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效应下短视频融入高职翻转课堂的路径探究
2023-08-05肖宏昊
肖宏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媒体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有力促进了教和学方式的变革。各地高校纷纷进行微课制作培训,举办微课比赛,微课成为翻转课堂的主要落地形式之一。“十四五”期间,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翻转课堂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处在成长期,但也存在硬件支持不足、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偏理轻文、翻转课堂的线下沉默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1]。随着新技术和新软件的出现,翻转课堂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当下,短视频平台从众多新媒体平台中脱颖而出,成为流量高地,创造了巨大的流量红利。短视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短视频织造的“信息茧房”中不能自拔。高职专业课教学应该正视短视频给学生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并将其转化利用,探索“信息茧房”效应下短视频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由短视频产生“信息茧房”现象的分析
1.短视频App使用时间长、频率高。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近43%的学生每天观看短视频的时间在1~2小时,8%的学生每天使用短视频App 的时间超过2 小时;大部分学每天打开短视频App 超过5 次,且时间比较分散。由此可以推断,高职学生已经把短视频当作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使用短视频App的时间长、频率高。
2.感兴趣的话题分布广泛。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产品输出能力不断增强,生产链条更加通畅,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越发突出,分众传播兴起。当代高职学在短视频的内容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他们喜欢的短视频题材分布于多个领域,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契合。
3.内容接收固定化。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在总体上分布广泛,但对于个体而言,学生在内容接收上表现出单一性。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只会关注自己喜欢的话题内容,对于调整和拓宽自身兴趣范围意愿不高。
4.对短视频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7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短视频存在较高的依赖性,不刷短视频会觉得生活不完整,甚至产生不适感;也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话题的短视频中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悦,且很享受这种状态。以上均反映出短视频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最重要的消遣和娱乐方式之一,短视频给高职学生织造的“信息茧房”确实存在,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二、高职院校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分析
1.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水平有待增强。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效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程度愈发紧密。但翻转课堂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传统的单向式教学方式和灌输式教学的思维依然存在。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教学中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教学工具运用得不够娴熟,信息化思维需要提高。
2.翻转课堂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微课是我国高校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各地院校开展了多样的微课教学能力培训和比赛。微课确实可以体现出翻转课堂的优势,但是随着新媒体和更多前沿技术的出现,以及“课堂革命”在高职院校的全面推广,高职院校翻转课堂的设计亟须在思维、理念、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努力探索更多有趣、有效和有温度的模式。
3.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高,认同感不强。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好坏最终要由学生来判断。尽管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翻转课堂,但学生并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参与度不高。学生对翻转课堂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
4.学校软硬件设施支持力度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设施有限,难以满足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要求。
三、“信息茧房”效应下短视频融入高职院校翻转课堂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1.短视频拍摄难度小,对软硬件设施要求较低。制作短视频对设备的专业性要求不高,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拍摄工作;入门级的短视频剪辑软件操作界面简单,容易上手。这为教师和学生两个传播主体都提供了便利,让短视频融入高职翻转课堂教学具有可行性。
2.短视频彰显学生个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短视频可以成为学生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工具,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兴趣点和情感变化。如果可以精心设计短视频融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得到满足,自然主体意识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在课下的短视频制作中也有效巩固了知识,课中师生互动的时间增加,“翻转”的效果更易被达成。
3.“信息茧房”之中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信息记忆度更高。形成“信息茧房”之后,学生对特定信息的接收频率更高,愿意投入的关注度更大,进而会产生强烈的互动愿望。高职翻转课堂设计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对同一种教学模式保持持久、稳定的热情。如果可以打造一个集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于一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茧房”,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会有明显增强,也能够开阔其视野,提升其媒介素养。
4.“信息茧房”的反向应用对于媒介素养和建构主义学习效果提升具有中介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打破学生现有的“信息茧房”,为学生构建新的“信息茧房”,让学生接收更多对未来职业生涯、能力和素养培养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了提升,知识经验范围也被扩充。这有助于强化学生建构新知的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参与意识。
5.短视频符合学生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特点。当下,新媒体内容短、平、快的特点导致学生信息接收的碎片化。短视频保留了传统微课短小、精悍的优点,又在趣味性和交互性上有所提升。学生对短视频的接收动机更强,并且短视频体量小,易于保存和随时复习,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下,优化学习效果。
