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培育机制
2023-08-02陈庆华
陈庆华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的印发,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如何发挥作用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文件指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党支部是培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堡垒,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而良好的政治素质则是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要求。但是在当前的实践中,各种因素使得这些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着培育方式单一、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如何在教师党支部建设中构建激励、保障、制约等机制以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如何促进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以有效落实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根本任务?这成了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职教师党支部培育教师课程思政素质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师生的桥梁纽带,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堡垒,承担着培育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阵地责任(刘静,2020)。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承担者,课程思政教学欲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双向联动关系,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实施主体、价值引领的作用,而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同促进、共发展的重要载体。
总之,教师党支部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改变当前“布置-檢查”的机械工作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保障、制约等机制建设工作中主动作为、统筹规划,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回归和生动实践(孙银苹,2021)。
二、高职教师党支部培育教师课程思政的现状
1 .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停留在“执行文件”“布置任务”的机械工作阶段。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师、学生的思想交流、意识形态都在不断地多元化,专业的知识和相关领域文化也在不断融合碰撞。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指导,哪怕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也无法精准地挖掘专业课题教学中的德育元素,也无法准确把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因此,教师党支部未能有效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是发挥党组织群策群力、统筹规划作用的缺失。
2 .课程思政素质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不到位,缺乏实质性、有效性的激励、保障及制约基础条件,在高校实行两级管理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在落实各项考核评价工作中没有发挥主体作业,未能使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成效得到应有的惩奖和评价。高校职称职务晋升条件、绩效考核标准、党支部星级评议中往往重视教学、科研业绩,未能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未能发挥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撬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杠杆作用,从而降低了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3 .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形式单一,大部分仍采用院系设置同一党支部的传统方式,未能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项目课题研究、创新团队等特点设置教师党支部,因此未能挖掘具有相同学科背景和共同课题研究的课程思政元素。这样组成的党支部能够在课堂思政建设中便于教师党员共同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探讨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思政教育资源。
三、高职教师党支部构建课程思政素质培育机制的对策
加强教师党支部构建课程思政激励、保障、制约机制建设,是科学、有序、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高职院校应以系统推进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导向,健全激励、保障、制约机制(官丽雅,2020)。
(一)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完善激励机制建设
1 .健全职称晋升评审标准。当前高校教师职称的评聘主要侧重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传统的“唯教学和科研”职称晋升机制不利于潜心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虽然涵盖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因素,但在具体操作中未涵盖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价。在高职院校实行两级管理的背景下,教师党支部作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工作评价的“第一关”,高校教师党支部应当在坚持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原则下,将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思政政治能力、师德师风和教学教学能力的评价范围,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2 .完善岗位职级晋升观察点。岗位职级晋升是高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晋升机制。岗位晋升工作通常每年度做一次考核评价晋升,主要考核教师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或主要业务工作的业绩。在高职院校实行两级管理的背景下,教师党支部成为考察教师完成岗位职责评价的主体单位,教师党支部应将教师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纳入岗位晋升考核观察点,使该项能力素质作为职级晋升的关键因素。
3 .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设计。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是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的落脚点,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校治理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是各个考核机制的运作“器官”,科学的指标设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动力因素,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工作绩效挂钩并被直接纳入绩效考核当中,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要实质性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就必须让教师看到自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进步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以及实质性效益,并通过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等不同评价指标,确定考核等级、惩奖结果。
(二)拓展多方培育渠道,合力健全保障机制
1 .健全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学习机制。一是“内培”方式静态培育学习,利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专业教研室等常态化教师培训机构,开展育德意识,加强教师育德能力培训,使教师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适时关注时事新闻及企业、行业发展动态,逐渐形成“德育为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解静,2021)。二是“外请”方式动态吸收学习,通过组织骨干教师代表前往省内外推进课程思政兄弟师范院校参观学习、调研“取经”,或邀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来院辅导培训、传经送宝,通过实践教学、微课示范课程、现场问答等方式,把课程思政教学生动演绎,入心入脑。
2 .盘活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教学单位教师党支部与其他院系党支部可以采用“双向联动”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资源交流,比如其他院系的专业课教师不定期到马克思主義课堂听课,马克思主义教学单位老师不定期到所承担课程的院系专业课堂听课,两者互相吸收各专业教学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契合点。二是教师党支部多种形式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讨论、解读、案例示范等方式将政治热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三是引导专业教师总结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经验,通过开展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推广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和特色,培育教师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研究能力。
3 .打造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机制。职业教育应对的行业、岗位技术技能教育,其特殊性决定着国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教师素养也存在特殊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也提出了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培育元素,因此,培育“工匠精神”也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坚持思想政治与工匠精神培育同部署、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同促进、同进步,打造一支能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承担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功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发挥考核评价功能,构建合理制约机制
1 .优化教师考核评价范畴。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业绩、科研评价、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方面,通常在一级指标下再设二级指标,如教育教学业绩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常规、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建设等二级指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成效并未纳入考核评价范畴,应把教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的课程思政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把落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作为院系教学工作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陈璐瑶,2021)。
2 .强化教师党支部考核评价功能。当前教师党支部常态化考核评价形式为党支部评星定级,旨在促进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党支部评星定级标准包括政治引领情况、组织队伍建设情况、制度落实情况、作用发挥情况、工作作风情况、阵地建设情况。高校要将专业院系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作用发挥情况”的评价范围,再依据考核结果确定星级,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3 .固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组织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应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评价的首要因素,将德育教学理念纳入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后作业等整个过程的监督评价工作中;改革学生评教内容体系,把“三观”引导、政治观点、辨识能力、舆论方向纳入学生评教内容体系。同时建立动态化、常态化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