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3-08-04甘权

大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新媒体互联网

甘权

[摘 要]新媒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机遇、新动能。文章梳理分析了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影响及带来的考验、挑战,结合时代潮流背景下我国的特有国情,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创新舆情疏解机制、夯实人才建设基础、强化互联网思维等四个方面对利用新媒体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治理现代化;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005-0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此后,各领域关于“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和讨论持续不断。国家行政学院许耀桐教授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堪称现代化的“第五化”。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部署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新时代探索实践高校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具体目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民快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新媒体时代。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无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因此,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影响与挑战、探索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对助力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内容不断更新变化、相对而言的概念,学界对其的定义尚未统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差别。当然,业内关于新媒体概念的理解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普遍认为最早提出“新媒体”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  Goldmark),他在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特指为“新媒体”,新媒体概念就此诞生并逐渐流行起来。媒体之“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但并非所有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本文认为,新媒体的界定属于时代范畴,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就当下而言,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传播的载体的统称,具有传播形态虚拟化、交流形式智能化、信息传播即时性、内容涵括海量性以及个性化与开放性等特质。

(二)高校治理现代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設人才支撑”作为专章进行论述,并做出部署,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所需。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尚未有相关组织机构或学者对高校治理现代化进行正式的、科学的界定。本文认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高校在办学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融入现代化发展理念,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多元共治、善治,持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新媒体对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占总网民的99.6%,网站数量为398万个,App数量为232万款,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根据相关数据报告显示,仅微信、支付宝这两款App的用户规模均超过12亿,每天活跃用户也双双超9亿。可以说,新媒体应用不断抢占着全社会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衣食住行,其已成为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开展社交、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其影响无处不在。就高校应用新媒体情况,笔者团队对广西全区21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答卷1093份(1093名师生接受了调查访问)。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所有高校均已建立起自己的新媒体平台,76.3%的在校师生关注学校各类新媒体平台2个以上,从不关注比例仅为7.59%;97.44%的师生每天利用半小时到1小时通过本校新媒体获取信息。此次调查涵盖了“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地方直管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受访人群有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在读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研究生,教龄长短不同的教师以及高校管理人员,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一)新媒体对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既方便了人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又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当前,在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媒体已成为提质增效、“弯道超车”的重要工具和核心驱动力,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

1.搭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新体系,形成最大共治张力网。影响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很多,其中各参与主体能否相互协调发挥积极作用是关键所在。纵观各国高校,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R. Clark)教授提出的“三角协调”理论从根本上分析了高校治理主体问题。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受国家权力(政府)、市场调节(行业、企业)、学术权威(高校自身)三种势力的交织影响,三者之间相互并存联系又相互牵制对抗,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中,形成一个富有张力的脉络空间。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个三角形中,每个角表示一种势力的极端和其他两种势力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的位置代表三种势力的不同程度的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办学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体,国家权力为主导力量,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主动性不强,高校自身自治体系尚未完善。新媒体的发展,解开了高校治理三个曾因为沟通不畅、积极性不够、互动不足、监督缺乏等而积累的主要矛盾,构建起一个循环互动更频繁、关系更平衡、办学效益更大、更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协同参与关系。一方面,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得各方参与高校治理逐渐变得更方便且有效率,极大满足了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中主体多元的要求。如无论是政府、市场、高校还是社会大众个体,均可以通过各类论坛、门户网站、“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等众多新媒体快速、公开、平等地参与到高校治理的过程中,为高校治理献言献策,发挥自身力量,凝聚治理智慧。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速,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加快,“放管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媒体为政府、市场、高校三方角色定位、功能作用、分工协作等方面提供了更好的协调契机,促进形成多元的高校治理结构。如通过覆盖面极广的新媒体,市场可以及时发现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促进政府职能更优化、权责更加协同,高校可以及时发现市场的多元需求并迅速做出调整反应。政府、市场同样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庞大的监督主体集合起来,高效运行内部、外部监督,促使高校学术自由与政治红线相统一,自治与自律、自觉相统一。在新媒体空间里,多元主体之间、不同利益诉求群体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可以形成较为牢固的信任关系、最大化的“公共利益”、良好的共治局面。

