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应为·难为·可为

2023-07-31○王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专业

○王 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1]。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智力方式变革。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标志着教育数字化转型黄金时代到来。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当前众多学者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目标、内容、方法、路径、前景等内容展开广泛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热点。余胜泉教授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包括“技术、业务和人本的三个层次的转型”,其中人本层次的转型旨在以数字化“支撑与学生更高层次生命生长”[2]的创新融合动态生长过程。人本层次的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掌舵人,是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人本层面的革新,旨在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方式,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促使教师不断突破传统教育局限,转变教育价值理念,从传统教育“教”为中心转向为“学”为中心,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建构知识。本研究从系统思维视角,以数字赋能为目标,探寻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何以需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的内在逻辑。

一、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内涵及特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审思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需求,廓清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是明晰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一)数字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时代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从不熟练、不成熟到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理论、纯熟的教学技能且不断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丰富完善知识结构的成长过程”[3]。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厚植教育情怀、涵养专业品质、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素养的动态发展螺旋式上升过程。数字技术赋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新的时代意蕴,彰显个体与技术的交互融合,呈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现代化意涵。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精神、知能结构、学习方式、人际沟通与教师生活”[4]五个层面反映了新时代特征。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本与数字技术相遇实际上是教育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零和博弈,如何顺势而为,平衡二者的关系,达到融合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学者祝智庭认为“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学习变革、治理重塑和服务创新,赋能高校教师群体终身学习与发展”[5]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学习变革的价值选择,治理重塑和服务创新的实践取舍,是数字技术融入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知识调整的动态发展、融合创新的过程。数字技术为教师职业发展赋能,主要从学习空间、理念、主动性、模式等维度重新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内涵。从学习资源空间扩展方面,数字技术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场景、新空间;从学习理念方面看,数字技术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新理念;从学习主动性上,数字技术对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学习模式上,数字技术重组教育组织结构,重构传统教育“教—学”单向输入模式。数字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其实质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数字资源以及数字空间的整合、融通优势,创设适宜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情境,提供专业发展学习资源,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专业水平。以数字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和结构,以数字赋能教师自我学习内部驱动力。新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新特征,在原有专业发展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素养能力的提升内容。

(二)数字化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时代特征

数字化、信息化2.0时代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数字技术、数字空间、数字资源的迭代融合革新教育的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实施等顶层设计上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境遇,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的时代特征。根据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时代特征,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资源信息化、学习个性化、教育泛在化、融合自主化等时代特征。

1.资源信息化。“互联网5G+”、大数据、云平台的等数字化、信息化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素养的提升创造了客观现实条件,从而促使传统教育的“纸媒模式”向现代教育的“信息模式”转向。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知识建构能力,引导教师以信息化平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支撑教育实施、重构教育评价。

2.学习个性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数字学习资源与虚拟学习空间为教师专业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依靠外部支持系统和内部支持系统的共同介入,以外部力量为物质支撑,以内在自我发展为内部驱动力,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专业能力提升。数字空间、数字技术的资源整合性、互通性、生成性、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为教师个性化差异提供多元选择,有助于教师根据自我专业特点、自我个性特长、专业发展方向等内在需求自主选择、主动建构。

3.教育泛在化。超时空的泛在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敞开全媒体数字资源、拓展虚实共生的数字空间。数字技术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教育元素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空间、全过程的“全景敞视空间”。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性、普遍性、便捷性、网络化等资源集约型特点必然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从专门集中学习走向“泛在学习”[6]。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所处环境,充分利用时间,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丰富自我专业内涵,拓宽自我知识视野,厘清自我发展目标,重构自我知识体系。

4.融合自主化。数字技术新基建、新场景、新空间的建构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教育资源不均、区域差异性显著等问题,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抚平因资源稀缺而导致的外部支持瓶颈。教师专业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关键因素。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积极性、前瞻性、发展性、科学性等系统思维方式变革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应为: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何以需要

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数字化战略计划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新基建、新场景、新空间的应用和普及,致力于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入融合、统筹发展,集中在数字治理体系构建,数字技术优势转化,数字空间融合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凸显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数字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历史使命

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指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为手段,以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为保障,以促使中国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目的的发展过程”[7]。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中国教育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彰显中国人民智慧的现代化道路。数字赋能教育,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发展的洪流,是中国教育发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鲜明体现,是着力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助推中国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实施的重要举措。

