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聚合”下的高职辅导员网络“写手”培育
2023-08-04张敏
张敏
摘 要:基层辅导员是高校对青年大学生从事思想引导、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直接影响者,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直接實施者和主导者。文章对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在网络思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的概念和角色定位,并从“四力聚合”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能力提升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院校;网络思政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3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辅导员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1]。因此,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条件和融媒体传播技术不断革新的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自主学习和灵活运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能力水平的现状
(一)普遍年轻,工作经验少
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普遍年轻,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90后”辅导员超过60%,其中95后辅导员占到近三分之一,同类高职院校虽略有差异,但总体年龄结构类似。尽管年轻人有工作热情、易接近学生,但其职业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网络思政工作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把握还存在较大不足。
第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社会经验少。现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尤其是“90后”的辅导员,有其他行业、企业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不足10%,其经历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即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其面对古灵精怪、状况百出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众生百态,其个人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劣势凸显,社会调研、信息收集方法单一,即“脚力”不够。
(二)学科多元,专业关联小
当前高校辅导员学科背景多元化,其中思政教育专业背景辅导员占比很小,在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比例不足10%,即使加上教育、心理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人数比例也仅有28%;在辅导员中有逾30%为理工科背景,其余多半为管理、艺术等综合文科类专业出身,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无直接关联。以上数据比例,在同类高职院校中大同小异。
以上问题必然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上不可能“即插即用”,其对社会热点事件、现象的洞察力、信息筛选判断的能力都与网络思政工作不能完全匹配,即“眼力”不及。
(三)单打独斗,团队合力弱
网络思政媒体产品的创作,是一个“脑力”活动集成度要求较高的活动。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采取的网络思政的模式,仍然要依赖于少数辅导员的个人能力的发挥,在某些网络思政媒体工作中偶尔“灵光一闪”,辅导员之间缺少集体研讨创新的氛围,故而无法形成涵盖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团队合力。而由于专业不关联、阅历经验少的基本条件限制,辅导员个人的创意思路相对狭窄,其“单打独斗”所创作的网络思政媒体产品、网文作品质量水平忽高忽低起伏不定,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成效得不到稳定的保证。这是网络思政工作和宣传工作中“脑力”不足问题的集中表现。
(四)培训不足,工作适应慢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本身自律性、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与本科有差距,辅导员平时忙于应付琐碎事务,较少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络思政针对性研究和训练,而学校又期望新辅导员能够在网络思政方面快速入门,因此碎片化地边练边学就成了常态,其学习多依赖于个人悟性,成效不稳定。此外,虽然也有高职院校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往往是“大水漫灌”式灌输,且局限于媒体理论和平台技术层面,没能根据本校辅导员特点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员的学习获得感有限。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在网络思政方面的“笔力”不济现象一直未能得到质的改观。
二、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的角色定位
网络“写手”,不仅是指撰稿人或文字工作者,其工作不限于通常意义的“写”,要扩大解释为对包括网文在内的综合性媒体产品素材收集、构思设计、组稿编排和发布推广等一系列工作。
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当然具备网络媒体“写手”的一般性特征,都是通过一定的新媒体平台发布、推送个人创作的媒体产品来吸引一定人群关注并继而对其价值观、心理状态、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上,又受到其辅导员职业身份限制,在传播受众及空间、传播内容和使用载体风格上,又具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对于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而言,他们需要思考新思政条件下自身的角色和工作方法[2]。
首先,在传播受众及空间上,由于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空间以校园为主,兼顾部分校园外部环境,其工作受众一般以在校学生为主,同时兼顾学生家长、往届校友等人群。这些受众往往希望从辅导员网络“写手”的作品中获得直接有效信息,期望从辅导员的作品中得到共鸣。与一般性社会自媒体受众相比,这些受众明显对辅导员的网络作品质量有更高的期待。其次,在传播内容上,辅导员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其内容选择必然要尽可能与受众的认知水平、文化心理特性相契合。同时,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制度、规定,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一线主导者,其内容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符合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最后,在传播载体风格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只能在学校官方媒体平台上发布合适内容,即便是以辅导员个人名字命名的平台,也受到学校宣传部门的领导和监管,这就决定了其载体风格不能过于天马行空越界、违规,其创造力发挥空间较之社会自媒体具有明显边界,该边界对于其个人约束往往有一定制度刚性,一旦逾越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后果。
总的来说,辅导员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写手”身份只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延伸。但在当前媒体环境下,由于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受众——大学生,已经是重要的网络原住民群体,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大多数空间离不开网络环境。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工具性价值的充分发挥,成为网络思政前沿阵地的“守卫者”,对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培育辅导员出类拔萃的网络思政“写手”能力,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路径选择。
三、“四力聚合”的网络思政“写手”能力培育路径
