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理工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8-04龙治坚任鹏张瑜胡尚连张宇

大学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

龙治坚  任鹏  张瑜  胡尚连  张宇

[摘 要]为夯实专业基础、筑牢思想根基,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调整了理工农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发挥“双带头人”的模范作用,建立、健全理工农学科交叉的多元教学体系,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工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107-04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目前,尽管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5],但有些课程的思政建设进展较慢,尤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院系。如何夯实专业基础、筑牢思想根基成为理工农多学科交叉融合院系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设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农学、园艺七个专业,属于理工农多学科交叉融合学院[6]。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我院定位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6]。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以及农业与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我院优化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科交叉和“双创”能力突出,具有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态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建立健全理工农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挖掘思政元素,构建“三平台”联合驱动的全学程覆盖课程体系

我校通过系列重要教育理论与教改实践课题的研究,梳理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意识到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挖掘思政元素,突出生物学科、农业学科和工科的优势,初步构建了“大学科、厚基础”的学科(大类)教育平台、嵌入式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主修与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的专业教育平台“三平台”联合驱动的全学程覆盖课程体系。

“大学科、厚基础”的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不仅突破了理工农一级学科界限,还体现了大类培养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该平台注重理工农交叉与融合,强调思政元素的合理引入,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初步建成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程模块、基础扎实的数理化等理科基础课程模块、以人工智能启蒙的程序设计基础(Python)与实践模块、培养工程技术的工程训练模块以及懂经济会管理的经济管理概论模块五部分。嵌入式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则注重专业基础交叉和思政融合,采用嵌入的方式将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纳入其中,形成了面向生物技术等七个专业开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R语言统计分析与应用”的理工农教育平台学,面向生物技术、农学、园艺专业开设“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的理农教育平台I,面向生物技术和动物科学专业开设“动物学”的理农教育平台II,面向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物理化学”的理工教育平台。而主修与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的专业教育平台则以本专业特色课程为主,辅以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色挖掘思政元素。通过阐释学科(或课程)发展历史而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或结合抗疫主题,用案例展示在抗疫一线战斗的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或结合课程绪论帮助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理念,鼓励学生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人生理想;或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合理地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模范事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以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三大教育平台的全学程覆盖课程体系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双带头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有效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保证[7-8]。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形成以教师党支部书记为带头人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室,深度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使思政教育能有效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形成以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省“优青计划”等称号获得者以及省学术带头人/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为核心的课程组,通过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方法论、科学精神、人文因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等[9]。深度开展以“双带头人”为引领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激励全院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还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落实“三全育人”,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课程思政建设会影响甚至决定着國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1]。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要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体化育人机制[10]。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水平关乎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11]。在发挥“双带头人”模范作用的基础上,我校、我院强化顶层设计,让全体教师挑起“思政担”,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并依托党支部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前往四川的阿坝州松潘县、凉山州布拖县等高寒山区参观、实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师风师德教育等党支部主题活动,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此外,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既要注重思政元素的引入,也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新生研讨课、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性创新实践并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等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打造一流的“三全育人”教师队伍。

三、建立健全理工农学科交叉的多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立足区域特色,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国际科教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12],尤其是涉农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理念,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1, 12],形成以实践树德、以实践增智的实践育人模式。我院七个专业均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多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原有的校企合作的基地上[13],进一步搭建高校、地方、企业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鼓励学生到田间林下、到高寒山区、到扶持一线、到生产一线去发现、研究、解决专业实践问题,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尤其是近年,我校立足区域特色,依托科技部2017—2019年的国际培训计划项目(“一带一路”畜禽养殖加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国际培训班),与四川、青海等地的知名企业和大型农场共建了集动植物有机种养平台、高原有机食品加工与质量检测平台、现代生物技术废弃物加工处理与高附加值利用平台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国际科教实践基地,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依托第二课堂,有机整合第一、第二课堂,夯实专业基础,筑牢思想根基