2.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诉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培养人才兼顾公平、优质、均衡、绿色、生态、可持续、全面等方面的发展,致力于从教育发展“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转变。数字社会、数字中国的构建能够充分挖掘数字技术、数字空间的资源节约型、信息更新快、可持续循环利用、融合互通等资源优势,破除教育资源不均、信息沟通不畅等时空壁垒,创建数字资源共享共建平台,依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化等平台,加快资源整合、体系优化、模式革新,助力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张广斌等人指出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社会、劳动市场及未来工作形式。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立足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不断构建中国式数字教育学并反哺数字教育实践”[8]。数字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既是构建中国式数字教育的手段,也是以数字化反哺教育实践,从根源上提升教育质量的终极目的所在。数字赋能教师旨在帮助“教师要从信息展示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从信息的提供者变成各类学习资源的协调者,充当学习的促进者、管理者、顾问和激励者的角色”[9]。

(二)数字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考察

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几层逻辑含义。数字技术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融合建构的重要体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字技术融合创新的终极意义所在。数字技术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特色、畅通沟通渠道、创新工作模式的工具和手段。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厘清数字技术的可能风险,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优势,以数字技术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数字空间拓宽现实教育场域,以数字资源丰富教育实践。数字技术实现虚拟空间“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和数据应用”[10]的生态循环整合价值。数字化技术从技术层面变革解决教育迈向智慧教育的智能化阶段的潜在因素,解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2.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资源。教育数字化转型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秩序的重构,那么数字赋能教育需要对数字化本身进行结构与重构,同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时空场域进行澄清。实质上,数字赋能就是从资源、技术、空间、机制、结构等维度重构教育顶层设计、教育治理体系、数字资源空间,甄别教师教育实践、专业发展的有利元素,针对教师个性化需求,融合数字技术资源互通优势,促进区域主体间信息流转、知识流通、智慧生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数字资源为生命实践空间、动力来源,实现“智能、情感、精神融合一体”,生命价值与意义共生的专业成长。

三、难为: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可能

2021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指出“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数字时代催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场景、多种路径,如何在数字技术的斡旋下把握时代发展先机,洞察数字技术隐秘力量成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议题。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面临多种内外挑战。

(一)技术壁垒: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素养局限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技术、业务、人本三个层面变革,将历经部门局部信息化应用、机构整体应用与整合、业务流程服务化重构、未来学校的组织变革、智慧教育服务新生态”[11]等关键阶段。教师领域关键技术、业务、人本层面变革需要依托数字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精准定位数字赋能目标,审慎判断数字技术“开发——运用——融合——创新”升级换代阶段特征,不断调整数字技术掌握者与教育资源开发者、教育活动设计者、教育目标实施者、教育评价掌握者之间的适配程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教师,属于教育结构中人本层面的变革。数字资源、数字空间营造教师专业发展无限延展的自主发展生命空间,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固有模式,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信念,以达虚实结合、虚实共生的组织变革中获得专业能力提升。人本层面变革涉及教师数字理念、目标、资源、空间、技术的整合利用,其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更高要求。教师数字素养包括数字转型内在认同、数字技术主观认知、数字技术掌握运用、数字资源获取、数字空间整合、数字伦理意识等。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文件中对教师数字素养进行了界定:“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12]。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面临以下局限:1.数字化“新基建”有待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提供物质支持与技术保障。2.数字教育理念急需更新,数字技术认同感不足。教师教育理念革新是数字化战略实施的持续动力及教育变革的根本保障。3.数字资源整合获取能力欠缺。数字技术掌握与运用能力是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如何在数字社会、数字中国构建的过程中消弭人与技术的“数字鸿沟”,探寻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与发展的道路是当今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

(二)伦理风险:教师专业发展责任伦理凸显

人类必须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发展给教育带来理念与技术革新的同时也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数字技术带来社会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伴随着道德伦理风险与挑战。数字化发展本身内在不确定性、多元连通性增加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伦理道德风险。人们必须具备技术理性的清醒觉知和感知风险的敏锐性,理性探查“技术理性蔓延到极限的信号”[13],而不能一味沉浸于数字化、可视化、沉浸化教育变革转型的短暂愉悦之中。数字赋能教育隐藏着数字技术对于人的宰制,消弭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一味盲从,不加审度数字技术存在的潜在风险必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新的伦理忧思。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伦理隐患:1.思维盲点导致数字技术功能不全。人只能意识到在自己思维范围内的东西,而无法觉察认知之外的世界。正是人认识和思维能力局限无法掌控全局,无法觉察世界所有的事物,因此人所创造的技术必然存在潜在缺陷。数字赋能教育发展需审慎判断数字技术的可用程度,最大限度规避“由认知受限而导致的算法黑箱、由文化偏见而引起算法歧视、由智能技术缺位而引发的伦理治理受阻”[14]等风险。2.数字异化消解教师的自主意识。技术嬗变,理性沉沦,技术过度依赖遮蔽人的自主意识,促使人在虚拟空间中沉沦,迷失于数字媒介架构的天网之中,导致人类习惯于数字空间的“自我捆绑”[15]。数字技术过度侵占自主发展空间,一方面,数字技术成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器”,同时也将导致数字技术成为教师圈禁自我的“枷锁”。3.技术扩张导致“全景敞式数字生活空间”。大数据、云平台等数字化平台隐性收集教育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并在“数字后台”形成一个资源互动的虚拟数字空间,引发数据信息安全伦理风险。一方面,数字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匹配适当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无伦理、无差别的数字后台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三)数字异化:教师专业发展人文性隐匿

