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路径探析

2023-08-04王磊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公民作用

王磊

摘要: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直接关系。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指丰富公民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含公民的科学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技术普及是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关键渠道。本文简要分析了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作用和价值,总结了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策略和路径,针对科普工作的具体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旨在扩大科普影响力,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作用;路径

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还包含公民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个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等。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科学技术基础不同以及思想、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不同都会对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不同国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存在明显差异。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因人而异,要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科普方法,才能作用于更广范围的公民,切实提升整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一、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公民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在于和谐社会中公民之间的关系。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领域里,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一种更加团结、和谐的社会关系。厚德载物,待人为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素养的提高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市场经济环境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但是健全的制度、文明的引导、道德的强化、文化的繁荣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有助于营造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1]

(二)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在现阶段,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最不和谐的就是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7(详见图1)。这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水准,意味着全国不足1%的公民掌握着全国41%的财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民收入差距严重的国家之一。2021年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仍有少部分贫困人口聚集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那里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低下,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经济上的落后和物质的贫穷是他们科学文化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知识差距和两极分化之间互为因果。知识差距是造成我国某些地区经济和文化差距的重要因素。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要尤其重视解决这一部分公民的基础教育问题,让这部分公民在知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提升品位,拓宽眼界,掌握更多获取社会财富的技能,才能帮助他们增加收入,真正脱离贫困,进一步缩小城乡公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真正作用于社会和谐。

(三)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方面。社会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从自然当中获取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很多自然资源出现短缺,甚至面临枯竭,自然灾害越来越多,酸雨、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海水水质污染、全球变暖、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等,这些都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具体体现。要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正确地认识自然,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和技术保护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公民正确认识自然与发展的关系,并利用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

二、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策略

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性渠道。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思想,掌握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科普的前提是尊重公民的创造精神,支持公民的创造活动,推动公民创造能力的发挥,为公民积极参与学习、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在这种氛围当中提升公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公民精神和思想的全面发展。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该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上重点议程,鼓励和支持公益性科普事业发展,对营利性的科普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助力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已经在有序开展,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系统强调了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指导方针、重点任务、目标以及组织保障条件等。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了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指导思想、原则、新时期的目标以及具体行动等等。内容包含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行动,还包含各方面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二)强化科普工作,弘扬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科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2016年“科技三会” 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创新精神不仅是激发科普人才创新活力的源泉,也是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3]在科普工作中,人是创新精神的核心,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强化科普工作,才能助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缺乏科学精神。所以,在科普工作当中,要重点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助力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自觉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对于科学精神的弘扬要进一步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去,扎实推进,落实到位,让广大公民真正意识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关键价值。

(三)提升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方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科普工作一定要保持與时俱进、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第一,科普内容要及时更新,传递给公众的一定要是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第二,关注普及哲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广大公民认识自然,认识客观发展的规律;第三,科普形式要灵活多样。实践出真知,在不断的实践当中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科普手段和形式,创新和探索新的科普方法和途径。根据不同人群的现实需求,采取针对性的科普手段,比如,高校学生更喜欢直面专家,高校可以邀请科普专家举办讲座,与学生面对面,实现互动和交流,刺激高校学生内心的科学意识,也可以动员更多的专家与科技人才到学校、工厂、机关、部队等单位去做知识普及;第四,科普手段要与时俱进。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新媒体平台成为公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点渠道。相关部门在做好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可以联合电视媒体、多媒体平台等组织科普活动,也可以开通科普官方账号,发布科普信息,结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扩大科普宣传范围,提升科普影响力,营造一种全社会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4]

(四)针对性做好素养提升工作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群对于科普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科普也要分地区、分人群循序渐进地推进。比如,对于机关单位干部和科技人员,可以以开展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搭建一个自由的科学技术交流和互动平台,鼓励和引导青年人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拓宽视野,勇于创新,为这部分人群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对于农民,可以重点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普示范、农业科学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的科学意识,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科学技能,引导农民创新和致富;对于青少年,可以开展机器人竞赛、计算机竞赛等科学技术类的竞技活动,刺激青少年对于科学的兴趣,引导青少年思维创新,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对于老年人,可以实施智慧助老活动,针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科学普及等,提升老年人获取信息、分辨信息的能力,提升老年人科学文化素养。

(五)发展壮大科普队伍

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要有一支庞大、专业、高素质的科普队伍。这支队伍能够组织引导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工作者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要重视科普人才培训和团队建设,培养出一批在农村能做农民的技术指导、在企业能做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工巧匠、在教育领域能正向传播科普知识、在社区能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科普宣传的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当中有科学技术人才、教育工作者、科普专家、普通志愿者、离退休干部等,他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科普作用,扩大科普范围,提升科普影响力。[5]

(六)做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国内外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兴建科普场馆,完善科普场馆基础设施和展品。逐渐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共同参与的科普基础建设新格局。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向重点人群开展科普活动,完善各级学校、科研院所、科技研发中心等的科普基础设施。公共科普场所要长期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并从公众的现实需求出发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提升科普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科普资源的作用。

(七)完善科普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科协的协调作用,组织和调动企事业单位工会、校园共青团、社区妇联等积极参与到科普工作当中来,联合开展更具群众性、社会性的社会科普活动。动员更多的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组织成员、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等社会力量投入到科普工作当中来。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联合力量,扩大科普范围,提升科普影响力,作用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工作。[6]

三、结束语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直接关系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经济发展的和谐,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科学技术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最关键、最重要的途径。要使科普作用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不仅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针对具体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活动,还要不断发展壮大科普队伍,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社会的多方力量联合参与,才能进一步扩大科普范围,提升科普影响力,刺激公民的科学意识,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汤溥泓,黄乐乐.新时代科普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江西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果为例[J].科技视界,2022(17):

33-35.

[2] 郑洪炜.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科普出版创新实践:以《公民科学素质动漫微视频》为例[J].全国新书目,2021(11):81-83.

[3] 徐善衍.我们正迎来科学博物馆的第四次创新[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2):6.

[4] 何丽,杨智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社区科普在行动:苏州社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状况[C]//中国科普研究所.面向未来的科学素质建设: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20:108-116.

[5] 郭瑜.建立科普评估制度,提升公民科学素质[C]//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新时代公众科学素质评估评价专题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8:112-119.

[6] 张喆.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公民作用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公民与法治》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