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自由探索

2023-08-05晏全香库建刚邓荣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工科思政思想

晏全香,库建刚,邓荣东

(福州大学 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围绕培养人才为初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贯穿高校教育教学中,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努力创新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这就是课程思政的由来,以此,高校教育改革有了新主题和新篇章。各高校教育专家集思广益,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深入浅出地剖析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获得大量课程思政先进案例和优秀素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奋进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没有统一的模式,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在不断创新探索。

一、认识思政

(一)回溯历史问题

孔子非常重视思想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才兼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同样重要。孔子向弟子传授“六经”和“六艺”,教育弟子如何为人处世。孔子的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相互交融,德才兼备,但是德育更为重要。这里可以看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德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德育就是对学生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同年代对学生的教育需求都强调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古时的道德教育,首先关注人的品德,其次是人的才能,讲究德才兼备,成为“文行忠信”的君子;现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探讨课程和思政问题时,首先明确思政就是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修养,思政、德育问题是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其次弄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怎么进行、课程为何开设,这是怎样教育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和“课程中的思政”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认为是思想政治课程,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目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近现代史、法律基础、时事政治等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学阶段的公共必修课和部分通识教育课。而现阶段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增效,这就产生了要在各类课程中安插思政内容的要求[2]。早期高校的各类课程,比如专业课程,往往以解决专业科学问题或提高实际科研能力为目的,并没有思政内容,因此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全面更新教学大纲、修改课程教案和授课方式的调整,贯彻执行课程思政要求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添加思政内容,完成“课程+思政”,或者在课程中启发思政内容,形成“课程中的思政”,是目前高效课堂课程思政的两类典型教学形式。在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学建设都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思政内容如何与课程内容协同增效,还有很大探索空间。

(三)专业教学和思政内容的辩证关系

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一般注重逻辑关系和学术理论的严谨演练,所谓“术业有专攻”,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专业各异,擅长不同。在理论专精且深奥的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不仅学生懵懂,众多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也会倍感压力。有限的专业课时还要加上思政时间,不仅教课时间分配要调整,所授内容也要调整,需要教师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由此可知,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的完美融合,确实存在一定难度[3]。工科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从表面上看毫无联系,甚至部分教师认为隔行如隔山,其负责的专业课程不应加入思政,但更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思政和专业教学是可以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成就[4]。如何将其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让思政和专业教学相辅相成,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规律原理等都要挖掘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及其赋予的思政价值;如何让单一的工程技能和学术理论与思政内容结合,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工科专业教改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工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

(一)激发爱国情怀、爱党情怀、爱社会主义情怀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要结合我国国情,熟读历史,深刻认同爱国故事,并能感同身受。比如,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讲述中联系社会发展历程,在封建社会上学都是奢侈的,并且男尊女卑,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必须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建立了我们的国家,作为当代学生更应该为继续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些广为人知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5]。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一样,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启发思考:毕业后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列举专业精深的技术人才典型案例,比如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等,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积极向上、有价值、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6]。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是国家的一分子,也是世界的一分子。学生不应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要多关心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世界变化。如果学生觉得个人力量太小,世界太大,可以列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蝴蝶效应”“愚公移山”等[7]引导教育学生。我们了解世界,才能清楚未来,才能找到自身价值。工科学生完成了高考,选择专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自己的部分价值,教师要引导他们向实现更高层次价值发展,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三)认识自然、保护生态,争做环保卫士

工科专业涉及大量科学技术、设备机械等,传统教学中其理论实践学习需要严谨认真、按部就班地展开,加入思政元素后,可以结合科学改造自然、技术服务社会的理念,引入更多形象生动的案例。比如,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北斗卫星等相关科技,让学生从更多角度认识自然,发现地球的壮美,甚至探寻宇宙奥秘。然而,在科技带来生产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原生态区域被破坏,废弃物增多,生态环境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刻不容缓,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都是奋斗出来的

对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强则国强,德才兼备的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辈青年肩负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要勇于担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攻坚不断解决难题,科学决策奋斗永无止境。“蛟龙下海、嫦娥探月、祝融试火、羲和望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指日可待。面对霸权主义,永不屈服,敢于斗争;面对纷繁的国际形势,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外界舆论误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砥砺前行、艰苦奋斗,夺取新时代征程的伟大胜利。

三、课程思政教改融合探索

面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工科专业教改知识体系和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缺乏完整规范和标准,没有可以借鉴的先进案例,每个专业都是从零开始,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关于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探索的教改发展,建议如下。

(一)从课程特点出发,切入社会案例,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工科课程具有自身特点,教改需从课程特点出发,切入自身专业发展历史和关联的社会案例。比如,地学专业授课中,可以描述在我国发现的一系列断裂带中,有以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命名的“徐霞客断裂带”,有以《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命名的“郦道元断裂带”,还有“李四光断裂带”“竺可桢断裂带”。讲述前辈专家的卓绝贡献,激发学生建功立业的决心,树立远大目标,抒发爱国情怀[8]。桥隧专业中,分享茅以升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建设大美中华。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现落后就容易失去主权,只有国强民富才能不惧霸权。通过更多案例,形成“头脑风暴”,师生增加互动讨论,引导思政爱国元素,同时激发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放创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传统工科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听到深奥理论,很难深刻思考;师生互动指导时,时常面临“低头族”“瞌睡党”,无效交流浪费了教学课时。当下新型教学模式,有全球先进的慕课资源共享、各类公众号、电子教室推送学习资料、3D虚拟沉浸式互动体验、实景VR全息互动,以及视频关联课堂的动画小知识、自主统计习题解答等,教学模式更加开放创新、丰富有趣,教学观念更加与时俱进。相对教师而言,学生似乎更能适应最新的教学模式。很多电子信息技术、在线操作技巧、虚拟设备内容等,教师需要重新学习培训,跟上时代、勇于接收新的教学观念,并挑战新的教学方法,这个过程不会轻松[8]。新时代教师首先要做到开放创新,改变过时理念,接收并学习新方法,努力成为信息时代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的综合型人才。专业教师要不断调整观念,积极主动进行教育改革,紧跟时代步伐,丰富课程思政内容。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钻研学科本质,形成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体系

积极收集思政教学优质内容,系统认识本学科特点,发现深层问题,掌握具体解决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进行课程系统体系构建。比如中国慕课平台北京理工大学的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流体传动及控制基础》,其思政内容就结合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参研的“神州第一挖”徐工700吨液压挖掘机、“110吨无人驾驶电动轮矿车”等产品为例,讲述北京理工大学攻坚克难、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的奋斗故事。从被“卡脖子”到全球领先,这些大国重器无不凝结着“大国工匠”的敬业、精益求精、自主创新精神,课程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教育引导学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笔者在教授“选矿概论”时,通过神话中的“五彩石补天”“五色矿物加工能成擎天柱”“点石成金”,介绍现代矿物加工能将矿石提炼转变成真金,现代科技“矿物材料能上太空遨游”。科学照进幻想,梦想变成现实,引领学生思索专业历史特点,运用科学创造神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每个学科都有关联的社会现实和发展历程,这些就是现象论;研究其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其规律方法,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内涵,这些就是认识过程。从观察现象到认识本质,系统总结,科学验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发现课程思政中的对立和统一,再利用有效方法结合论证,形成自有课程思政体系。

结语

国家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书育人,百年大计。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模式和知识体系,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但课程思政确实已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格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工科思政强调德才兼备,以及对学生工程伦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培育,教改任务艰巨,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索。总而言之,工科课程思政体系要立足于课程特色,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完成思政元素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