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阔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3],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当然也应当具备这“四力”,甚至对他们有更高要求——“四力”均衡发展并能融会贯通,要求他们以高度职业自觉、主动学习为提升路径。
(一)“脚力”拉练
这里所谓“脚力”,既要求辅导员要能够有吃苦耐劳精神,又要具备广泛调查研究、收集有效信息的基础能力。脚力的提升,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工具性技能的强化,这更像是一场长途“拉练”,没有太多捷径可走,只能通过日常开展调查研究具体实践,在信息查询、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过程中逐步加强。
实际参与调研调查“走的路”越远,运用的社会学调查、面对面访谈、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等工具方法种类越多、频率越高,“脚力”水平就越来越熟练。通过对“脚力”的自觉加练,辅导员在每一次网络思政具体任务前都先调查研究、收集信息、了解分析工作对象,就逐渐形成一种潜意识自觉。
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特点与本科院校有明显差异,呈现更加多元、复杂的差异化心理特征,如果“脚力”不足,调查研究不够,信息和数据收集不全面细致,写出的网文、做出的新媒体产品就很难具有针对性,很难真正发挥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思想、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的党组织宣传部门要从长远考虑,在辅导员参与网络思政初期,不应急于要求辅导员出特色产品、出“爆款”文章,还是要打好基础,给辅导员提供更多调研实践机会,为他们搭建高效的“脚力”拉练“赛道”,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辅导员在具体实践中增强“脚力”,行稳致远,最终成为网络思政的行家里手。
(二)“眼力”修炼
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所要具备的“眼力”,主要是指对网络思政新观念、新方式的敏锐度,对网络媒体复杂信息的是非判断力和政治敏锐性,以及融媒体宣传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眼力”的修炼,主要依赖于辅导员个人“元认知”能力和基础知识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个人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4]。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在加强个人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上下功夫,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变成一种自觉习惯,系统性掌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有深刻领悟,对社会现象才能有正确的视角,方向才不会跑偏。
第二,辅导员平时要加强对综合性知识的学习涉猎,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网络、文献资料和网络课堂等学习渠道,对社会生活各领域都要有常识性认知和科普性了解,扩大知识储备以此补足因专业背景带來的知识面狭窄短板。
第三,除了多涉猎、多阅读、学原理、强基础外,还要保持对新闻传播新理论、网络媒体新知识、媒体平台新技术和网络空间新语境保持足够关注,对各类网络平台文章的借鉴性阅读、批判性吸收是必不可少的功课,逐渐形成对热点、信息甚至网络语言的直觉感知和快速适应。
(三)“脑力”合练
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中的“脑力”,其实就是指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创新、创意能力以及整体架构的思维组织能力。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多数是非思政专业出身,总体素养较本科有较大差距,其知识结构在网络思政领域确非其所长。既然个人“脑力”有限,现实网络思政工作也不可能因为暂无胜任人选就原地踏步,那通过组建“写手”团队,发挥集群“脑力”优势,就是当然的路径选择。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团队工作模式下,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在灵感的碰撞中反而会由劣势变为优势。
一方面,高职院校宣传部门要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引导、鼓励辅导员主动思考原有专业背景与思政工作创造性结合,启发辅导员探究专业间的共通性、联结点,实现辅导员自身知识结构内部的再“融合”。另一方面,要摆脱辅导员单打独斗的局面,推动以不同学科辅导员组成网络思政工作室,通过“头脑风暴”式创意分享会等形式,以集体智慧弥补个体短板,通过团队成员思想的碰撞,形成跨越个体、跨学科的智慧“集成”。
以上的团队脑力“合练”过程既有助于集体“脑力”水平倍增式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相互学习,不断挖掘个人潜力,打开自身能力“新窗口”。
(四)“笔力”训练
网络思政“写手”所谓的“笔力”,不局限于写作能力,而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视听素材、图片等综合元素的组合和编辑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多数未参与过专业媒体学习和工作的辅导员,其网络思政的笔力训练,主要体现为“模仿-借鉴-原创-超越”四个阶段。
模仿,即通过对网络媒体平台以产品的基本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尝试按照既有的套路、模板来组织网络思政各类素材内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一定量的低层次模仿积累,辅导员在潜移默化中总结经验教训、初步找到网络语言直觉。借鉴,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基础上,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考体会,借鉴他人的网络媒体产品思路和版式,并适当进行改编、改良和改进,实现有限的部分创新。原创,辅导员经过一定的积累和总结,开始能够独立完成确定宣传主题、前期调研准备、主题具体策划、素材准备与筛选、框架搭建与具体编纂、产品发布与效果追踪等全过程网络思政产品生产流程。达到这一阶段的辅导员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网络思政“写手”了。超越,则对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作品在网络思政宣传中较之以往作品和他人作品,更能够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共鸣,在校园乃至社会公共网络上有更强的传播力,具体表现为阅读量、点赞、转发数的快速提升,以及网上正面评论的数量。这一阶段,就是“网红”辅导员和“爆款”网络思政媒体产品的集中产生阶段。
以上“四力”,在日常训练中是相互交叉、互为因果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综合提升过程。“笔力”是前面三者的集中输出,而“脚力”和“眼力”既需要“脑力”辅助,又是“脑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脚力”持续丰富人的见识、常识、阅历,当量变达到质变,必然促进对世情人情洞察力和判断力即“眼力”的显著提升。
四、结语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各类创意性工作都具有共通性,辅导员从事网络思政“写手”的真功夫,也同样主要在工作本身之外才能获得。高职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能力培育,需要学校和辅导员个人共同发力。作为主角的辅导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引和鞭策自己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求变、求新,在网络思政工作上勇敢探索、大胆试炼;学校宣传部门要构建起“四力聚合”的培训平台和考核机制,为辅导员提供和拓宽各种学习的渠道。只有辅导员个人的自我提升与学校的机制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辅导员网络思政“写手”能力乃至辅导员队伍整体思政教育工作能力才能得到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孟繁博.高校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网络育人实践探索:以“青春·思辨·成长”栏目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14):4.
[2]黄婷.基于网络思政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J].才智,2022(29):104-107.
[3]刘莹,刘悦.坚持“守正创新”深耕“传媒精品”——全媒体时代党媒记者搞好内容生产的实践与思考[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2(6):63-66.
[4]杨冬伟,王勇,张树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1):298-299.
(责任编辑:麻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