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毛泽东中医药观的继承与发展

2023-08-04翟子懿程旺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药马克思主义

翟子懿,程旺

(1.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理论定位和政策战略具有历史继承性。毛泽东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其定位为“伟大的宝库”,大力肯定中医药的重要价值,给予其高度评价。在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医药观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就应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坚持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立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百年传承创新发展的脉络,认真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医药领域的两个系统性论述,在二者继承和发展关系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医药观的认识,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更好地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1 毛泽东与习近平中医药观形成路径的共性因素

从路径溯源的角度看,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影响及个人独特经历,是毛泽东和习近平中医药观形成路径的共同根基。

1.1 文化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尊崇

中医药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和习近平中医药观的形成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崇,可追溯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基本立场中。早在1913年,毛泽东20岁时已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对中西医学加以衡定对比,并用“中言气脉”点明中医学相较于西医学的特点,说明他很早就对中医学有独到见解。对中西医学文化的对比分析,毛泽东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相应的文化脉络的总结了解,构成对中医药正确定位的必要前提。毛泽东在《论新阶段》(1938年)中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534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2]707的辩证传统文化观,并在实践中坚持推陈出新。如1954年在中医临床行医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毛泽东认为轻视和排斥祖国医学遗产、片面吹捧西医导致中西医不团结的局面是错误的,要求改变“看不起中医药”的文化态度。1958年,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展现出对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支持。

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科学态度[3],高度肯定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经常引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典故术语、名言名句,体现出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习近平用典》正是其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样的态度也渗透在习近平对中医药的看法中,如2021年习近平考察河南南阳医圣祠,据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杨磊回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基础理论很感兴趣,他仔细阅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药方,还对一个东汉针灸陶人注视良久。”[5]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对中医药文化的关切。在医圣祠,习近平作出明确指示:“我们要发展中医药”[6]。

1.2 理论指引:对马克思主义健康观的落实与发展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论述卫生健康的著作,但一直很重视人类健康,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均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健康问题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工人的境况是挤在一个“狭窄的有害健康的场所”“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7],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严重危害着工人阶级的身心健康。这说明人的健康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关乎人的解放问题。人的自由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实乃马克思主义健康观的理论旨趣所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马克思主义健康观的落实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作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8]的指示。其后,面对多种传染病肆虐的局面,毛泽东指出把提高人民体质、除害灭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提出“中西医合作,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思想,并指出:“对待中医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四万万七千万农民及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疾病医疗问题”[9]236。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工作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10],多次指示要注重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健康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健康观不断实现着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这也反映出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必然受到重视的深层原因。

1.3 实践转化:自身经历对中医药观的影响

除了文化和理论层面的影响,实践层面的具体经历对毛泽东和习近平中医药观的形成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都很落后,他就积极主张运用中医解决问题。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毛泽东推崇老祖宗的中医养生方法(八段锦),为解决民族积弱、提振民族尚武精神等问题提供方案[11]。在转战陕北年间(1947-1948年),毛泽东对中医中药情况进行实践调查研究,走访农户了解乡间中医及群众看病抓药情况。[12]后来毛泽东在生活中多次选择中医治疗疾病,中医李鼎铭曾帮他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缓解了病痛;中医刘惠民曾为其治疗感冒,在西药治疗不佳的情况下很快转愈。这些经历皆让毛泽东亲身体会了中医药的切实疗效,因此,毛泽东在晚年患有白内障时,也坚定选择中医,请唐由之为其用中医治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关注我国医疗卫生及中医药的现实情况,1965年他发出了影响深远的“六·二六”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3]。此后全国培养了大批的赤脚医生,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医疗卫生条件,为广大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习近平正是毛泽东这项指示的亲历者,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他回忆七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明确写道“让我做赤脚医生”[14]。根据当时的医药条件和常用治疗方法,赤脚医生都离不开运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疗法,这对于农村适用性很强。习近平这段早期赤脚医生经历对其中医药观的形成应有一定的影响。2015年,他去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区详细了解中医馆情况时夸赞“中医药副作用小,疗效好”,表示“自己也喜欢看中医”[15]。可见习近平对中医药的实践感悟也更具体而深刻。

