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助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3-07-31卫利珍
○卫利珍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2018年至2022年的国家政策文件均对数字乡村战略进行详细阐述与全面部署,这体现着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建设数字乡村能够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数字乡村将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普惠性价值,这体现着我国在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创新性探索。社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社区教育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如今,社区教育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实现乡村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要义。
一、社区教育与数字乡村的内涵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功能定位
“社区”一词最早由学者滕尼斯提出,该学者认为,社区是通过邻里与朋友关系建立而成的人群组合,是一种单纯且亲密的公共生活。社区中的人依托情感缔结持久的联系,且社区中的不同主体具有相似的价值体系、人生追求和生活经验,对教育的要求与需求也具有内在一致性,这正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基础。滕尼斯认为,乡村地区的社区力量远强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社区力量具有更强的凝聚力、亲密性,对终身学习也有着共同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乡村社区教育得以施展的重要前提。社区教育来源于社区,部分学者认为社区等同于社区教育,并将社区视为乡村居民学习的教室,同时指出,乡村居民在社区中学习、互动与发展。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状态,且通常被视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社区教育指开发、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旨在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与素质并推动社区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乡村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乡村社区中的人际互动,满足乡村居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并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居民自我价值的实现。乡村居民的个人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能力与动力就更强,这为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乡村的内涵与建设现状
建设数字乡村有助于从顶层规划的角度促进数字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创新成果向农村扩散,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建设数字乡村能够满足我国经济模式转化的要求,推动经济模式从外向型向内源性转化。与此同时,建设数字乡村和信息化发展趋势相符合,体现着乡村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要素与农村农业经济逐渐融合,乡村地区的网络文化、科技创新供给、惠民服务等领域也得到充分发展。从结果看,建设数字乡村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发挥数字红利的作用,使乡村农民能够享受到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从发展过程看,建设数字乡村是重构乡村经济的过程,这一过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关键载体,具有信息化特征。目前,数字乡村建设普遍存在不同主体协作机制不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欠缺、数字化人才匮乏等问题,发展社区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数字乡村建设难题,对提升乡村地区的数字化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二、社区教育助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基础条件欠缺
社区教育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社区教育基础条件欠缺的问题阻碍着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社区教育基础条件欠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机制不健全,二是社区教育服务存在严重的供需失衡问题。
首先,乡村社区教育办学机制不完善,社区教育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为支撑。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社区教育缺乏专门组织机构作为服务基础,如部分乡村的社区教育只能分布在单一的职能部门,不同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协调联动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1]。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协调管理社区教育的难度较大,社区教育监督、管理成本较高。二是缺乏具有开放性的联动办学机制,部分社区教育主体缺乏开放办学意识,因而被困在“信息孤岛”中。这与数字时代信息资源高速、高质量流动的趋势不相符合,也和现代化教育的理念相悖。不同部门间没有建成良性互动机制,社区教育发展受阻,社区居民难以从中受惠。三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社区教育保障,现有制度无法解决社区教育面临的诸多难题。以开放大学为例,部分乡村地区的开放大学存在运行困难的问题,地方政府没有制定与开放大学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或是已有规章制度无法为开放大学的运行提供制度支撑[2]。此外,社区教育发展的内部保障也存在问题,部分规章制度和数字时代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因而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桎梏。部分已经发展成熟的社区教育经验缺乏的理性提炼,其效用也难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
其次,社区教育存在供需失衡问题,部分乡村居民缺乏学习主动性,这导致社区教育内需不足。如在老龄化严重的乡村地区,老年人普遍认为自身年龄较大,没有学习的必要。而对收入来源单一的居民而言,由于接受教育需要付出一定时间和物质成本,这抑制着他们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乡村社区教育还存在无效供给问题,部分社区设置的教育内容具有领先性,但和乡村居民的现实生活、工作需求不相符合。尤其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教育主体设计的社区教育内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符合,但与乡村居民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不匹配。社区教育的内容缺乏实用性,这导致无效供给问题突出。此外,乡村社区教育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具有农业科技含金量的教育供给不足,且教育服务的数量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的个性化水平较低,不同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与身份的乡村居民难以在社区教育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机会相对有限。
(二)数字赋能效率低
数字素养是劳动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技能,但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且这一问题正在影响数字乡村的发展进程。乡村社区教育中,部分教育主体自身数字素养较低,数字化教育意识薄弱,应用数字工具的水平不高。教育主体自身教育观念保守、教育定位狭隘、教育措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区教育名不副实,难以朝着数字化方向改革与发展。社区教育应当具有开放性特征,面向乡村社区中的所有成员开放,但当前乡村地区的社区教育主体并未将开放理念落实在乡村社区教育的全过程中,尤其对社区教育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缺乏敏感性,在服务社区成员的过程中缺乏自觉性。教育主体对为谁服务与为何服务的问题认知较为模糊,没有主动将社区教育纳入价值追求中,也没有从时代责任的角度出发看待乡村社区教育,因此,乡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与具体的行动方案,无法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3]。
