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研究
2023-08-04潘楚阳徐俊
潘楚阳,徐俊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居全球之最,老龄化速度居全球前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关系老年人健康幸福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1]。为了让困难居家老年人就医更方便、养老更舒心,2022年7月18日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这是满足特殊困难老年人医疗需求、补足居家养老短板的重要一步,其核心是为高龄、独居、空巢、留守、失能、失智、慢病、重残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居家老年人(以下简称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提供一体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医疗、护理、照顾、慰藉和关爱等服务,让幸福养老更有“医”靠。养老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2],以崇德向善为精神特质、以人本理念为价值追求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解决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难点痛点问题的重要软实力。研究文化赋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有助于推进医疗资源向家庭社区延伸,打通医养结合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1 文化赋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时代背景
1.1 老龄化程度加深呼唤破解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医护难题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前后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3],其中60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 2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比例的16.6%[4]。伴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数量还将持续增加,如何将养老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与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相促进,成为我国养老领域的一大挑战。医养结合是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有效整合、把老年人医疗保健和生活照护有机融合的协同养老服务,是创新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健全未来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崭新方向。近年来,医养结合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痛点堵点问题,特别是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亟须将有温度的专业化医疗照护服务延伸到家庭社区,解决这些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看病难”问题。
1.2 国家政策叠加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政府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助于推动医疗资源向家庭社区延伸。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支持街道社区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把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放到突出位置进行顶层设计,提出要丰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2022年7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两大举措及其重点任务,即通过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和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失智、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5]。2022年9月27日,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作出明确部署,指出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人文关怀价值。以上国家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陆续颁布,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1.3 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维系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强大的内生动力,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思想追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人心凝聚、规范塑造作用。其中,源远流长的孝亲敬老文化在涵养美德懿行、保障家庭幸福、厚植家国情怀和增强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调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围绕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方面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力推动优良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文化沃土,也必将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夯实文化软实力,为形塑老年友好型社会、优化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培育新型医疗照护文化、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同时,国家大力对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进行孝亲敬老文化教育,使文化软实力成为涵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道德追求的价值共识,形成“矜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社会风尚的“硬核”支撑,成为引领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质增效的强大精神力量。
2 文化赋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作用机理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6]文化在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方面同样具有凝聚共识、传承美德、积聚力量等重要作用,其机理机制集中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文化是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有助于凝聚价值共识,整合医养资源,汇聚发展合力,增强服务能力。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立足当前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旨在提高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医疗服务可及性,同时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力量向家庭社区延伸,着力解决失能、失智、慢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完善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涉及医疗、养老、社区、产业等多方面内容,不是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功能完备、配合有序的有机系统,而文化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形成凝聚力、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稳定支撑。具体表现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康复站、乡镇卫生院、农村幸福院与残疾人照护机构的统筹规划,文化是“黏合剂”;推动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居家资源和社区资源相结合、硬件设施和康养软件资源共享,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协同,文化是“润滑剂”;做好多元服务主体的深度融合和不同系统之间的服务衔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文化是“催化剂”;推动社区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相互结合,引导社区、机构和相关人员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水平,文化是“强心剂”。总之,只有坚持专业服务技能与文化铸魂赋能双轮驱动、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才能行稳志远。
其次,文化是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有助于涵养美德懿行,塑造良好形象,引领文明新风,提升服务质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思想精髓是以人为本、崇德向善,孕育着丰富的孝道理念和敬老道德。如《孝经》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中华文化的崇德向善精神在促进社会整合、衡量利益关系和塑造高尚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是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在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要大力弘扬蕴含中华文化中的孝亲敬老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道德自觉,增强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赓续孝亲敬老文化和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老年人的幸福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居家养老的困难老年人、病痛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多次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7]。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辽宁考察时对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寄予殷切嘱托。孝亲敬老文化有助于为医疗机构、社区工作者和养老服务人员提供精神动力,自觉强化价值引领,践行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以孝亲敬老文化激活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引领文明新风,增强养老服务主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持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精神关爱和心理支持,让老年人在感受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更高层面的敬老爱老。