2 毛泽东与习近平中医药观理论论述的对比与分析

从具体的理论论述层面看,毛泽东和习近平的中医药观有着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在毛泽东奠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医药观的理论脉络中,结合新时代的背景提出了一系列中医药发展的新表述和新指示,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思想之道。

2.1 从“宝库”到“钥匙”——对中医药学的高度评价

“宝库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8年,毛泽东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6]423的批示,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首先,体现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理论视野,对中医药学作出了科学且准确的定位。其次,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并将其定位为“伟大的宝库”,纠正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轻视、歧视和排斥中医的错误思想。最后,极大鼓舞了中医药从业者的信心,为国家正确制定中医药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引。 毛泽东还明确指出:“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9]205;“我们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17]。他充分地肯定中医价值,奠定了我国中医药事业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样肯定了中医药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中医药在抗击非典、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难关头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18]。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对中医药高度肯定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历史自信。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多次将中医药称为“中医药宝库”“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这可以视为对毛泽东“宝库论”的直接继承。当然在延续之中还有理论上的不断发展,最有特色的应当是“钥匙论”。“钥匙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中医药学定位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从“宝库”到“打开宝库的钥匙”,词汇的演进体现的是对中医药学定位的守正创新。守的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中医药学的一贯态度,继承了党中央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学的基本方针;创新则在于论述差异背后的认知深化。毛泽东将中医药学比喻为伟大的宝库,“宝库”是一个形容性的定位,强调中医药本身饱含着非常珍贵的价值;习近平将中医药学称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则具有更深刻的意蕴:首先,钥匙具有工具性和应用性的意蕴,巧妙体现出中医药学不仅限于医疗价值,更在于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其次,“钥匙论”蕴示了中医药的理论特质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代表性,中华文化体系博大、内容宏富,但只有中医药学同时兼“道”和“术”为一体;最后,“钥匙论”指示需不断发掘中医药学的“道”“术”智慧,通过中医药学这把“钥匙”开启门径般的作用发挥,才能更好地打开并进入中华文明这一宝库。

2.2 从“中医药自信”到“文化自信”——对待中医药的应有态度

毛泽东曾指出中医问题是“文化遗产问题”[9]245,“中医问题,是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9]258。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应自信地传承发展。他还强调看不起中医药“是一种极端卑劣的、恶劣的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19],这表明毛泽东对于中医药自信的思考是逐步深入的,从医学自信上升到了民族自信的高度。习近平完全继承了毛泽东医学自信和民族自信的理论精髓,同样明确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20]。同时,伴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升华,中医药自信在文化自信战略方位中的价值更为凸显。“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1]312,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指引,文化自信将会更加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这无疑会极大助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态度基础上开展,这意味着对中医药自信并不是盲目自信。毛泽东和习近平都非常注重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毛泽东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16]81。习近平进一步明确强调:“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22]。中医药自信是要经得起现代科学检验的理性自信,在与时俱进中推进中医药不断走向现代化。

2.3 从“中西两法”到“中西医结合”——处理好中西医的辩证关系

关于中西医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强调团结中西医,并积极开创中西医结合新医学的实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向中央汇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情况时写道:“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23],即认识到中医药对革命事业有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指出:“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24]在解释学科划分时,他从矛盾特殊性的角度认为中西医是一门学科,从此开创了我国医学发展的新阶段。1958年,卫生部开设了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首批人才。在毛泽东中医药观指引下,中西医结合不断取得崭新成就,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发展亦在不断完善。

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中西医关系的基本定位,认为中西医并重是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应予以坚持和发展。[25]“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医药观在中西医关系上的基本立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习近平也强调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18]时至今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民族医学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地位,我国成为世界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并存、并重,同时均发挥着重大现实价值的唯一国家,取得这样的格局和成效离不开领导者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中西医的辩证认识以及对中医药的合理定位。

