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助育人背景下拉萨师专学生感恩教育路径研究

2023-08-04卡毛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感恩教育途径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资助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开展得如何是衡量高校资助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不断加大对西藏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和政府还一直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培养教育,为拉萨师专培养师范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一些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文章通过研究拉萨师专学生感恩教育现状,探讨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径,增强拉萨师专学生的感恩意识,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关键词:资助育人;拉萨师专;学生;感恩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3

随着政府对西藏高校资金支持力度的增大,拉萨师专学生资助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实际工作中,拉萨师专资助工作注重于经济帮扶,但在学生的感恩教育等品德教育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资助育人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拉萨师专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拉萨师专学生资助育人情况

(一)拉萨师专学生资助概况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西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加大财政对西藏教育的投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1]。目前,拉萨师专学生可享受的国家级资助项目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师范生“两免一补”、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代偿或学费补偿;学校层面的资助有校内勤工助学、校级奖学金、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学费减免等;社会资助有西藏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中心助学金、爱心人士社会资助等。2021年度,政府、学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拉萨师专学生6 000多人次,资助总金额3 600多万元[2]。其中,享受师范生“两免一补”资助学生人数为5 0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97%点多。同时,6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158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62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金、667名同学获得校级奖学金,231名毕生业享受一次性求职补贴,4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9名学生享受了应征入伍退役士兵学费减免或学费补偿资助政策,93名学生受到西藏自治区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资助,75名学生受到西藏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资助。此外,还有个别贫困学生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上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相应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拉萨师专资助体系的建立健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温暖,满足了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3]。

(二)拉萨师专学生资助育人情况

资助育人是我国高校“十大育人”體系之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直接作用是“助人”,而最终目标是“育人”[1],通过资助的手段,来实现育人的目标。拉萨师专建立健全了各类资助体系,百分之九十多的学生享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安心完成学业,但是资助工作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现象,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形式单调、方式缺乏创新、内容不够充实,对学生诚信、感恩、责任、奉献意识等品质的培养和教育有待加强。

二、拉萨师专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一)学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力度不够

随着国家对西藏教育投入的加大,拉萨师专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纳入资助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中,但是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往往更多关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而对学生感恩教育效果并不乐观。一是感恩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学生感恩教育未能从课程体系、教材应用、教学设计、感恩践行等方面全面实施[4];二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诚信、感恩教育培育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开展感恩教育相关活动缺乏创新性,主要是教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和讲授道理,缺少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感恩行动、体会感恩意义,未能激起学生感恩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校园内或学校公众号缺少感恩主题宣传标语、海报等,无法构建浓郁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也无法有效引导孩子们培养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恩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家长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拉萨师专很多学生出生于偏远的农牧民家庭,家长普遍接受的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很多家长经常忙于务农、放牧或外出务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供子女上学等,没有花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子女交流、沟通,也不懂得作为家长如何培养教育孩子,没能发挥好父母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长只要支持和满足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经济需求就可以,尽可能满足子女在物质方面的一切需求,只要求子女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家长无私的奉献,而没有要求子女对父母自身表示感谢,久而久之使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家长花钱养育自己是理所应当,就形成了大手大脚花父母钱的不良习惯,自己生活得舒坦了,也就更不能感受到家长的艰辛之苦,弱化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之情,养成了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性格,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三)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弱化了学生感恩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西藏全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社会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人们更加追求享乐的生活方式,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条件,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严重存在金钱和利益至上的功利化观念,忽视了精神追求的满足,这对高校广大学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感恩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了解到拉萨师专个别同学缺乏节约的意识,在消费方面吃喝玩乐,盲目攀比,追求品牌,提前消费;在日常行为方面,不爱护公共环境、不随手关灯、关水等行为;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参与社会或学校一些无偿活动的积极性不强,要求所有参与或付出都要有奖励或金钱的回报,缺乏责任感,这些负能量导致了学生感恩意识弱化。

(四)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感恩品质

有些学生无视学校和教师的悉心培育和关怀,对他们所创造的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非但不感激反而各种抱怨,发表不实言论,故意损坏校园公共财产,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集体荣誉感,不按时完成自己学业任务,个别学生为了获得资助,不如实汇报家庭经济情况,夸大事实,给资助评定工作造成干扰。除此之外,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缺乏对教师尊敬和感激之情,对自己的学业也不上心,存在上课迟到、无故旷课、上课玩手机、违反课堂纪律等现象,也不愿意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不愿承担相应责任,对学校缺乏感激之情。这些学生平时习惯了获得国家和学校的关怀,觉得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却没有通过资助用来努力提升个人品质和能力,也就缺乏回馈社会的感恩品质和感恩能力。

