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德育: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机制的市域实践

2023-08-03陈国兵薛祝其郇琦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陈国兵?薛祝其?郇琦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如何落细落小落实是需要破解的难题。淮安市“广德育”建设工程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力求改变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人员队伍单调、方法途径单一、学科育德单薄、知情意行单行等问题。作为市域层面德育工作的新路径,淮安市聚焦德育资源、德育时空、德育主体和德育途径,创新育人方式,依托八个“德育+”项目,拓宽育人载体,联动式开展项目设计、队伍建设、课程建设。

关键词:广德育;立德树人;市域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2-0051-05

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引下进一步发挥德育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连贯性,需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进一步探寻一体化育人的丰富内涵和有效路径。淮安市教育局聚焦德育资源、德育时空、德育主体和德育路径等要素的“广泛性”特征,形成一体化建构的“广德育”体系,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拓宽了路径。

一、基于问题导向,“广德育”建设工程落地生根

(一)“广德育”解决的主要问题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调研发现,淮安市德育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队伍相对薄弱,缺少全员主动

市域部分学校全员德育和管理意识淡薄,主要是由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团队(少先队)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对德育工作缺少深入思考和系统规划,习惯于被动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团队组织的工作安排。需要通过项目实施、活动开展、评价改革,构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德育机制。

2.德育方法相对单一,缺少丰富内容

德育目标、形式、路径过于单一,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德育工作中出现了简单说教的现象,德育活动没有进行系列化长程设计。学校德育重形式、轻内容,缺少对其过程育人资源和价值的深度开发,忽视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渗透,需要构建全程育人的德育体制。

3.学科育德相对单薄,缺乏系统融合

中小学德育课程缺少全市范围顶层设计,内容碎片无序、重复低效、各自为政,重学科教学,轻学科育人,学校甚至认为德育与学科关系不大。需要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育人,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螺旋上升,各学科横向融通,課内外深度融合,全学科全学段育人。

4.知情意行相对单行,缺少整体深化

学校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缺少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缺少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广德育”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

通过“广德育”建设工程的实施,淮安市着力建立立德树人的区域实施机制,打破校际封闭,构建一体化育人空间;加强学段衔接,构建一体化培育体系;加强各学科及地方课程融通,构建一体化教育内容;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一体化师资团队;梳理全市育人场馆,构建人人可用的德育基地;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培育途径;汇聚精品活动内容,构建一体化活动范式。

二、丰富育人内涵,“广德育”理念的整体建构

“广德育”是全市层面进行中小德育一体化“纵向打通、横向融通、项目化推进”的实践探索。“广德育”包含学校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直接因素,也有家风、家教等家庭因素,以及传统习俗、社会风尚和舆论环境等社会因素。“广德育”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德育资源广泛

德育资源是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因素,是德育活动的基础和源泉,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应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的潜在优势,开发整合利用市域特有的人力、课程、环境、网络和文献等教育资源开展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二)德育时空广泛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应拓宽德育时空领域,打破学校的封闭状态,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在活动内容、时间等方面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家校社深度协同、线上线下相结合、时时处处育人的有效机制。

(三)德育主体广泛

德育主体包括社会成员、施教者和广大的受教者。建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的育人机制,不仅需要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辛勤劳动,也需要广大受教育者自觉接受、自我提升,还需要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

(四)德育途径广泛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教育和实践活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

三、创新育人方式,“广德育”建设联动推进

“广德育”建设的上位理念和目标进程、实施方式和组织架构、项目设计和课程育人等,是项目落实的重要措施与保障,需要一体化设计和系统化落实的机制支持。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建设目标定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当好学生的陪伴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建设指导中心。加强区域深化“广德育”实践研究的专家队伍建设,为区域“广德育”实践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区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做好经验总结。其次,建构整体框架。从基地建设、项目驱动、专家引领、制度规范、评价督导、示范辐射等不同维度健全区域“广德育”实践体系,使其成为本区域持续深化德育改革的基本结构。同时,依据框架整体设计区域整体推进和广大中小学具体落实的分层分类实施方案。再次,培育示范基地。通过项目申报、活动认领、资源分配等方式促使区域一批中小学深入开展“广德育”实践,成为区域先行示范校,并通过校际共同体建设发挥辐射作用,促进优质德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持续生成、交互,促进区域德育整体提升。

(二)行政助力推动,市域范围全面推进

整合多方资源,淮安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淮安市“广德育”建设工程中心主任,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工作。邀请省教育行政、研究部门和高校专家,成立“广德育”研究专家指导团队,定期深度介入相关项目和节点活动的研究指导。淮安市深入调研,切实把握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国家德育改革精神的新进展、新问题和新需求,制定全市“广德育”实践探索的整体方案。

(三)创新项目驱动,全力凸显课程育人

根据全市调研结果和区域推进需求,我市开展课题研究,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向建构。我市以《淮安市“广德育”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德育内涵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推进区域内广大中小学梯队卷入、分层发展、各领域创新,做到校校建项目、研课程,专家紧跟进、强指导。首先,深度挖掘基础课程的德育价值。对多学科、不同学段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挖掘学科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并构建家庭延伸类德育课程。其次,搭建家校共育课程平台。以“家庭教育竞赛、信息发布与互动、专家咨询服务和线上学习”四大模块,搭建家校共育、家庭教育指导等课程平台。再次,完善社会实践类德育课程。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协调融合,系统规划实践活动课程,以“项目执行校—推进样板区—研发领衔校—研究共同体”的措施推进课程建设。