四、短视频“信息茧房”背景下高职翻转课堂设计的创新策略
1.教师积极打造集知识、技能和素养关键点于一体的信息圈。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接收学习理论,尤其是先行组织者的思想对短视频创新翻转课堂的路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思想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具体学习知识点呈现的引导性材料,该材料需具有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的特征,可以成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的桥梁。教师要精心创作教学短视,让短视频更好地扮演先行组织者的角色,降低学生对新知的接受难度。
2.让短视频成为学生作业的一种形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下的非指导性教学强调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机、情感和心理,着重培养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支配教学过程,使短视频成为学生完成作业的一种形式和工具,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过程,还能透露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机的强弱,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同时,短视频成为课程作业的形式和活动与本质观下的课程实施要求不谋而合,学生用短视频完成作业的过程使高职教学更具有明显的情境化特点;课程实施更像是真实的创造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新技术的应用者,并且开始主动改造和净化自己的信息圈层;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翻转,更推动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3.将短视频和项目化教学有机融合,设定有效的检验环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要采用一种进阶性的模式。对同一系统课程的教学要划分学习单元,每个学习项目有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清单,并设置知识检验环节,学生充分掌握之后才可以继续深入[3]。短视频的融入过程和形式要与教学项目的组织架构相互协调,并注意内容的由浅入深。此外,更要突出短视频互动性强的优势,通过互动的形式完成教学项目的检验,比如引导学生在评论区发言,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自行搜索资料,用短视频的形式表达题目答案等。
4.以小组为单位打造课程短视频传播矩阵。“同伴教学法”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经常被用到。学生对同伴帮助的接纳度越高,同伴的评价越能让学生产生更强的自我提升意愿。所以,短视频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运营一个账号,组员合力完成教师布置的短视频课程作业,并定期发一些与课程知识、技能有关的小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此外,期中和期末可以分别进行一次大评比,教师对粉丝数最多及点赞数最多的账号的小组进行奖励。用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打破固有的资讯圈,主动开阔视野,弱化“信息茧房”的负面效应。
5.建立“专业—学院系—学校”的课程短视频社区。高职教学的短视频能否起到更新和优化学生已有“信息茧房”的作用,除了短视频的内容是否生动形象外,还在于数量累积是否充足。一定的量变才能带来质变,要积极建立“专业—院系—学校”三级的课程短视频资源库,打造素材丰富、形式多元的课程短视频社区,促使学生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为其已形成的“信息茧房”提供充足的替代性资源。三级课程短视频社区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首先应以专业为单位,对内部课程进行重组,形成初级教学短视频社区;接着扩大到院系内的其他专业,构建专业群教学短视频平台;最后,由学校统一牵头,把不同学院的短视频资源进行分类汇总,打造教学短视频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短视频内容,加速学生重塑“信息茧房”。
五、反思与改进
1.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存在畏难情绪。从最初引入短视频进入课堂教学,到学生习惯短视频成为教学手段,有一个明显的适应过程。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关系到学生之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真正被激发出来。学生由短视频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按照“引导—示范—鼓励”的路径来提高学生身份转变的接受度。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短视频对专业学习的帮助,以及短视频制作的难度不大,弱化学生的畏难情绪。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进行短视频创作,积极拍摄丰富多样的教学短视频,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2.现阶段难以形成专业内的联动效应。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将短视频融入教学的主动性较低,导致短视频和教学的结合局限在某几门专业课中。这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翻转课堂的形式难以在量上达到足够的积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作用不明显,“信息茧房”效应在本质上难以改变。
3.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的适应度需要提升。有效的翻转课堂,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个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能够达到一定标准[4]。高职院校教师年龄层的跨度大,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容易出现分化。青年教师对短视频的使用熟练度明显高于年龄大的教师,年龄较大的教师对短视频的接触比较少,制作短视频的积极性也比较低。此外,教师对拍摄短视频所需要的基本设备和剪辑软件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因此,今后各专业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短视频创作相关的培训,并积极鼓励教师动手去拍,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4.需要建立更为立体和全面的效果评估体系。从短视频的“信息茧房”效应出发,以短视频推动高职翻转课堂模式创新也要有更加全面、立体和动态化的评价体系。首先,不能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技能掌握程度作为唯一指标,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程度也是重要的评价元素。短视频融入高职教学的目标要围绕学生专业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养的优化来设置,评价指标也要多元化。其次,评价主体应该更加全面,教师、学生、企业等都应参与评价。最后,要形成动态化的评价路径,将学生的进步程度纳入评价体系。同时,短视频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都在快速地变化,以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也要在动态中做出调整。
结语
高职学生作为短视频的受众群,在使用中产生的“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不能被忽视,也不应被放大。在高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巧妙利用短视频的“信息茧房”效应,将短视频作为承载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素养的媒介,以新媒体的思维、趣味性的话题、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形式打造有助于教学效果优化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信息茧房”,更新和替代学生已有的“信息茧房”,最终实现“破茧成蝶”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