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电影为载体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2023-08-02周菲沈含笑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微电影载体

周菲 沈含笑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微电影实践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强课程吸引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推动知行合一与实现多元育人。目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作品内容空心化、实践过程形式化与传播途径单一化等问题。为解决现存问题,可构建“五味”实践大餐,凸显微电影实践教学课程性、生活化、趣味性、巧评价和传播广的特点与优势,提升育人实效。通过对拍摄选题、实践进程、影响效果、专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化,建立思政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微电影;载体;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4-0164-04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益拓展与延伸,有助于学生回归现实,彰显生本力量。近年来,学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各高校依据自身地缘优势与学科特点积极推动实践教学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微电影以相对简约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切入“微时代”碎片化的学习生活空间,逐步成为众多高校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一、以微电影为载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重要意义

(一)增强课程引力,激发学生活力

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重任的关键课程,其本质在于讲道理,但是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求思政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条,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许多学生对于思政课存在“枯燥”“灌输”等刻板印象,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兴趣不高。

将微电影运用于实践教学之中,一方面创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打破了原有沉闷、无味的教学模式,增强了课程吸引力,从而实现两大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体悟、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以微电影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其参与热情。通过真实的情景演绎让学生在微电影中体验人生百态,引发情感共鸣,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二)促进自我教育,实现自主构建

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微电影为载体,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的传播者,实现教育的自主构建。首先,学生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论知识,在研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拍摄主题进行创造性提炼与艺术加工,自觉变成主动学习者和创作者。其次,在剧本编撰、角色选拔、电影拍摄、后期剪辑等一系列制作过程中,通过“沉浸式”参与,不仅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也实现了生本教育、自我教育的转变。最后,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又从受教育者转为教育者和传播者,通过作品讲好思政育人故事,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校园文化渗透,于“润物无声”中实现自我内化与提升。可见,以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微创作”“微传播”“微欣赏”“微引领”“微整合”,实现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融合,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2]。

(三)推动知行合一,实现多元育人

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效果。微电影实践教学可以突破原有教学活动孤立的禁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覆盖面[3]。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特点,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育人新载体和新路径,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增智。微电影实践教学,一方面,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对于讲新讲活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全过程育人目的,达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效果。首先,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通过解读、拍摄和演绎,不仅能够提升理论认知,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实际参与表达学习感悟和收获,在不断实践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心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真正促进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动。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研判

(一)作品内容空心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不清、课程性与专业性要素缺乏等问题,作品内容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一方面,学生作品往往与课程内容联系较少。经调研发现,许多学生难以区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的区别。尽管在布置任务时,思政教师一般会建议学生结合教材与时政选题,但期末呈递的与教材内容无关的作品仍不在少数,存在思政元素缺乏、育人指向性不强等问题。这与学生未深入研读教材、教师后期缺乏跟踪指导有莫大关系。另一方面,作品内容时常脱离专业背景。通过整理近两年学生实践项目作业发现,体现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作品占总数不足十分之一。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道德品质是为人之本,职业素养是就业之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互脱节,使得实践环节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二)实践过程形式化

虽然学校提供多样化实践方式满足了学生诸多需求,但由于缺乏过程性监管、考评细则不完善等原因,仍然有不少学生未真正参与其中。一是“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问卷调查发现,选择经历过小组成员“搭便车”困扰的学生占比高达37.5%,究其原因,学生认为“缺乏有效监管”和“缺少過程性评价”是主要影响因素。评价未能真实反映“贡献率”,也挫伤了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二是“凭空制造”实践作业现象初显。网络资源日趋丰富,部分学生过分“参考”网上作品,缺少自身思考,内容缺乏真实性;甚至有个别学生在未参与实践的情况下,仅依靠网络素材拼凑成实践作业,应付的态度背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导致教学效果严重“缩水”,结果导向型评价方式在这当中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传播途径单一化

实践作品交流分享平台较为局限,难以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内生动力。首先,使用途径以课堂赏析为主,一般选择在结课前一两次课上播放,师生共同点评,教师打分,而作为教学案例,加入课堂教学或是在线课程的情况近乎无。其次,传播范围囿于校内,优秀作品偶尔会在“金职马院”微信公众号等校内官微展播,或搬到思政理论课实践展演舞台上,或参与校内各红色理论社团举办的微电影(微视频)比赛,社会影响力较小,未充分实现资源运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抓手,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有效手段,单一化的传播路径难以充分实现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应转变观念,思政课实践教学作品不止是一种作业形式,也可以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与社会参与的桥梁纽带。

三、以微电影为载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举措

(一)紧扣课程核心内容凸显“本味”