与此同时,乡村社区教育的学习主体复杂多样,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社会阅历、年龄层次有着显著差异,大部分学习主体对数字化元素的接受程度不高,且缺乏获取数字信息、保护数字安全、创建数字内容的能力,这在无形中提升了乡村社区教育难度。且在信息碎片化分布的时代,许多学习主体已经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在参与社区教育时难以适应系统化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乡村地区社区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共享资源应用水平低
在乡村社区教育中,资源共享是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的工程;要在乡村地区推动数字资源共享,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资源共享便可能失去内生动力。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这导致社区教育主体难以获得所需教育资源[4]。部分社区教育主体缺乏开放共享的意识,对资源共享持观望态度,甚至表现出排斥、反对情绪,社区教育资源的流动受到人为因素阻碍,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与此同时,乡村地区共享资源不够充裕,尤其是与新时代“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匮乏。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一体化平台作为支撑,难以横纵向整合。现有的共享机制也不够完善,社区教育相关的共享资源没有权威组织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管理,教育资源的信度和效度都得不到保障。在没有权威组织与有效制度约束的前提下,不同主体的资源共享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与冲突,共享资源的建设陷入无序、低效的困境之中。
三、社区教育助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是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数字乡村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乡村地区应当逐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为实施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特征的社区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目前,乡村地区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在乡村地区建设此类基础设施的成本较高且难度大,在缺乏标准规范与统筹的前提下,乡村地区出现数字整合与应用水平低的问题[5]。社区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存在共生与依存关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社区教育质量,良好的基础设施水平有助于提升社区教育的区域效益。在具备扎实信息化基础的前提下,乡村地区可通过完善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布局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基础设施主要包含硬件与软件的基础设施,乡村地区可通过增值共享、合资建设等方式推动基础设施的落地。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与社区教育相关的教育场馆、培训会议室、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具有必要性,地方政府可通过以租代建的方式完善此类基础设施,或是积极和不同社会主体合作,通过资源交换的方式获取建设硬件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在不同区域间联系较为密切的前提下,乡村地方政府还可通过协调联动的方式建设社区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并提升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这能有效降低政府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财政压力,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6]。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乡村地区普遍缺乏信息化、数字化人才,因此,乡村地方政府需利用多种方式引进信息化、数字化人才,以支撑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需要依托大量数字化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在网络已经基本普及的乡村地区,居民可利用网络寻找此类资源或登录此类平台。但大部分教育资源、平台无法完全满足乡村地区社区教育的要求,因而对乡村地区的居民而言,此类资源和平台的应用价值不高。在这一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应当在规划数字乡村的过程中充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和平台,借助构建数字乡村的契机,推动社区、郊区纵横向发展,为社区教育在乡村扎根打造流量入口。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需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引进社区教育资源,如通过与乡村地区居民的面对面沟通了解其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以及目前参与社区教育的难点,基于此调整社区教育资源的引进内容与方式,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各类技术将被应用于社区教育中,而社区教育主体需推动技术成果向教育成果转化,并借助这一契机推动数字乡村的发展。目前,区块链、大数据、互联网直播、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在科技兴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正在成为促进数字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数字时代,强化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挖掘信息技术的功能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必经之路。乡村地区的社区教育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数字化、互联网元素融入其中,体现社区教育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提升培训服务水平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以人才为支撑,打造一支懂乡村、懂技术的人才队伍有助于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社区教育具有服务全民的特征,教育主体需通过为居民提供培训服务助力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乡村居民的综合素养并促进乡村地区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教育主体还需利用多种方式调动乡村居民学习的积极性,推动社区教育朝着体系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并针对不同居民的现实需求设计多种培训服务,提升人才培训服务的水平。如打造专业人才智库,发挥人才智库的作用促进数字乡村发展。地方政府需发挥聚集资源的作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专业化人才参与社区教育,为社区与地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等主体牵线搭桥,使社区教育主体能够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居民服务。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将乡村地区的基层干部打造成为支撑社区教育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持续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养,引导村干部正确认识社区教育的作用,提升其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同时,鼓励村干部探索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逐渐融入乡村干部队伍的前提下,乡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实践经验欠缺。因此,地方政府为村干部提供多样化的实践调研机会,这有助于村干部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乡村地区的实践需求联系起来考察,并针对数字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改造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促进数字乡村发展[7]。此外,社区教育应当基于数字乡村发展的要求培育定制化人才,弥补乡村地区的发展短板。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熟悉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的人才,社区教育主体可基于此加强与地方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利用委托培训等方式培育熟悉乡村、扎根乡村的复合型人才。