2.赋能高校治理科学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治理效能。高校治理现代化要求科学化,高校治理科学化促进现代化。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現代技术,要主动把时代发展的各种现代元素融入高校发展建设的理念、制度、方法的不断创新之中。新媒体是科学技术发展孕育而生的时代产物,其渠道宽、涉面广、内容丰富、传播快捷,为高校治理的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是高校治理主体通过大数据赋能新媒体,打破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的困境,提高对问题风险的预警、管控、追踪速度和能力,提升了高校治理的效率。二是不同类别的高校、不同年龄的师生、不同办学水平的地区利用新媒体设计并传播不同的信息,解决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即时性等问题,科学研究制定有效的运行机制,实现精准化管理。三是利用新媒体快速汇聚信息,一改过往依靠信函、人为来回跑相对滞后、单一的信息传递形式,极大提高了信息的广度、增强了工作时效性、有效性。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是高校共同应对疫情,切实落实“四早”要求、压实“四方责任”、以快制快、汇聚力量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从上往下的政策宣传引导、信息公开方面,还是在自下而上的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报备、出行报备等方面,新媒体的智能化以及巨大正向作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及时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切实提高高校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立下汗马功劳。

(二)新媒体给高校治理现代化带来的考验和挑战

如前所述,新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各方表达观点、汇聚智慧、协同治理的主要平台,为高校治理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提高了治理效能,有力推动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就像互联网经济领域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所言:“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新媒体亦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是各种正负能量较量的交汇场,与其相伴而生的一些消极、负面内容也日益凸显。

1.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高校治理风险难度增加。技术、资本、权力、专业人士的聚集,为新媒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释放了潘多拉魔盒。当前,新媒体面临的法律环境较为复杂,涉及通信、新闻、文化、广电等多个行政机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远远跟不上其飞快的发展速度。截至2022年12月,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公布的70个有关互联网政策法规文件来看,我国还未颁布有针对新媒体监管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以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主,原则性条款较多,实施细则较少,重行为管制,轻权力保护。新媒体法治环境的缺失或不完善,导致相关犯罪成本低、手段花样多、隐蔽性强,加上网络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甚至国界的距离,为高校治理带来了新的、巨大的隐患。校园贷、分期购、虚假招聘、病毒侵害、窃听窃密、网络诈骗和意识形态问题等网络安全隐患在高校群体中时有出现,给师生心理、经济甚至生命带来严重危害。2022年8月1日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2017.1—2021.12)》显示,近5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审结的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共计28.20万余件,案件量逐年上升;全国涉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共涉及282个罪名,其中诈骗罪案件量占比最高,为36.53%,其次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量占比为23.76%。被告人年龄18周岁至28周岁占比最大,为55.09%。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反诈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反诈中心排查打击仿冒App4.2万个,目前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已涵盖并处置涉诈网址380.4万个、App51.4万个。显而易见,新媒体是滋生新型违法犯罪的风险空间。不法分子更是趁机把缺乏社会经验、思想较单纯的高校学生群体作为实施诈骗的主要对象之一,这无疑为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带来严重危害,阻碍了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

2.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和形成,高校治理现代化遭遇多重困境。信息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他的鸿篇巨作“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信息时代,或者说网络时代。“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趋势, 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建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其一,网络社会的扩散性实质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也就是说,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正在重塑着社会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习惯等多个层面。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果警惕性不强、防范不及、应对不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极容易将其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主义”藏匿于各类文化产品中,通过新媒体平台渗透进高校,不断侵蚀高校群体的思想,造成高校群体理想信念的缺失。一些西方政客更是直言不讳宣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这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其二,就青年师生而言,他们与新媒体相伴成长,对网络媒体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表面上看,微信、QQ等新媒体一方面使得他们的社会交往更为紧密有效,能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然,导致社会组织的权威被削弱,人际关系不牢固,个人主义日益代替集体主义,给高校治理现代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利用新媒体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策略、建议

