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生源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困境与对策

2023-08-02高燕徐勇军阎汉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源院校改革

高燕 徐勇军 阎汉生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要扩招100万,2020年又提出2020年和2021年两年继续扩招200万。原来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为主的高职生源中将纳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的农民、在职企业员工等多元生源。高职扩招生源多元化将对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是将显著提高劳动力群体的综合素质,将劳动力存量置换为优质人力资源,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二是促进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一的社会取向,向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本主义共进的方向发展,在注重人才技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多的人文素养教育,促进个人全面成才。但生源多元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生源的扩大,同时也代表了高职院校自身招生渠道、办学模式以及管理体系的变革,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扩招是质量型的扩招”的目标能否达成,之前封闭、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多元生源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考核方法,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和全过程。用简化公式表示,人才培养模式是目标+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管理和评价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虽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所确立的标准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组织样式和运作模式,但都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要素组成,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积极调整构成要素的行为。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全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学校整体主动适应外部和内部变化的表现;第二个层面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专业适应外部和内部变化的表现;第三个层面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外部和内部变化的表现。

不同生源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等,他们的求学目标也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想追求学历提升,另一些学生想掌握一门生存技能,这将导致高职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因此,面对多元生源,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培养相结合,尊重学生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培养内容的选取、培养过程的设计、培养制度的制订、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面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培养,最终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育人目标。

(二)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提升职业教育形象

首先,多元生源的高职教育秉承了“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将吸引社会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职业教育本质上具有跨界属性,在宏观上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应用人才的需要,在微观上针对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多元生源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劳动群体接受的教育更加契合经济发展和岗位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根据学员个性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形象。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年度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提出“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年”“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两大任务”。多元生源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注更多劳动群体成才需求,针对不同生源的从业经历、學习基础,施行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多元生源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纳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办学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将使得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多元生源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使得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源从稳定技能人才队伍和储备技能人才等角度,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有助于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多元生源下的高职教育将吸纳诸如在职企业员工等劳动群体回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其本身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个性化的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在培养目标和内容上,校企双方能够紧紧围绕在职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提升需求方面进行设计。培养目标能贴合岗位实际,培养内容能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学校主要在岗位理论知识、职业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企业主要在岗位实践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方面进行培养。第二,在培养过程方面,双方能够根据学员学习时间和岗位实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第三,在培养制度上,校企双方能够在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个性化创新,能够根据企业用人实际和学员需求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第四,在培养评价上,校企双方也能够根据学员基础和工作岗位现状,多个维度进行合理评价。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其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调节。

二、多元生源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多元生源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和个体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盼,存在着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元生源下人才培养模式与生源需求不匹配

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设定方面,存在同一专业不同生源培养目标单一的问题。培养目标受学生基础条件的制约,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决定因素,但目前同一专业不同生源的培养目标并未考虑学生来源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内容方面,同一专业不同生源课程体系和内容未严格区分。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其体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多元生源下的课程并未严格按照生源多样性的实际,严格从以上三个层次细分,未做到“因材施教”。在培养过程方面,同一专业不同生源的培养途径和载体趋同,未考虑不同生源自身的学习诉求。在培养制度方面,修业制度涉及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落实不够,大多数学生仍是统一入学统一毕业,选修课程可选不多。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整齐划一,只讲管理,而让服务缺失。在培养评价方面,存在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以结果评价为主、毕业标准“一刀切”的问题。

(二)招生入口多元、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高职招生考试制度具有“二类多元”的特征。“二类”是指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分为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普高类”和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中职类”两个大类。“多元”是指以上招生类别又分为多种类型,如“普高类”分为学业水平考试和夏季普通高考,具体考试方式又有统一考试和自主招生考试方式;“中职类”分为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含五年制、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以及中职与本科贯通“3+4”分段培养等改革试点项目)、春季高考(3+X证书高职高考)和自主招生等方式。

招生入口多元丰富了高职生源,但同时也带来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普高类”生源学习能力差异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普通高职毕业生一般学习水平的标准,是基础性、达标性考试。而夏季的普通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全国统一选拔性考试。两类考试录用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二是“中职类”生源教学标准不一。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它是明确中职培养目标和规格、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各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教学标准的情况不容乐观,课程标准不统一、教学内容不一致的情况较为普遍。三是自主招生考试把握不准,生源质量不好把控。自主招生的初衷是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避免“唯分数论”,一般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模式。但在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缺乏此类考试的考核经验,对这种考试模式把握不准,要么标准过高招不到学生,要么标准过低生源质量不理想。

(三)多样需求与资源不足

多元生源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本质要求是为适应多元生源的多样需求,按照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难以达到以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经费不足。举办职业教育本身是一项投入的事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而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地方公共财政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投入分别为5103亿元和1309亿元,相差悬殊。以致高职院校在有限资金的投入下,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基建和购置设备仪器,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费很少。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首先表现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为普通高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既没有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没有实践的产业经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能力不足;其次受目前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教师没有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外部动力和内驱力。三是课程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载体。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从数量上来看,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选课和个性化需求;从质量上来看,大部分课程未体现校企合作双元开发、工学结合的职教课程特色,课程学科体系的痕迹明显。

