液成分及操作条件
20~35 g/L 硝酸银,600 mL/L 开缸剂BAg-2021M(由柠檬酸、亚硫酸钠等组成),25 mL/L 光亮剂BAg-2021A(由硒化物、铋盐组成),pH 值为9.0~10.0,温度为35~45 ℃,Jc为0.1~1.2 A/dm2,SA∶SC比为2 ∶1。
1.2.2 镀液配制方法
镀液配制方法如下:先加入需要配制溶液总体积25%纯水于清洗干净的烧杯中;按照500~700 mL/L 的标准加入开缸剂BAg-2021M,并且在加入的过程中不断搅拌,升温至45~50 ℃;将需要的硝酸银(20~30 g/L)用少量的水溶解,边加边搅拌倒入上述溶液中,直到完全溶解;测量镀液的pH 值,用20%的氢氧化钾溶液调节pH 值至9.0~10.0;补充纯水至所需体积,搅拌10 min 之后,按照20~30 mL/L 的计量标准加入光亮剂BAg-2021A。
1.3 试验流程
本试验主要流程为:电解除油→水洗→纯水洗→活化→水洗→纯水洗→预镀银→水洗→纯水洗→镀银→水洗→吹干。
1.3.1 Hull Cell 工艺优化试验
试验采用P1210HL 多功能Hull Cell 试验电源进行电镀,纯银板作阳极,50 mm×100 mm×3 mm 标准铜片为阴极;试验过程中应控制镀液温度在35~45 ℃,Jc为0.1~1.0 A/dm2。
1.3.2 连续挂镀稳定性试验
试片在电镀前进行除油处理,为防止镀液溶入铜离子,试片进入镀槽时应带电入槽,在试验过程中阳极容易钝化,采用涤纶布包裹,并且用空气搅拌(或阴极移动)。挂镀过程中每隔48 h 分析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采用BAg-2021R 补充剂来补充配位剂的消耗和带出损失,消耗量为100~200 mL/(kAh),补充光亮剂BAg-2021A被消耗的量为50~150 mL/(kAh)。镀液的pH 值应控制在9.0~10.0,可用氢氧化钾(20%)或硝酸(20%)调整。
1.4 测试分析
1.4.1 阴极电流效率(JB/T 7704.3-1995)
试验采用铜库仑计法测试,通过调整试样面积分别测量0.3,0.6,1.2 A/cm2电镀1 h 的电流效率。
1.4.2 阴极极化曲线
使用CHI800D 电化学工作站,采用三电极体系进行试验,其中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作为辅助电极,1 cm2的紫铜片作为工作电极。电解液分别为200 mL 的无氰镀银溶液,极化曲线扫描速度1 mV/s,温度25 ℃。
1.4.3 分散能力(JB/T 7704.4-1995)
试验测试条件为电流0.5 A,温度40 ℃,电镀5~10 min,采用Hull Cell 八点法统计不同定点的镀层厚度,来计算分散能力。
1.4.4 镀层的附着强度(GB/T 5270-2005)
采用2 种方法检测镀银层与铜基体的结合强度。方法一为弯曲法,将经过电镀银之后的铜试片2 次反向弯折90°之后放大观察,试片镀层出现剥离、脱落等现象,则判定镀层结合力不合格。方法二为热震法,将镀银试片放进200 ℃的烘箱,恒温1 h,然后迅速把镀银层试片浸水骤冷;如果镀银层在骤冷之后出现爆皮起泡等现象,则判定镀银层不合格。
1.4.5 镀层微观形貌
采用JSM-6510LV 型扫描电镜(SEM)观察银镀层的微观结晶状态,用JINCAx-actSN 57014 型能谱分析仪(EDS)分析镀层成分组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无氰镀银工艺条件优化
(1)硝酸银浓度的影响 在25 mL/L BAg-2021A,600 mL/L BAg-2021M,温度40 ℃,电流强度0.5 A,电镀时间5 min,pH=9.5 条件下以不同硝酸银浓度(15~35 g/L)进行Hull Cell 试验,观察发现:当硝酸银浓度过低时,镀层半光亮,高区烧焦严重;当浓度过高时银的成核速率小于晶核的生成速率,导致镀层结晶较粗糙且不均匀,低区发雾。因此,镀液中硝酸银的浓度控制在20~35 g/L 时,镀层均匀性较好。
(2)温度的影响 温度影响着镀液中银配位离子的扩散能力和阴极还原的电结晶过程。在硝酸银25 g/L,25 mL/L BAg-2021A,600 mL/L BAg-2021M,电流强度0.5 A,电镀时间5 min,pH=9.5,不同温度(30~50℃)下进行Hull Cell 试验,观察发现:当镀液温度低于35 ℃,溶液中离子传质速度降低,镀液浓差极化大,高电流区容易烧焦;低温不利于传质过程,副反应较多;随着温度的升高,传质过程加快,镀层光亮范围逐渐变广;当温度高于45 ℃时,低电流密度区光亮度不足,容易发雾,同时温度过高,还将会导致配体稳定性变差;而温度在35~45 ℃,镀层整体光亮细致,均匀性较好。
(3)pH 值的影响 硝酸银25 g/L,BAg-2021M 600 mL/L,BAg-2021A 25 mL/L,温度40 ℃,电流强度0.5 A,电镀时间5min,不同pH 值(pH =8.5~10.5)进行Hull Cell 试验观察,试片发现:当pH 值过低时,高电流密度区烧焦严重,镀层光亮度很差;当pH 值过高时,高区呈现云雾状,镀层整体光亮度下降,低电流区出现条纹状;当pH 在9.0~10.0 时,镀层光亮细致,均匀度好,pH 值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配位剂稳定性差,阴极极化降低,溶液分散能力下降,导致镀层出现烧焦、变暗等情况。