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旨在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有机融合,赋能教师数字意识、数字能力、数字素养等,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素养提升。数字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承担起“革新者”的功能,不断破除时空壁垒,建立物理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专业性、数字化联结,增强教师虚实共生的时空中汲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是技术掌握者、支配者、拓展者,其与虚拟空间的互动是“人—机”单向互动的信息获取而非“人—人”双向沟通互动。教师专业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自我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动态过程,其隐藏着对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性关怀,对个体自我价值的权衡。教师专业发展最终要运用于师生交往互动交流之中,彰显教师对于学生的生命关怀和情感皈依,架构起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情感桥梁。技术“阻断了师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相互沟通、理解、交往和自由表达的可能性”“技术课堂将教师从自身的整体性特性与周围环境中抽离出来,使技术凌驾于人的主体性之上,使人成为技术傀儡的一般化的人”[16]。数字赋能教育一方面扩大了教师专业交往的时空范围,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搭建教师共同体虚拟平台,建构教师专业发展多维数字空间;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悬置教师个人情感,强化教师外化功能,弱化教师自我体察能力,消解教师共同体情感依赖,截断师生交往、表达的意愿,技术从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转变成为变相“窄化”教师之间意义交往空间。数字空间呈现海量信息资源、影响教师认知判断,侵占教师自主发展意识,降低教师专业知识获取效率。当技术异化为限制并缩减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自省意识、对话意识、生命意识的单向轨道,数字赋能教育的人文性亟待重构。虚拟空间的过度关注导致教师自我对话空间逐渐坍塌,深度思考的能力消退,师生共情能力弱化,意义交往的意识隐藏。

(四)角色重塑: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导向模塑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核心困难“教育主体的行动障碍”“人机融合和教育创新的共识障碍”[17]。澄清数字赋能教育的深层内在问题,将教师角色嵌入现代数字技术空间中进行考察,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探明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在逻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对数字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合法性考察有助于探寻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方法,有助于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机融合。技术的合理有效运用将拓宽教育发展的边界,融合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治理模式,转换教师教育教学角色。传统教育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先行建构、先知后教的主导地位,承认教师是信息的掌握者、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学习者。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无限可能。这意味着新型教育模式呼之欲出,传统教育“教—学”知识单向传授模式转变为“学—教—学”全领域、全方位、全视角的信息融合渗透模式。数字赋能教育,教师角色发展巨大转变:1.从资源掌握者转变为信息整合者。教师从传统的学习资源先行掌握者转变为数字资源整合者。2.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师从传统的“先知后教”转变为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3.从单纯知识建构者转变为教育理念实践者。教师从传统教育中的单纯知识学习、整合、建构到新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发展者、融合者。4.从技术边缘者转变为技术使用者。教师从原来的技术边缘者逐渐转变为数字技术的掌握者、使用者、推广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转变意味着内塑教育行为的价值导向发生根本性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专业发展已无法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可为: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实现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对传统教育结构的改造,而是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的革新与重构,是重组教育组织结构、发展教育新生态、革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评价的整体性、全局性、渗透性的变革。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数字技术的运用的核心关键所在,教师作为数字技术的掌握者、使用者,掌握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本质内涵,从而内化数字教育理念、掌握数字技术、转变教育思维、重构教育方式、转换教育角色、审思教育伦理,凸显教育特色,彰显人文关怀,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学促教、以教促学,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人—机—人”融合交互自主学习的生态循环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绿色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全面发展。

(一)价值甄定:澄清数字价值意蕴

数字赋能教育,赋权增能,澄清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理性。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学习资源平台的意义存在,它是教师为了实现专业发展而掌握的一种技术手段。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与数据素养、数字安全和数字伦理素养、信息化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虚实共生数字情境中的自我同一性”[18]等数字素养和能力。教师需明确数字技术、数字资源、数字空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并合理使用数字技术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使之既能够彰显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生命力又能够充分整合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数字赋能教育能够为师生发展提供“无缝联通学习空间、敏捷感知学习情境、开放整合学习资源、精准适配学习服务、全程记录学习过程、自然交互学习体验”(顾小清.2022),创设多元、开放、融合、互通、创造的数字学习平台。数字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厘清数字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廓清数字赋能的本质内涵,从理论溯源的视角探寻数字赋能教育的可能性,挖掘数字技术的教育意蕴,丰富数字技术的教育内涵,挖掘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明晰数字赋能教育,赋权增能可能路径。数字赋能教育,加快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助力教育改革纵深推进,重构教育发展新生态。数字赋能教师,加快教师理念革新、融入数字理念,改革教育方式,转变教育角色、发展教育特色、创新教育方法,积极顺应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数字中国的步伐,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

