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下“多语种+”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以黑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为例

2023-08-05张佟菲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文科跨学科英语专业

张佟菲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基础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2019年,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的举行,为我国外语学科的创新性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创新型课程建设主要从“学科专业的外语”“大学公共课程的外语”两个方向入手,并通过教学改革来推进。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各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地域特色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专业英语”课程创新为切入点,从新外语的角度出发,利用SWOT法分析黑龙江省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探索黑龙江省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一、基于SWOT的黑龙江省高校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一)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共有26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各院校优势专业特色鲜明,包含工科、林业、农业、财经、石油、旅游等。其中“985”院校1所,“211”院校3所,“双一流”院校3所,被评为国家特色英语专业院校3所。大部分高校的本科英语办学历史悠久,因此在英语教改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高校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政策,不断创新英语人才培养思路,创建英语人才培养环境。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院校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配有同声传译室、外籍教师,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此外,多所院校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接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开阔学生的国际眼界。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工程英语、文秘英语等,旨在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

随着新文科浪潮的兴起,黑龙江省各高校积极抓住改革信号,探索自身的新文科发展道路。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自身工科优势为出发点,开设了“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辅修学位,旨在培养具有英语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叉学科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20年,黑龙江大学利用自身文科专业优势,先后开设了“英语翻译”微专业以及“商务英语”微专业,旨在培养“专业+英语+翻译”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可见,在新文科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英语创新型课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二)劣势分析

黑龙江省高校英语创新型课程建设虽然有了初步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首先,“多语种+”国际化英语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简单相加或生硬地捆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要解决专业复合的接口问题,以及如何在新外语课程体系建构中凸显英语的主体地位与学科优势,因此如何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以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趋于同质化,课程设置未结合黑龙江省地域经济发展特色,也未凸显院校的专业优势,课程设置理念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纯语言人才培养观念上,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当今社会所需的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相脱节。钟焜茂[1]提出地方院校的英语专业应主动适应新文科理念,找寻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空间,重新定位并错位发展。此外,黑龙江省各高校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要凸显自己的英语专业特色。鉴于此,结合地方经济、人文特色以及学校专业特色的研究亟须加强。再次,黑龙江省各高校在“多语种+”的选择上仅局限于一些常规化的“法律、旅游、工程、商务+英语”的模式,未能跟上数字、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步伐。《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建立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文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2],表明了现代数字技术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显然,在英语课程建设中融入现代数字科技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最后,黑龙江省各高校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在新文科背景下,并未抓住英语思政课程建设的新方向,大部分只是在原有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思路上戴上装饰性的“新文科”帽子,其实践思路没有变化。与以往不同,新文科的英语思政课程建设呈现出创新、融合、全球和中国性四个较显著的特征与趋势,新外语课程建设要切实与新文科理念相结合,强调英语的跨学科属性和文化输出功能,因此如何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和成果走出去”应是新文科背景下思政融入的重点内容与方向,需明确探讨。

(三)机遇

近年来,黑龙江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利用地域优势,充分挖掘本省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振兴黑龙江省的政策与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向外型经济特征逐步显现,2015年“龙江丝路带”建立,2019年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2022年黑龙江全“数”前进,拥抱数字经济“新蓝海”,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无限商机吸引了海内外诸多商家前来办厂经商,国际性博览会、论坛、赛事等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黑龙江省急需有思想、会语言、通技术、精领域的国际复合型英语人才,对“英语+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外,黑龙江省以农业、林业和旅游业为主要产业,若相应院校能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培养出熟知农业、林业、农产品及“龙江旅游”相关知识的英语人才,势必会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从而提升黑龙江省农业、林业和旅游产品在国外的知名度,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

(四)威胁与挑战

首先,英语专业面临新文科之新,其直接诱因是人文学科的边缘化、萎缩化,以及新技术的飞跃发展和革新。吴岩[3]指出不管是专业英语还是大学英语,都面临很大的危机,若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很有可能被落在后面。由于新工科的大力推进,一批“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流入市场,如果“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没有自身的显著优势,英语技能方面不过硬,专业方面又不及专业人才,那么就业时,势必会面临极大的威胁与挑战。其次,当今企业要求较高,招聘时直接锁定“211”“985”“双一流”等院校的毕业生,但我省满足此要求的院校为数不多。此外,面对黑龙江省近年经济飞速发展的态势,高校还未及时更新培养方案,大部分仍是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特别是南方高校的经验,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黑龙江省的人才需求并不匹配,一方面,造成黑龙江省相应领域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短缺,从而阻碍了本土经济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输出;另一方面,导致大批毕业生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而涌向南方,导致黑龙江省人才流失。

二、“多语种+”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通过上述SWOT分析,黑龙江省高校国际化英语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在新文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重变革下,英语专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因此各大高校要把握好这一发展时机,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积极探索“多语种+”国际化英语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融合优质多语资源,深化“精语言”人才