再次,文化是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禀赋,有助于传承老年文化,激发关怀精神,发展文化养老,丰富服务内涵。文化养老是老年文化充分发展的产物,作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一种有效探索,是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释放情绪为内容,以享受生命、崇尚独立、愉悦精神、舒缓心情为特征的养老服务,旨在帮助老年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持续发展。文化养老展示了新发展阶段幸福养老的崭新内涵,呈现出迈向精神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养老模式的创新,其本质是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但是,当前文化养老实践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老年人难以持续享受文化养老的福泽,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重心比较关注老年人的物质供应、生活照顾和身体健康,一些子女出于对老年人特别是行动不便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考虑,往往减少老年人参与各类文娱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而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忽略了文化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重要价值。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更加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生活品质,更加注重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养老服务更需要关注逐步凸显的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在充分满足物质养老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和心理慰藉。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聚焦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主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提供文化养老服务。
因此,应当把文化嵌入各种养老服务模式特别是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社区养老有创新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优势,而且居家养老的慢病、高龄、残疾老年人由于身体衰弱、出行受限、社交困难、生活单调,甚至饱受疾病的折磨,对文化娱乐、精神关爱的需求和医疗照护的需要同等迫切,因而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应当聚焦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加强文化养老理念宣传,完善老年文化娱乐设施,丰富老年人文化活动。
3 文化赋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实践理路
文化赋能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核心是大力发展适应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需要的养老文化,既要传承以孝老敬老爱老养老为主导的传统孝道文化[8],又要打造以医养优养安养善养为愿景的现代老年文化,把着力点聚焦于医疗照护文化、社区公共文化和家庭代际文化方面。
3.1 充分发展医疗照护文化,为专业人员厚植职业情怀
3.1.1 定位医疗照护文化的人文关怀目标
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作为新旧体制转型时期老年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内容,其使命是为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旨在满足老年人对日益增长的健康长寿、幸福生活的需要。这种以专业性、持续性、综合性、长期性为特征的新型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其本质是一种文化关怀,不仅涵盖专业灵活的医疗护理、康复指导、健康管理、疼痛控制、营养服务,而且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个性化的灵性关怀。这种文化关怀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生命潜力和生活品质,而且还能够挑战医疗护理人员特别是长期照护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同时发展医疗照护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医疗护理人员的精神关爱能力和心理支持能力。
3.1.2 弘扬医疗照护文化的现代职业精神
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照护文化之核心价值是由这种复合型照护人员的多种角色决定的。他们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专业医护者、康复训练者、健康教育者、专业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老年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全科医学、中医药学以及营养学等知识,而且需要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滋养这种特殊的医疗照护文化,并大力弘扬其中的传统孝道观念和现代职业精神等核心价值理念,进而培养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临床能力和工匠精神,提升以人为本、大爱无疆的人文关怀。
3.1.3 统筹建设医疗照护文化的具体路径
充分发展医疗照护文化,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医疗照护文化建设。发展医疗照护文化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文化建设工程,需要融入医疗照护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在人才培养中加强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升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铸魂,通过文化启智、文化铸魂、文化塑形,帮助照护人员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另一方面,要着眼全人全程服务,丰富文化育人模式。帮助专业人员提升心理服务和精神关爱能力,提升长期照护能力,坚持以不忍人之心行忍人之事,以收爱老敬老养老孝老之效。
3.2 积极培育社区孝亲敬老文化,激发社区人员社会责任感
居家社区医养结合作为适应新发展阶段老龄人口特点、家庭发展趋势、基层社会建设新情况,解决当前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有力措施,基层社区是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社会基础。因此,积极培育孝亲敬老文化、激发社区人员社会责任感是建设功能强大、文明和谐的老年友好型社区共同体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社区公共文化发展,扩大优质社区公共文化供给,补足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短板,努力解决当前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激发精神活力、释放精神动力。
3.2.1 以文感人,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老年课堂、养生讲座、书画展览、银发剧社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增进社区代际联系,多层次、多维度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积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生活,持续扩大老年人社区交往范围,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园地,使老年人在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互助中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增进老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和谐、温馨的文化氛围,使之更好地滋养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
3.2.2 以文育人,狠抓社区精神文明创建,营造孝亲敬老良好社会风尚
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以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进行以弘扬尊老敬老为主题的孝道文化宣传和艺术作品创作,推广亲情陪伴文化活动,宣传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广泛弘扬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真心实意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进而提振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信心,提高整个社区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品质。
3.2.3 以文化人,提高文化赋能社区治理水平,精准关怀特殊困难老年人
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孝道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持基层秩序和整合社区力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完善基层公共生活空间和居民互动共享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组织化社区服务和精神关爱活动,重点关注留守、独居、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努力为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社区精神慰藉服务,帮助老年人平衡身心健康和保持乐观态度,使老年人在社区生活中感到安心、贴心、舒心。
3.3 大力弘扬家庭代际文化,为家庭成员传承家庭美德
3.3.1 以文养心,发挥家庭代际文化的凝神聚魂功能
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作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向居家养老的延伸,虽然能够改变单纯依靠子女家人的现象和解决居家养老专业性难题,一定程度上减轻和缓解居家养老的负担,给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时间,但不应弱化老年人对家庭和家庭成员的需要和依赖,老年人的子孙、配偶、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依然是居家社区养老的最主要提供者。但是,家庭成员长期持续为失能、失智、高龄、患病、残疾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康复护理、情感支持和心理抚慰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难免精疲力竭,心力交瘁。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子女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因此,亟须多措并举,实施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工程,发展中国特色家庭代际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家训文化、家礼文化、家规文化以及家史文化等,促进家庭教育,培育良好家风,凝聚家庭力量。
3.3.2 以文育德,发挥家庭代际文化的孝亲敬老功能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和新时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引领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道德基石。但是,转型社会时期的现代家庭已经不同于以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为特点的传统大家庭,现代契约精神的强化和家庭重心的下移弱化了子女等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和情感陪护,甚至造成代际冲突加剧和敬老爱老文化的淡化,养老助老意愿和能力都有所弱化,以至于影响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传承和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因此,亟须对老年人的子女、家人和全社会开展敬老文化教育,千方百计消弭家庭代际文化裂痕,夯实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深层次文化基础,吸收优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孝亲敬老理念,使之成为社会和家庭成员内心尊崇的道德准则。
4 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这是打通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克服基层医养结合“两张皮”现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缓解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的医康养需求。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打造硬核技术,更需要注入文化内涵。文化软实力对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具有凝聚共识、传承美德、集聚力量等赋能价值。当前,应针对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文化短板,着力发展医疗照护文化、积极培育社区公共文化、大力弘扬家庭代际文化,进而形成机构、社区、家庭协同推进养老服务的文化氛围,促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