确定主题是首要和关键性步骤,决定了微电影作品的方向和效果。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具有鲜明的思政课程特征,应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为基础。为促进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确定主题时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紧扣课程核心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不仅在塑造合格社会人方面不可或缺,在打造职业人方面亦同样重要。职教培养目标是“素质高+技能强”的技能型人才,实践主题也应兼顾学生的专业特点。具体操作中,教师可根据章节内容结合时政热点,按专业群特色凝练成一系列主题,结合项目考核要求编写《微电影实践教学手册》,课程伊始发给学生参阅。如此一来,既有理论支撑,又有“自选动作”,凸显了思政理论课的“本味”。

比如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就可以确立如下主题(如表1)。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土味”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通过实际参与实现价值观认同与外化实践[4]。确定好主题之后,按学号顺序分组、避开自由分组,最大化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面对宏大主题,鼓励学生以“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微电影主题故事取材于身边“小事”,或是青春成长过程中的困顿,或是专业学习中的迷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非常接地气,也就是所谓的“土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依旧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剧本框架定下之后,教师需加以把关,指导学生运用思想理论去解决现实困惑。如这学期动医专业同学以本校教师真实故事为蓝本拍摄的微电影《圆梦》,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理想信念部分知识进行深挖,实现理论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三)巧用新兴媒体手段增添“趣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巧用新媒体,可为微电影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许多剪辑软件自带各种特效,能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实践教学过程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开拍之前,教师可邀请有经验的师生为大家分享心得、推荐相关制作软件。拍摄过程中,组长可将遇到的问题汇总后发到班群,师生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变目前教师在实践作品完成过程中指导不足的现状。作品提交后,教师从内容情节、拍摄剪辑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小组成员经多次完善后定稿。总之,努力使实践教学成为一次“教学相长”的过程。“时光易逝,光影长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各种新媒体资源,使他们成为正能量的获益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四)创新考核评价方式激发“辣味”

现有考核评价环节一般是实践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完之后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然后由教师评定成绩。尽管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体会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横向比较取长补短,但很难体现组内成员贡献差异性。鉴于此,应改良现有考评方式。一方面创新考评依据,提交成果时,规定学生不仅要提交微电影作品,还要提交拍摄花絮、团队合影以及每人800字以上的总结,既减少学生“打酱油”,也让其在“复盘”过程中受到二次教育。另一方面改变评分模式,成绩评定不再完全由教师决定。教师可先给小组成员一个总分,然后由成员根据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态度等来分配,无形中起到一种同辈教育作用,最后再由教师根据上交材料适当调整。创新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体验的表达,也为微电影实践教学增添些许“辣味”。

(五)拓宽交流分享平台提升“甜味”

目前,我校实践教学作品传播方式和范围较为局限,可以拓宽微电影交流分享渠道,提高优秀作品“出镜”率,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甜味”。第一,将微电影作为教学素材来运用。可以选取优秀作品反哺到课堂教学当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知识传授、思想启迪与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有效融合。第二,搭建“校本思政资源”库。按微电影种类分成剧情片、纪录片和动漫动画等类型,含正片、花絮、简介和感悟等模块,便于思政教师教学参考。第三,加强和校外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鼓励优秀影片走出校园,参与高级别微电影比赛,既扩大作品受众面,又提升学生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地现实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拍摄一些公益类微电影(微视频)。理论学习加上道德践履,让思政教育深入人心。

四、以微电影为载体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长效机制

(一)持续优化拍摄主题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教师应鼓励学生倾听时代声音,关注行业、社会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育社會责任感。同时,注意统筹编排,避免选题同质化,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章”为单位设定拍摄任务,力求增加教材核心内容的覆盖面。

(二)不断完善实践进程

为有效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通融,“道法”课堂教学与微电影实践教学进程保持一致。但对课程前期轮到展示的小组而言,筹备时间较紧张,尤其对于没有经验的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个别专题授课可先展示上学年优秀作品。此外,为避免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可设置中期检查环节,既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调整,也能加强督促,减少“搭便车”行为。

(三)逐步扩大影响范围

思政课微电影传播途径与使用路径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方面,树立“大思政”理念,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衔接,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为牵引,以点代面,促进高职学子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抓住网络发展“红利”,既可设立公共网站,吸纳兄弟院校优秀作品,实现校际互通,也可设置官方抖音号,定期投放优秀作品,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积极提升专业素养

微电影实践教学方法,除了注重理论性、实践性,艺术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拍摄艺术的指导,对广大思政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思政教师鲜有艺术或新闻类专业背景,也欠缺相应拍摄、制作经验。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同时,也要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力,关注信息化发展动态,勇于尝试,逐步提高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2] 田鹏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探索——关于“微电影”教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5):44-51.

[3] 王海,柴素芳. 以微电影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4):70-73+125.

[4] 夏海燕.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取径之误与取向之思[J]. 江苏高教,2022(03):87-91.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荐稿人:胡晓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微电影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