在语言类学科中,英语专业在国内发展较早,与其他语种相比,其毕业生相对较多。此外,在当今全民学习英语的时代,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也能达到公司要求的沟通交流标准,面对这种情况,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再学习1~2门小语种,这样才能凸显英语专业人才的优势。就当地经济发展来看,除欧洲国家外,与黑龙江省贸易往来密切的还有俄罗斯、日本、蒙古和朝鲜。数据显示,在开设英语专业的26所院校中,三分之二的院校还开设了俄语和日语专业,各高校应利用自身的多语资源,打造“英语+N语”的多语言人才。特别是随着“龙江丝路带”的建立,“英语+俄语+蒙语”的“精语言”人才缺口巨大,这给各大高校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向。

此外,语言技能要想达到“精”,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应用,因此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除了常规的各类口笔译大赛、演讲比赛外,高校还应加强场景化学习训练,组建工作坊,创设各类模拟交际环境,如商务谈判、黑龙江旅游解说、黑龙江博物馆解说、龙江冰雪节新闻发布会、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平台搭建等,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基地,多方面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精语言”国际化人才。

(二)转变育人思路,塑造“强思政”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在英语课程中融入一些思政元素,而是要将“强思政”与“国际化”结合起来。何宁等[4]指出我们在建设新外语专业的过程中,要以国际传播能力为重点开展外语教学,让外语学科紧跟国际形势的发展,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育人思路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提升国际理解力和全球事务参与能力。鉴于此,一方面,高校应增设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让学生先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而后通过英语平台将之传播出去,促进“龙江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增设“传播学”相关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国际新闻写作,学会使用最新的传播媒介以及数字媒体技术,在面对一些有争议的国际性话题时,可以担当国家的小小发言人,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发声,塑造“强思政”的国际化人才。

(三)优化课程体系,成就“跨学科”人才

新文科倡导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学习,因此“跨学科”是新外语转型的必经之路。各高校都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在跨学科课程建设中,不应墨守成规、用相同模式来培养人,而是应结合地方经济、人文特色以及学校专业特色来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跨学科思路。首先,黑龙江省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工科类院校,可以培养“机械、自动化、工程+英语”跨学科人才,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储备人才。林业大学、农业大学和石油类院校可以培养“林业、农业、石油+英语”跨学科人才,为黑龙江省农林以及石油产品走出去输送人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文科类院校可以培养“文史+英语”跨学科人才,为讲好“龙江故事”、传播“龙江好声音”服务。

英语属于文科,文科体系内部的学科交叉比较容易,但文理交叉就要解决专业复合的接口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均是本专业毕业,其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因此要实现跨学科教学就要借助全校的资源优势,与其他专业联合,建设外语类专业集群。学生的语言专业课程安排已经很多,加之高校教师本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师资匮乏,想要给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系统的跨学科课程,在时间和精力上都会受限。鉴于此,高校应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借助慕课、智慧树、学习通等网络平台打造“英语+跨学科”微专业,延展学习空间,保障学习时间,进而更好地解决专业复合接口问题。达到规定学时后,学校还可颁发相应的学位或证书,成就“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

(四)融入现代数字技术,培养“通技术”人才

胡开宝[5]认为,在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应以语言文化为本,走新技术与人文交叉融合的发展道路,尤其是数字技术与外语学科之间的交叉,满足对数字人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现代数字技术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教师要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学会用AI等人工智能技术创设体验式、交互式、情景式学习空间,达到学习目标的个性化和复合化。另一方面,当今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几乎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做科研时,可以运用大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知识信息;翻译时,可以借助大数据建立翻译语言资料库,提升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的数字化、信息化能力。特别是在2022年黑龙江全“数”前进,拥抱数字经济“新蓝海”的背景下,“英语+数字技术”人才会成为人才市场的新宠儿。因此,各高校可开设关于大数据分析、新媒体应用等课程,引进国际先进教学资料和实用案例,在课后,拓展企业实训学习,并在数据分析处理、科学机器学习等方面综合考核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技术”的国际化人才。

结语

笔者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黑龙江省地方经济、人文特色和学校专业优势,在新文科背景下对黑龙江省目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而后据此建构以英语学科为主体,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黑龙江省地域问题、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及“多语种+”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以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为保障,以现代数字科技为载体的跨学科靶向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该思路契合新文科建设目标,创新了英语教学理念,既体现了为地域服务的担当和学科融合的特征,又响应了人类未来对有思想、会语言、通技术、精领域的国际性外语人才的全方位诉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各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外语改革思路,力争培养一批通德通识、博雅精专的“多语种+”区域外宣人才,更好地服务国内各地经济发展,彰显中国话语思想在全世界的魅力。

猜你喜欢

文科跨学科英语专业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孙文科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