我国高校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又要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高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有过多次调整和变革,先后经历了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责任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阶段。实践充分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高校实际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总结和运用经过检验的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健全党委领导各项工作机制,完善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党建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的工作格局,构建起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协同有力、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核心在于坚持党管大局、党管决策、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并将其贯穿全面统揽统筹办学治校各个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高校治理的根本在于依法办学治校,规范办学治校行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我国高校和进行高校治理的最大优势,是加快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新媒体背景下,只有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时代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在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二)创新舆情疏解机制,以积极主动态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治理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媒体下人人都是传播者、放大器。高校舆情的社会敏感度高,牵涉范围大,极容易引起社会舆情,而良好的舆论环境是保证高校和谐运行的“稳定器”,是加快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校对舆论场把握得住、把握得好,可以造福师生造福社会;把握不牢、把握不准就有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宣传网信主管部门、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级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亲自管、亲自督察,切实担负起应尽责任。各高校要建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高校领域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督促整改,采取更加精准的措施,不断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和效率。建立起“接诉即办”机制,绝不能等待观望、久拖不决,要及时回应和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建立起跟踪解决反馈机制,深入细致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有效阻断舆情扩散蔓延风险,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建立起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实时开展舆情监测引导,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及时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根源,走在舆情前头,把舆情控制在小、控制在早,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以快制快,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杜绝舆情的发生,提升舆情处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各级党员干部要以“时时不放下心”的責任感,把日常工作做扎实,把应急处置做到位,主动畅通沟通渠道。处理舆情过程要始终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不随意对关联账号、主体一封了之,对问题、意见一删了之,不能只堵不疏,要避免措施简单化,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引发群体恐慌,要既讲速度又有温度,保证高校治理环境与舆论导向的健康、积极向上。

(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以人才为抓手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无论是新媒体应用,还是高校治理,根本源泉都在于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和储备一批富有使命感、责任感,懂技术、懂管理、善运用的新型人才,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水平扎实、领导治理现代化建设能力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夯实人才基础,是推进新媒体时代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具体来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选准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挫伤一大片。这就要求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突出实绩选人,打破唯选票、唯资历等推荐标准,把牢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做到以岗选人、人岗相适。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迭代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人才双向输送、转换机制,构建校企人才交流通道,形成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营建新型师徒制,即依托大师工作室,建立师徒代际传承机制,充分发挥带徒传技作用,加快新进人才工作技巧、方法、经验的积累,实现以老带新、互联互动、互学互进;通过实施项目制培养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以解决特急、特匮乏人才需求。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激励是“指挥棒”,是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催化酶,在突出需求导向、能力导向、贡献导向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多元评价体系,表彰、奖励和包容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重,通过科学合理建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津贴增长机制,设立人才专项补助基金等多举措并举,着力营造浓厚的爱才稳才留才良好氛围。

(四)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方式和手段创新推进治理创新

网络时代背景下,坚持创新是高校治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做好师生服务工作,加强和创新高校治理,既要用好现有渠道,也要掌握新方式新手段,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师生急难愁盼在哪里,高校治理就应该关注哪里。一是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高地,实现主流思想、主流声音、主流价值观全时空覆盖,牢牢把握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濯污扬清,绝不给虚假信息、错误言论、歪曲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和空间。二是利用好新媒体资源聚合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加快数据联动,打通上下级、跨部门协作壁垒,创新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通过平台再造,坚持以服务为中心,满足高校治理的多样化需求,构建集党建、行政、教育教学、科研、教师、学生、后勤服务、安全稳定、监督检查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共享融通体系,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打造现代化治理新格局。三是创新师生智慧集中新形式。师生是高校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必须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高校治理能否充满生机活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师生的能动性。新媒体提供给师生更多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和渠道,高校要坚持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着力打造丰富多元的智库平台,最大限度汇聚师生智慧、师生力量,依靠广大师生加强和创新高校治理。

四、结语

加快健全高校治理体系和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是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充分认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除了上面总结的几条路径,我们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创新高校治理的机制和措施,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持续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勇.博弈与调适:教育改革的逻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大,2022(21):6-21.

[3] 杨文杰,张珏.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与驱动国家现代化:兼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愿景[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3):1-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2-09-01)[2022-12-10].http://www.gov.cn/xinwen/2022-09/01/content_5707695.htm.

[5] 过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遵循[J].红旗文稿,2022(10):11-14.

[6]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19-01-07)[2022-12-20].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9df07167324c4a34bf6c44700fafa753.shtml.

[8] 新华社.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5-12-26)[2022-12-20].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12/26/c_135932625.htm.

[9] 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2017.1—2021.12)[EB/OL].(2022-08-01)[2022-12-20]. http://data.court.gov.cn/pages/uploadDetails.html.

[責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新媒体互联网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