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古诗文《琵琶行(并序)》文本细读策略探究

2023-08-02王睿颖黄臻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古诗文

王睿颖 黄臻

一、引言

《琵琶行(并序)》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第6单元“诗歌主题”单元第1篇。本诗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可谓文质兼美;其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以音乐引发人物相会和情感共鸣,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远在作者逝世前,诗歌文本已因其通俗易懂的特点风行全国,具有影响力。

就教学对象而言,中职一年级学生在历经了一个学期的校内学习生活后,对中职语文学科的学习模式和古诗文的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由于本诗较其他诗歌篇幅显长,结构形式更为复杂,情感更为多元丰沛,容易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配合度不高、识记背诵效果不佳、领悟不深入等现象;这些情况在每年的中职高考中也体现出来,古诗词赏析、阅读、名句默写等题目往往失分严重。就教学本身而言,学生对小说、叙事散文等篇目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古诗文,且由于古诗文在字词语义、文句语法规范等方面存在古今差异,机械式的作品解构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琵琶行(并序)》的文本及学情特点,本论文采用“文本细读”为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文学作品意义的解读上,挖掘文本的无限意蕴,以细读乐趣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兴趣,从而达到掌握诗歌阅读经验的目的,体会文学作品的价值。

二、理论依据

本论文所采用的“文本细读”理论,来源于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在1929年《实用批评》一书中明确提出的“文本细读”方法;该学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多次到中国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与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

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瑞恰兹将语义分析理论运用到文学语言的分析中,提倡对文本进行“细读”,力求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一是语义分析理论,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强调其是“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细致地辨析词语意义是文学批评中关键环节。二是语境理论,其对语境的概念“扩大到语言与所阐释的对象所处的历史时空的一切事物,又着眼于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言之,对一个词语的内涵理解既要放在所处的文本做具体解释,又要结合上下文其他相关词语进行对照解释。三是文学价值判断和实现,“文学的价值就是使读者的心理经验得到平衡与协调……文学价值的实现,就是对读者的心灵施加影响,使读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其中特别强调把握情感性经验才能把握诗歌的真义。

总之,瑞恰兹提出的“文本细读”提倡通过反复和细致地阅读,注重文学内部的结构组织和分析语义的多义性,强调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语言的意义,以发挥读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感受文本的情感性经验,对文本价值提出分析和评价。

我国另一学者孙绍振在《文学文本解读学》中提到在“文本细读”基础上使用“隐性矛盾的还原——感知和逻辑还原”,即“只有把形象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二者之间的差异或者说矛盾才能显现出来,分析才有对象”,即通过细读发觉文本中与日常生活、心理之间存在矛盾的艺术化表达,有助于更进一步的文本分析,挖掘深层次潜意识里的诗歌情感。

本论文以瑞恰兹理论为实施“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的具体依据,补充使用孙绍振“隐性矛盾”理论作为细读方法之一,力图通过在具体语境下的重要语义分析将诗歌文本前后连贯,呈现层次分明的结构,通过挖掘和还原文本“相逢不必相识”的隐形矛盾,突破领悟诗人丰富而又微妙的情感表达。

三、细读诗眼,体悟诗情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命运所触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一句既是全诗的诗眼,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按照字面释义,学生很好理解本句的含義为“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但若仅停留在表面释义,不结合整体诗歌进行细读推敲,很难把握本句的深层内涵。

(一)挖掘隐形矛盾:同是

首先,从“同是”一词入手。“同”义为没有差异、同类。白居易,一个被贬官员;琵琶女,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他们完全属于不同世界的人,地位悬殊,为何白居易却在这里用“同”字?——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挖掘的文本第一个“隐形矛盾”。

从诗歌中我们不难得知,白居易早前为了心中理想在京城做官仗义执言,却遭无妄之灾,被贬江州;琵琶女则是从年轻时期的才华出众、纵情享乐到年老色衰在江边痴望。他们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都充满了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也都有着相似的、不幸的命运和悲愤不平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同是”二字也恰恰体现了诗人白居易能俯身与底层歌女平等对话,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二)字词疑难与结构划分:相逢

其次,从“相逢”一词展开细读。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按字面义 将“相逢”简单理解为“相遇”“偶遇”或“偶 然相识”等。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就淡化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几个陌生人在街上擦肩而过,也可称为“相遇”,一面之交的不期而遇也可称为“偶遇”,而点头之交也可称为“相识”,那么这些情况是否都可以称作“相逢何必曾相识”?答案当然是不可。

琵琶女第一次受邀演奏前,对琵琶进行了调音定调,诗人却仅通过调音之声,就在内心深处感悟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而在正式演奏时,诗人更是听出了“似诉平生不得志”的哀怨之情。实际上,“不得志”并非音乐本身能够表达的,透过“似”字我们也可知,琵琶女“平生不得志”是作者初次欣赏音乐时,用心体会后产生的一种猜测。而琵琶女演奏完毕后,自述的那些坎坷与不幸的生平遭遇,更有力证实了诗人前期对琵琶女音乐情感领悟的准确性。当白居易邀请琵琶女再弹一曲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虽然在座的宾客们也都被哀伤的音乐所感染而掩面哭泣,但落泪最多的却还是白居易。

可见,诗人与琵琶女虽是初见,但他却能一遍遍精准体悟到琵琶女内心深处的伤感与忧郁之情,与琵琶女共情最深,二人胜似知音。所以此处的“相逢”二字,不应简单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相识,而应理解为“相知”才更恰当。

实际上,通过对“相逢”一词内涵的深入细读,我们也从整体之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了一次详细梳理,将全诗分成了四个结构层次,即“琵琶女出场”“琵琶女琴艺精湛”“琵琶女自述悲惨命运”和“诗人的自我悲叹”。

四、归纳提升,构建高效课堂

文本细读的根本点,在于为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而进行文本细读,是在学生阅读理解的现有基础上推进文本细读。文本要细读的是学生不明白甚至有矛盾、没有想到的地方,是仔细、深入地梳理文本行文、结构之后,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以及作者原意、社会背景等,细细揣摩和分析什么节点上不懂、为什么不懂、怎么就懂了,以及怎么就不想、为什么想不到、怎么才能想到等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对读音、书写、词典意义和语法意义等字词句篇进行排疑解难,也要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艺术、文学艺术、审美艺术、情感表达和文学意境进行赏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字字落实地解读句意,再自圆其说地解读主题与艺术特色。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在教学中将字词句疑难抽离出来,只解释字典词典意义,也不能直接将诗文中心思想的结论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关联全篇地细致分析,引导学生细细推导结论的来龙去脉。

五、结语

在引入文本细读理论进入《琵琶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中国古典诗歌特点,以文本细读为手段,通过学生对重点字词梳理、理解、掌握,填补诗歌内涵的空白部分,对诗人感情窥察和诗歌价值进行挖掘,从而达到“诗言志”的效果。

[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规划课题“基于文本细读的中职语文古诗文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立项编号:zdfz18157)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白居易琵琶古诗文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即事
窈窕淑女琵琶妹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我的“反弹琵琶”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