三、拉萨师专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整合感恩教育资源,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第一,加大各类资助政策的宣讲,增强学生感恩意识。学校通过各类资助政策宣讲会、各班主题班会等方式,并借助校园广播、文化走廊、公告栏、黑板报等传统媒介与校园宣传电子屏、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体的双重作用,深入各班教室、宿室、食堂、图书馆等学习生活区进行各类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并向学生公开各类奖助的评选条件、过程、结果,让学生了解并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和特殊关爱,使学生懂得党的恩情,激发对党的感激之情,并将这份感激之情转化为报恩的行动力,练就本领,奋发图强,立志报国。

第二,感恩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坚守高校主阵地。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工程中融入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西藏历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政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党的知识,了解党的光辉发展历程,铭记党的恩情,懂得旧西藏的苦,珍惜新西藏的甜,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明白西藏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关怀,使学生心存感恩,培养学生成为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品质。感恩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要的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渗透到高校学生感恩教育之中,可以更好地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社会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人们更加追求物质生活条件,注重眼前的个人经济利益,严重存在金钱和利益至上的功利化观念,忽视了个人精神追求的实现,这对大学生自身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利的消极后果。学校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身、完善自身行为,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来增强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

第四,深入挖掘模范先进事迹,激发学生感恩情怀。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榜样人物和优秀事迹,塑造感恩美德的典范,从而激发广大学生感恩之情。学校资助部门积极搜集受助学生在毕业后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先进事迹,并邀请模范毕业生到学校开展自强自立典型先进事迹宣讲会、报告会,并向广大在校生征集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和图片等,评选出最优秀、典型、感人的个人事迹材料和图片进行宣传报道,以此来传递榜样人物的正能量,用模范人物的感恩情怀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怀,促进学生发奋有为,树立积极进取的信念。

(二)加强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

第一,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丰富感恩活动形式。我国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深刻的感恩思想的内涵,是进行学生感恩教育的绝佳契机,更能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有利于亲身体验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提升学生感恩意识,增强学生感恩能力和动力[4]。比如,利用国庆节、教师节、端午节、中秋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积极开展“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学生活动,以朗诵比賽、演讲比赛、撰写感谢信、书法比赛、微视频拍摄、美术作品展、手工作品展、摄影图片展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培育学生立志报国、尊敬恩师、孝敬长辈、感恩他人的优良品质。

第二,加强开展校园感恩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感恩环境。校园环境影响着学生思想和行为规律的形成和发展,创建一个充满感恩气息和感恩氛围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6]。因此,拉萨师专通过校园内公告栏、宣传栏、文化走廊、教室黑板报、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发布感恩宣传标语、宣传感恩知识、表达感恩情怀,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产生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三)完善资助评选制度,为感恩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在资助综合考评中,高校应注重学生感恩意识的评定。资助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任务,并存一个感恩之心,在将来回馈给社会,但如果资助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学生,就背离了资助的本意。因此,拉萨师专在评定学生各类资助时,把感恩意识、感恩行动纳入到综合考评中,加强学生资助的精准度,体现资助育人价值。在资助评定时,要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基础,把参与班集体活动情况、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参加志愿服务、参加义务劳动等指标纳入综合考评感恩积分项目中,有利于学生实现资助育人的初衷,从而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蕴含的育人功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7],学会独立自强,练就本领,回报社会。

(四)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发挥家庭教育基础性作用

在家庭教育环节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境界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产生影响。那么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络、沟通和交流,邀请家长同学校一起做好小孩的感恩教育,让家长意识到不能只要求子女成绩好,更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子女一切物质需求,而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身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或社会实践,让子女体会劳动的辛苦和意义,感受父母养家糊口的不易。同时,家长多与自己的子女交流,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也向他们倾诉家长劳动挣钱的艰辛,进一步引导孩子心怀感恩之心,并用实际感恩行动表达出来。

(五)提升自身修养,增强学生感恩品质

学生只有不断地自我教育,不断提升自身修养[6],才能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拉萨师专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时,要明确感恩教育目标和要求,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觉醒,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实现自我发展,提高感恩意识,培育感恩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不断发挥自我的感恩行动价值。

四、结语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西藏广大青少年学生沐浴着党的阳关雨露,享受着社会主义新西藏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享受党和国家各类优惠资助政策。因此,拉萨师专要在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拓宽渠道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充分发挥出资助育人功能,让感恩走入“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良性循环,使拉萨师专学子们懂感恩、念感恩、行感恩,成长为有爱心、有孝心、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卡毛措.西藏高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藏教育,2016(7):31-33.

[2]壮丹丽.体系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与突围[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6):72-76.

[3]张彬,陈晓梅,党林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5):72-74.

[4]陈军弟.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方鹏飞.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育人效能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98-101.

[6]曹敏然.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7]卢文忠.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9(31):10-11.

(责任编辑:麻彩凤)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感恩教育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