2.4 从“针灸外交”到“赠送针灸铜人”——中医药惠及世界

毛泽东认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其中第一是中医,尤其是中医针灸得到他的特别重视。毛泽东曾让汪东兴传达指示:“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之精华,要好好地推广、研究,它将来的前途很广。”毛泽东洞见到针灸的潜力,认为针灸可以代表中医药学推广出去。这在后来《纽约时报》报道针灸治疗并引发美国的“针灸热”中得到验证。习近平更多次在对外交流时大力赞誉、推广中医药,积极推进相关合作,这与毛泽东将中医药贡献给世界的观点不谋而合。如2017年,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针灸铜人作为中医药学智慧的象征之一,其寓意表明中国政府希望把中医药的健康智慧分享给世界,让中医药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关于中医药观的理论论述发展之路,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重视、传承中医药的理论探索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存在抵制中医、片面吹捧西医的错误局面,传统医学濒临灭绝,毛泽东开启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示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方位。到了新时代,习近平则从“宝库论”的继承中,进一步发展出“钥匙论”,对于中医药的定位和支持不断完善。对于毛泽东提出中医药的文化遗产问题,习近平不仅予以传承,并进一步提升到文化自信的理论方位,为中医药自信拓宽了文化基底。当前,中医药正不断地走向世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更多地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可。

3 习近平中医药观的原创性贡献

在对毛泽东中医药观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习近平中医药观的原创性贡献也不容忽视,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3.1 推动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曾倡导“三土四自”,“三土”即让土医、土药、土方得到发展,“四自”即鼓励村民自种药、自采药、自制药、自用药,并呼吁在全国各地创办“土药厂”。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而言,这些政策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明显带有一定历史条件制约下的历史被动色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主动布局在国家层面的中医药发展之路。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事业开始成为国家统筹的战略规划事业,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201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同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中医药大会”。近三年来,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1)、《“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2022)、《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3)等重要文件,可谓分量重、频率高。其间,还包括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建设、中药材质量监管等具体性政策的不断出台。从新中国到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战略已从科学探索阶段全面转进到了系统部署阶段,体现出党中央为中医药发展保驾护航的坚定态度。正可谓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3.2 推动中医药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毛泽东早年就意识到中医药学对于维护人的健康有着巨大潜力,也看到中医药可以走向世界,尤其是海外以针灸为主的中医药疗法的影响力。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密切,我国不断主动推进卫生健康国际交流,2020年,习近平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理念。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国际交流活动中,习近平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中方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10多个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29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药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6]。2022年,在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致贺信中,习近平指出:“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密切公共卫生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7]这些均体现出中国引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大国智慧和大国担当,在这样的理念下,中医药对外交流传播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医药文化通过商贸活动、中医药教育等多种渠道走进更多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贸易活动,并通过中医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满足沿线人民的养生保健需求。[28]中医孔子学院开创性地把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帮助世界民众了解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的桥梁。中医药的健康养生理念致力于营造健康美好的世界,中医药文化彰显着中国智慧及大国胸怀,习近平推动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既是中医药价值关怀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3.3 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出于历史方面的考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重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习近平曾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9]。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指引下,中医药文化的“两创”具有全新的理论空间,值得大力推进。其中,用中医药文化助推阐发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习近平运用了很多深刻且不乏生动的中医药理念及术语,深化了对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论述。例如,把政法系统比喻为国家的免疫系统,特别运用了中医学的“营血卫气”“祛邪扶正”的理念;在推进党的建设方面,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作风问题形容为“肝风内动”“血虚生风”;在反腐败斗争方面,因为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征,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来阐明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等等。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辩证性、整体性、系统性等特征,与治国理政强调的应“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21]289具有理论一致性。习近平运用中医药文化阐述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观点,拓展了中医药“资政兴邦”的经世价值,以及“上医医国”的实践向度,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30]。相较而言,毛泽东更侧重于倡导中医药自身蕴含的科学文化价值,而从对中医药文化的“两创”看,习近平运用中医药文化治国理政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典范,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4 结语

综上所述,毛泽东中医药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医药观的历史起点,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理论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医药观则在毛泽东中医药观的基础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只有在理论层面深入把握两个中医药观的基础和根基,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关于中医药两个系统性论述的对比研究,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关于中医药的理论脉络、内在关联及其一贯之道,更自觉地彰显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理论自信、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这也启示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系统整体研究,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更高远的思想站位,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中医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31]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