三、多元生源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与建议

(一)以生为本,抓好顶层设计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一是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需求相适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经费督察机制,确保日常教学经费不挤占、不挪用,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物质基础。二是动态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保中职毕业生质量。在落实“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基础上,督促中职学校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达标执行。三是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牵头制定“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细则,对文化素质考试大纲、要求进行细化,对职业技能考试按专业大类进行分类指导,确保自主招生能客观、公正地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四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从教师来源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师资水平,为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能力基础。

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受多因素影响,但根本还是在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努力,高职院校应承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责任,以学生为本,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找准办学定位,合理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分为理工、综合、财经、医药等11种类型,每种类型其服务的行业、产业不同,要实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就要有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在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规划好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前所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外部和内部变化的表现,在学校整体框架下,专业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要素。三是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激励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跨界”是职业教育的底色和特色,需要教育内部不断地与社会外部相适应,这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学校应出台激励教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不断创新,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互匹配。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建立有力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保障机制。一是国家从法律体系层面为产教融合进行制度设计。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它形成的逻辑起点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各相关主体利益的最大化。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利益主体的融合必须要找到两者共同发展的平衡点。这需要国家建立健全深化产教融合的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法律体系,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统筹、指导和推动产教融合。二是以产教融合型企业为抓手,提高企业参與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产教融合工作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持续推进,必须让企业感受到产教融合带来的益处。因此,各级政府必须着力落实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按规定在金融、财政、土地等方面可享受的支持政策,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三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产业服务能力。学校需完善和优化实训设施,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匹配的实训教学设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要面向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建立科研型教师队伍,解决生产实际难题,提升技术攻关能力。

根据生源不同类型和诉求,提供多样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作为一种教育的价值观,包含了“以学生的学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两层含义,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人才培养的归宿与目的。根据生源不同类型和诉求,可提供以下几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为满足在职企业员工专业综合素养和学历提升需求,结合企业需稳定技能人才队伍的现实需求,按照“标准开发多元共治”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义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二是多种类型并存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间接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类型是部分企业课程嵌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课程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学分比例占比较低;第二种类型是企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情况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第三种类型是由行业协会为媒介,根据其提出的人才标准和规格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和学校并无直接的联系,企业和学生有较大的双向选择权。三是“研创互促”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基础扎实、创新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强,且有职业能力提升诉求的学生,根据其发展意愿,引导其进入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应用研究课题,重点培养在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和持久竞争力的卓越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整合与优化资源,推动职教数字化升级

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智慧校园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感知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形成真实校园的数字基础信息和运营信息,实现智能管理决策和智慧教学。智慧校园建设包括多个子系统建设,其中智慧校园数据中心实现统一的系统登录、安全认证、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入口;智慧校园移动平台是一个集校园服务平台、云平台、学生智能学习终端和家长手机客户端于一体的综合性移动平台;智慧校园信息门户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展示校园风采,传递校园动态,并将智慧校园内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与内部信息进行集成;智慧管理中心有OA办公管理、招生就业系统、资产设备管理、智慧选课排课等;智慧校园资源管理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对学校的海量资源进行优化管理;智慧教研管理平台整合教学服务系统,实现将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备课检查等常规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组织起来。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服务的信息化环境。

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一是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场所建设。提升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将信息技术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场所,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二是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建设。打造高水平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资源开发团队,改革实训教学体系,创新实训教学模式,研究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服务校内外学生,提高实训教学时长和效果。

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加强学校特色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建成集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资源库于一体的综合教学资源库平台;建立教师教案课件库、视频教学库、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校内公共场合电脑登录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使数字资源从教室、电脑机房走向校园,走向广大师生身边,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二是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契机,整合全国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好“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包含的专业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3个模块;分门别类整理好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源,方便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和编辑课程资源,形成符合自己需要的个性化课程,为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定制式”课程。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吴洪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

[2]蔡蓉蓉 .人本主义理念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教通讯,2021(9):74-77 .

[3]石伟平,林玥茹 .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2021(1):34-40 .

[4]陈恩伦,马健云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高校教育管理,2020,14(3):19-29 .

[5]王姗珊,隋秀梅,张鑫,陈继权 .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85-88 .

[6]刘涛,徐福英,王绚丽 .旅游类高职专业产教融合的诉求、模式与载体[J] .教育与职业,2021(17):106-111 .

[7]张怀南 .“职教高考”背景下高职招生制度改革研究[J] .职教通讯,2021(8):8-14 .

[8]杜恒峰 .职业教育补短板应从投入短板补起[EB/OL] .(2021-06-24)[2022-06-02]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703435851633789720&wfr=spider&for=pc .

[9]刘福军,成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6 .

[10]教育部.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 .(2022-02-23) .http://www .moe .gov .cn/fbh/live/2022/53982/mtbd/202202/t20220224_601970 .html .

[11]杨三喜 .数字校园解决方案助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8):1 .

[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第二批國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H2021020101)、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工业机器人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成本论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WT2021X09)、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2019-JG-04)。]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改革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瞧,那些改革推手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