高校要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切实拓展好“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既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更是践行高校“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14]。在第二课堂建设上,我院着重从“一讲”“二训”“三竞赛”等方面来进行。“一讲”指的是“生命大讲坛”。该讲坛是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多个层次学生的学科前沿讲座。每一期报告均邀请“双一流”高校的“双带头人”或国内外高校知名学者,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为学生剖析学科的发展历史、当下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鼓励学生聚焦国际学科前沿,拓宽知识视野和学术思维。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剖析如何保护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如何基于科技竞赛助力高寒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扶持;如何基于第一课堂的专业基础,结合生产实践,探索相关的研究课题。“二训”是指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依托学科特色,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每年提前组织学生申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双创”热情;提供实验平台,跟踪监管服务,助力项目落地。“三竞赛”是指学生学科竞赛。解读“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会展示等已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赛事,以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等生命科学类竞赛,积极引导学生紧跟学科前沿,关注国家或行业战略需求,利用研究成果参加课外学术科技类学科竞赛;基于实践和扶持项目,参加创业类学科竞赛,诸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

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通过“一讲”“二训”“三竞赛”,学生不仅可以聚焦国际学科前沿,增强科技强国理念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通过“双创”训练和学科竞赛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实践成果,达到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筑牢学生思想根基的目的。

四、初步成效

(一)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取得进展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推进,我院建立健全理工农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以“双带头人”为核心、全院教师参与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和大思政格局,强化思想引领,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常态化。我院小麦育种专家邢国风教授的征文作品入围教育部关工委 2020 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处于审批阶段;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立项11门,其中“双带头人”领衔建设的有7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38门。基于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看待事物的发展,而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做到“三个认同”“四个自信”,较好地解决了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二)第二课堂效果较为理想

我院学生近年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高涨,参与率高达90%,参与人次是在籍学生的2倍。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方面,2019—2021年共组织学生申报项目190项,获批立项57项,立项经费达60万,其中创业实践类3项、创业训练类8项、创新训练类46项。2021年,“都市近郊羊肚菌林下栽培、认种服务和下游产品的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克服附子连作障碍的种植模式构建与应用”等4项获批为国家级项目,其余18项为省级項目。2020年,水稻重组自交系中的优系筛选及其遗传特性分析(创新训练)、餐厨固体废弃物生物转化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创新训练)等4项获批为国家级项目,其余16项为省级项目。2019年,基于“智慧林业”的“竹林-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产品的研发(创业训练)、基于SCoT标记的铁皮石斛组培苗遗传稳定性分析(创新训练)等4项获批为国家级项目,其余12项为省级。前几年,训练项目类型以创新训练为主,现已逐渐过渡到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协同开展。同时,诸如“青圃农田小管家综合管理系统”“杂交水稻机械化高产制种技术开发及服务”“助力三区特色畜禽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专属科技服务”“低压电场促进苜蓿富集土壤镉的能力及其作用机制”“都市近郊羊肚菌林下栽培、认种服务和下游产品的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克服附子连作障碍的种植模式构建与应用”等项目贴近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科技扶持、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并融入了相关的思政元素。

在学科竞赛方面,我院近年组织学生参加上述综合性、专业性竞赛并获得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省部级奖60余项。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9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发布》,西南科技大学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排第67名,在省内普通高校中排第4名;在全国地方本科院校中排第22名,在省内地方本科院校中排第1名[15]。而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9)》中,我校在全国966所普通高校中排第41名,在省内普通高校中排第4名;在全国861所地方本科院校中排第12名,而在省内的地方本科院校排名中仅次于西南石油大学;在全国302所理工类本科院校中排第24名,在省内理工类本科院校中排第3名[16]。

五、结语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響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院立足于“大学科、厚基础”的学科(大类)教育平台、嵌入式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主修与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的专业教育平台,通过打造“三全育人”的一流教师队伍,发挥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模范作用,融入思政元素,建立健全理工农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理工农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这为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学科交叉和“双创”能力突出,且具有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10-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闫长斌,郭院成.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认识、策略与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35-41.

[3] 王小力.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10):54-57.

[4] 高迎爽,李楠.抗疫时期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8):59-64.

[5] 朱征军,李赛强.基于一致性原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4-28.

[6] 胡尚连,龙治坚,任鹏,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6):210-213.

[7] 张洁.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1):75-79.

[8] 梁军.高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9(4):152-155.

[9] 彭双阶,徐章韬.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实现[J].中国大学教学,2020(12):27-30.

[10] 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11] 吴宝海,沈扬,徐冉.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61-62.

[12] 张琤,李明,高航.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17-20.

[13] 陈红春,龙治坚,胡尚连,等.校企合作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242-244.

[14] 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15] 2019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发布![EB/OL].(2020-02-27)[2021-10-15]. https://www.sohu.com/a/376342320_659085.

[16] 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9)发布[EB/OL].(2020-02-22)[2021-10-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207488390165581&wfr=spider

&for=pc.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