(四)加强实践探索,形成区域落实机制

1.高起点规划

德育为先,规划必须先行。科学、严肃、务实的顶层规划是引领德育改革发展的前提,健全的落实机制是保障顶层规划落实到位的关键。2017年,全市出台“广德育”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着力凸显德育资源、时空、主体、途径的广泛性,并进行全覆盖设计。确立“行为规范、班队建设、学科融合、课程建设、实境课堂、网络德育、育人团队、三位一体”八个项目(以下简称“八大项目”)进行“广德育”的具体化建设。遴选小学、中学各100所作为项目基地校。通过学习培训,开展研讨展示,组织课题研究,实施项目推动,推广辐射应用等方式,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面育人实践的“淮安范式”。

2.项目化推进

全市区域内各学校以“八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围绕育人目标,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德育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途径,实现德育工作项目化管理,推动“广德育”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全市23个省级、203个市级中小学广德育项目积极推进,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研究和实践工作网络,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中小学“广德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全景展现。

四、突出育人成效,“广德育”建设成效显著

“广德育”的建设成效,需要在有形空间、内涵发展、课程载体、品牌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发展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检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可靠性。

(一)拓宽校园物型育人空间

在“广德育”建设过程中,我市全力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学“广德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学校树立名人雕像,开辟“励志园”和“一品梅园”,修建英雄故事浮雕墙,以“翔宇”“鸾娃”“刘老庄”等为文学社、校报校刊、广播站、楼宇命名。班级张贴名言警句,设立“图书角”“生物角”。每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农业、智能制造等场所都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全市每年有近600所学校在这些场馆举行入队、入团、入党仪式、成人礼及瞻仰纪念活动,参与学生达40多万人。“广德育”建设项目与学校文化紧密融合,与教师发展紧密融合,与儿童道德生长紧密融合。在每个儿童身上看到项目实施后的“文化烙印”、“学校品质”和“美善气质”。

(二)提升德育队伍专业水平

我市成立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德育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指导、引领、研究作用。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成立淮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以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与思政课教师为主体构建教研共同体。完善德育教师(含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德育干部等)全员培训制度,举办“深化课程育人、提升德育实效”高级研修班。每年组织全市班主任基本功培训、竞赛和集训,有14人获省级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7人获长三角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二等奖。我市突出示范引领,通过评选“名班主任工作室”,确定全市“广德育”建设工程“教师示范育人实验学校”等广泛开展工作。

(三)开发融学育人实践课程

我市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构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框架,印发了《淮安市基础教育“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1.培根铸魂,实施一体化思政课程

我市深度开发教育资源,用好红色革命资源、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地方资源,深度进行精神塑造、信念激发、道德建构。扎实推进课堂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把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教育要求、实践发展新经验新变化等纳入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教育观念再更新、方式方法再创新、课堂赋能再添新。

2.启智润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市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突出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渗透。我市立足中小学一体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张弛有度的常规管理、教师优秀人格魅力的示范影响和良好的师生情谊、同学友谊,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

3.传承基因,创新红色教育课程

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充分挖掘周恩來崇高品质、新安旅行团光辉事迹等特色资源,开发了“理论课堂”“宣讲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等红色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了《学习周恩来精神·三字经》《像周恩来那样律己待人》《周恩来故事选编》《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周恩来故事选编》《鸾娃礼仪》等20余种校本课程教材。

(四)打造高品质育人品牌

1.创建“周恩来班”,提升育人成效

创建“周恩来班”是我市借助周恩来故乡独特的教育资源,以“学习伟人周恩来、培养淮安新一代”为目标,以立德为核心、树人为根本、创评为动力,让周恩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确定人生坐标、树立价值取向的建班育人活动。“周恩来班”的学生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亲笔回信勉励,相关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教育报》以“淮安将恩来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为题介绍我市“周恩来班”创建工作经验。

2.开发“红色课堂”,传承红色文化

淮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丰厚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我们注重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将红色课程贯穿到教、学、研、训、评活动中,突出体验式教学。市教育局联合市文广旅游局组织开展淮安市研学旅行基地评选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打造行走课堂,命名了39个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推出了6条研学线路50门精品课程,为“广德育”校外实践体验奠定坚实基础。

3.孵化“内涵项目”,打造德育品牌

我市依托周恩来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信念激发、道德建构,坚持“全市区域的爱国教育资源运用最大化”;发扬大运河、洪泽湖等“河湖文化”,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性和亲和力,坚持“用活绿色生态资源”;将西游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鲜活性和现实性。“周恩来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主体担当品格提升工程”“翔宇鸾娃高远品格培育”等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精品工程项目得到了孵育;“恩来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校本化实践”荣获全国典型德育案例;“打造红色校园 传承红色基因”等议案得到教育部回复。

“广德育”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使得德育品牌建设有了新境界、德育课程建设有了新特色、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成效、校外实践育人有了新进展、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亮点、家校社综合育人实践有了新提升、“三全”育人机制有了新动能,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立德树人新样态。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高校体育与立德树人研究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