社区教育主体提升培训服务水平还需强化产学研合作,打造社区教育与其他主体合作的一体化平台。如依托地方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拓展社区教育版图,推动社区教育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对接。地方教育、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与强大的科研力量,因而能够在构建社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作用。此类教育、科研机构还能拓展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乡村居民的视野。乡村居民的认知水平更高,对数字时代、数字乡村的理解也更全面[8]。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吸引大学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社区教育主体可通过联通社区教育与大学教育资源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展现一技之长提供平台。
(三)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首先,乡村社区教育主体需以乡村居民为中心,通过深入研究教育优惠政策等方式争取更多教育经费,充实社区教育发展的资金资源。加强与不同部门的统筹协调,对现有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并盘活闲置资源,及时淘汰无效资源。利用有效资源开发与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相关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与新工艺,发挥数字资源共享共用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资源共享体系,以此解决共享资源分布不均衡、使用不充分的问题。乡村社区教育主体还应搭建更高水平的服务平台,将数字技术和社区教育深度融合。新型教育平台集教育、管理功能于一体,且具有信息化、数字化特征,能够打破传统社区教育的边界,为更多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教育主体需基于一体化教育平台完善和社区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教学方式,整合与社区教育相关的纵横向资源。同时,增强一体化社区教育平台聚集共享资源的能力,保证乡村居民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获取优质共享资源,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其次,乡村社区教育主体应致力于打造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中心,营造共享教育资源的氛围。为保证该中心能够持续运营,管理者则要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对应用该中心且参与社区教育的主体进行管理,在打破信息孤岛的同时提升共享资源的使用效益。从组织建设的维度看,管理主体需全面考虑资源共享与服务中心的使用者应当享受的权利及应当履行的义务。为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争端,还要建立起良性沟通机制。如引导乡村居民利用线上平台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友好沟通的方式解决学习难题。从资源共享与技术应用的维度看,管理者需深入了解资源共享与服务的流程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对操作主体、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操作、服务过程标准化[9]。在资源充足的前提下,管理主体应当对操作与服务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使操作与服务人员了解新时代乡村社区教育的新特征,掌握应用信息化、数字化工具提供服务的正确方式,进而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四)强化数字赋能建设
近年来,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社区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与数字化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地区社区教育主体应当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采取多种方式强化数字赋能建设,将数字元素融入社区教育中,体现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数字化特征。
首先,提升社区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推动乡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地方政府可推出教师信息素养培育项目,并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实训场所。还可引导企业中的专项技术负责人、学校中的学科项目带头人进入乡村社区,通过交流沙龙等方式为乡村居民提供信息化培训,以此提升社区教育的专业性并丰富社区教育的主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强化对乡村社区教育主体的监督与考核,要求教育主体掌握利用数字化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要求教育主体在信息化环境下自主提升数字化素养,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前提下,不同社区可通过协作的方式开展多种技能竞赛,或是联合开发社区教育精品课程,提升社区居民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并倒逼教育主体持续提升数字化素养。
其次,乡村社区教育主体应当积极构建具有数字化特征的课程体系,为居民提供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乡村社区教育主体需立足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基于数字素养的框架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各类社区教育课程中渗透数字化理念,将数字素养渗透在社区教育的全周期中。乡村地区老年人、新成长劳动力数量较多,因此,社区教育主体需针对不同居民的现实需求提供教育服务,注重将数字化元素以不同主体能够接受的方式融入社区教育中。引导乡村居民利用数字技能与工具致富,促进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
最后,地方政府需完善社区教育的环境,营造数字化教育氛围。一方面,强化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区教育主体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地方政府还要聚集资源,打造与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学习需求相适应的适老化社区教育课程,体现社区教育的全民性特征。另一方面,社区教育主体需积极寻求外部合作,通过聚集社会资源的方式打造云教育平台,以此突破传统社区教育的边界,实现与居民的双向互动。数字产业革命的成果被应用于社区教育中,这体现着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效用。数字技术融入社区教育中,居民的学习壁垒被打破,学习的内容、形式也更加多样,社区教育将朝着个性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是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力。如今,社区教育在推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地方政府、社区教育主体都应当积极汇聚资源,将资源凝聚于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各领域。尤其注重数字化元素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挥数字工具的优势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社区教育更具普适性,为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服务。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乡村居民从中受益,最终促成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