(二)技术加持:提升数字素养及内涵

数字赋能教师,赋能增能,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1.搭建数字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创设数字化转型新基建、新场景、新空间。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底座”,着力打造数字化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共同体虚拟平台,构建并丰富完善智慧云平台,充分整合区域性师资资源、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数字资源,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物理空间,弥合数字技术区域化带来的“数字鸿沟”。2.支持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构建耦合共生的数字流动空间。转变高校教师专业学习范式,促进教育与技术有机融合,强化教育的技术引领,发挥技术的教育功能,营造可视化、数字化、沉浸式专业自主学习空间。3.重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强化教师数字意识。数字时代知识内容和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原有“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际知识基础上增加了人工智能生产的暗知识”[19]重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意味着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时俱进将数字化、智能化产生的“暗知识”纳入专业发展知识体系之中,内化教师数字意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4.强化教育系统韧性,提升数字空间包容度。转换数字系统信息传输模式,由“单机系统架构转型为分布式生态系统架构”,缓解教育系统数字资源交互转换压力,畅通信息互动融通渠道,扩大信息化中枢存储、提取、整合的容量。5.提升数字评价能力,革新数字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历经数字教育理念塑造到数字知识结构调整,再到数字素养提升,培育运用数字化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理性审思:强化数字责任伦理

数字赋能教师,赋权增能,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考察。数字化转型合理性考察是数字技术广泛运用过程中需不断叩问理性的警钟。教师需具备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整合思维,从理念层面理性判断技术理性过分侵占主体自主性导致的数字生存隐忧,剖析数字异化带来可能困境。人类对技术的过分崇拜和追逐,使技术从“工具”“手段”跃升为“目的”。当技术宰制人的思想,控制人的行为,支配人类的社会活动,规约人的自主意识,进而导致人类在技术掌控的愉悦中沉沦。数字技术的过度推崇,淹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活动过程越来越流程化、操作化、技术化,教育参与者成为数字技术下的“劳作者”,教师对于教育意义的理解和诠释被技术操作稀释,理性诠释的空间缩减。技术遮蔽人的主观意识,导致教育中教师自我的退隐、人性的旁落。1.理性审思数字化转型的风险与挑战。辩证看待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寻数字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运用。2.提升教师技术运用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技术理性批判思维成为数字化转型中急需提升的能力。科学认识技术理性的内涵,恰切把握技术理性的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与此同时加强数字伦理意识,重建技术理性的合理结构,突出技术理性价值,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权衡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的适用度。3.强化道德伦理责任担当。教师不是数字技术操作员,而是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道德、责任伦理的专业人员。强化教师数字责任担当,丰富完善数字责任伦理内涵,审慎判断数字技术运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目的性,充分发挥数字赋能的积极优势,营造正向发展、适度运用、合理创设的氛围和环境。

(四)自我复归:唤醒数字人文精神

数字赋能教师,赋权增能,呼唤教师“真我”的回归。现代技术理性冲击带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构及内心的短暂失序。人们必须警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教师专业发展需充分考察数字技术的现实价值,精准掌握数字化技术能力,以数字化服务专业发展,以技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运用呼唤教育主体的理性回归,以此保持清晰的工具理性认知,避免专业发展陷入数字异化、技术偏离的“无我”困境。美国学者帕尔默说:“无论我教的学科多么专业化,我教的东西是我所关心的东西——我关心的东西就是我的自我。”[20]教师教学最终要呈现的是个体“真我”,在于学生、同伴、他者对话沟通之中表达自我、呈现自我、发展自我,以自我的成长带动周边人的成长,以真诚自我唤醒一个又一个灵魂。数字化具有精准、个性、优化、创造、协同等优点,能够运用技术精准定位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配置,优化学习者知识结构,拓宽学习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人—机”互动交流缺少情感交流和语言的温度,无法彰显对人性的关怀,无法满足人与人交往的需要、表达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需要。数字赋能教育呼唤教育自我的复归,引发人对自我生命成长的深度观察,引起人对周遭事物的内在关切,展现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唤醒人内在自我觉知,重启人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数字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生命的敬畏,是一种对人性最深处柔软心灵的呵护,是一种生生不息持续向前的生命原动力。数字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不断回返自我、探查自我、反思自我、深度思考、叩问生命,促使教师以自我生命发展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创设具有人文情怀、生命温度、思考深度的共融共生的智慧成长情境。

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把握数字教育发展先机,深度挖掘数字赋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时代内涵,诠释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使命与历史必然,深刻剖析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伴随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答数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