(4)阴极电流密度的影响 硝酸银25 g/L,BAg-2021M 600 mL/L,BAg-2021A 25 mL/L,电流强度0.5 A,电镀时间5 min,温度为40 ℃,pH =9.5,不同阴极电流密度下进行Hull Cell 试验,观察试片发现:经过前期试验当电流密度在0.1 A/dm2以下,电镀银层不完整,电流密度在2.5 A/dm2以上,镀层容易烧焦;所以得到最佳电流密度范围为0.1~2.5 A/dm2,试片除高电流密度区有少许烧焦外,其余部分光亮,即在0.1 ~ 2.5 A/dm2以内,可以得到光亮致密的镀层。
综合小槽及中试验,为避免阳极产生钝化,本工艺电流密度控制在0.1~1.2 A/dm2较佳。电流密度过高,阳极容易出现钝化,高电流密度区效率降低,烧焦;电流密度过低,沉积速度低,不利于工业化运行。
综上,最终确定的工艺参数为:硝酸银20~35 g/L,BAg-2021M 600 mL/L,BAg-2021A 25 mL/L,温度35~45 ℃,pH 值9.0~10.0,阴极电流密度0.1~1.2 A/dm2。
2.2 镀液性能
在硝酸银25 g/L,BAg -2021M 600 mL/L,BAg -2021A 25 mL/L,温度为40 ℃,pH =9.5 下测试了镀液的稳定性、阴极电流效率、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
(1)镀液的稳定性 采用小槽模拟试验,进行连续电镀研究镀液的稳定性。本体系电镀溶液1 L,温度45℃,0.2 A/dm2电流密度,连续电镀,按照安时数分析并调整溶液的成分,观察镀液和镀层状况;经过100 Ah/L连续电镀,镀液依旧保持稳定,Hull Cell 试片与新开缸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2)阴极电流效率 电流密度0.3,0.6,1.2 A/dm2下无氰镀银溶液的电流效率分别为96.8%,98.0%,95.6%,电流密度为0.6 A/dm2时,镀银溶液的电流效率达到最大,整体来看,电流密度从0.3 A/dm2增加到1.2 A/dm2时,阴极电流效率先升高后降低,电流效率均>95%,即电沉积过程中副反应很少,电流利用率高。
(3)镀液的阴极极化曲线 添加不同含量光亮剂的阴极极化曲线如图1。光亮剂的使用可以增加阴极极化,使镀层的结晶更加细致,在较大过电位下的银沉积过程中不会出现溶剂降解或者是树状结晶,因此,可以通过促进更大的阴极极化来获得细小的银颗粒。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下,光亮剂的添加能够获得更大的过电位,说明引入的光亮剂通过抑制电沉积过程,产生更大的过电位和更低的相应电流密度,从而获得银镀层。
图1 添加不同含量光亮剂的阴极极化曲线Fig.1 Cathodic polarization curve with different brighteners
(4) 镀液的分散能力 试片测试点位置见图2,镀层各测试点的厚度测试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在电流密度范围内,电镀5 min 和10 min 的分散能力(T)分别是41.20%和40.89%,说明电镀时间延长对分散能力影响不大。
表1 镀层厚度测量结果Table 1 Plating thickness measurement results
图2 Hull Cell 试片厚度测试点位置示意Fig.2 Location of Hull Cell test piece thickness test points
(5)镀液的覆盖能力 采用Hull Cell 试验,电流0.5 A,温度40 ℃,电镀5 min,本研究体系在可用电流密度范围内均可得到全光亮镀层,无漏镀现象。
2.3 镀层性能
(1)外观 采用本研究体系镀液所得镀层外观平整、均匀、全光亮,具有银白色光泽,无发雾现象。
(2)附着强度 为了试验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分别采用弯曲法和热震法;采用弯曲法进行了3 次试验,测试镀层出现剥离、脱落现象时的弯折次数。结果表明,无论弯曲试验还是热震试验,镀层均未出现起泡、脱落等现象,表明镀层与基体金属间具有较好的附着强度。
(3)可焊性 按照GB/T 16745-1997 规定的方法,测试了1,2,4,8 μm 4 种厚度的电镀银层可焊性,测试试样焊料覆盖面积均大于95%,焊料覆盖层附着牢、光亮、平滑、均匀,且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焊料覆盖面更均匀。
(4)抗变色性能 采用QJ484“银镀层抗硫化物变色试验方法”,选择标准的硫化铵溶液点滴试验,用秒表记录银镀层表面开始变成褐色或者黑色的时间。测试镀层面平均变色时间为60 min,抗变色性能合格。
(5)微观形貌及成分 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分别测试了镀层的微观形貌和镀层成分,结果如图3。
图3 无氰镀银的微观形貌与成分Fig.3 Micro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cyanide free silver plating
结果表明,无氰镀银层结晶致密平整、排列有序,晶粒细小均匀;表面的银含量接近100%,说明镀层中其他杂质元素低于EDS 检测限,镀层纯度较高。
3 结 论
(1)研究了一种无氰镀银工艺,该工艺在35~45℃,pH 值为9.0~10.0,0.1~1.2 A/dm2电流密度下操作,镀液稳定性好,电流效率高,分散能力和深镀能力优良。
(2)该工艺获得的镀层均匀光亮、银白色光泽、结晶细致、纯度高,结合力、可焊性以及抗变色性能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