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2023-07-31郝景亚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办学高质量信息化

○郝景亚

远程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且关联紧密的教育模式,推动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社会各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信息化背景下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教育信息化是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让“互联网+教育”成为共识,为远程教育改革、发展、建设带来新的契机[1]。

首先是国家政策指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命题。政策规划是远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推手,政策文件中对远程教育的改革举措、发展目标、时代使命等作出了科学安排与部署,让远程教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基本内容,成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体系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部先后颁布的政策文件聚焦远程教育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规范专业建设、整治广告宣传、开展远程教育报告工作,促进了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多样化需求。远程教育通过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培训和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大众个性化需求及助推经济建设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在经济升级转型及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供给侧改革取得了“跨时代的成就”,信息化与工业化催生了新模式、新岗位、新产业,带来多样化的人才诉求。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人才在职业、行业、产业间的转换、流动的机会增加,这便对个体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为适应信息化发展而形成的“对新技能新知识的追求”“保持现有竞争力”“彰显自我价值”的诉求,使远程教育不断成为常态性活动。总而言之,通过分析社会经济转型的新需求、新特征,根据需求进行定位是实现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元化拓宽了远程教育的发展空间,凸显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

最后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改革,调节教育创新与教育均衡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升远程教育水平与质量,深化社会与院校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提升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实施时间、政策制定及法律办法,我国教育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前教育信息化阶段,具体从系统运行、机构设置等层面进行设计部署与探索。二是教育信息化1.0阶段,政府致力于提高基础设施质量,加强软件资源、硬件设备等方面的布局。三是教育信息化2.0阶段。具体以信息化技术服务教育全过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朝“大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全程教育”必须以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全流程的转型为抓手,实现教育资源、教育手段、资源建设、发展规划、培养过程等生态要素的高质量发展。这便为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信息化背景下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

首先是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办学体系。一是办学政策的一致性。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成人学生出现了学习效果、方法、时空、动机多态化、多重化、多维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远程教育在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时,应确保“培养质量”拥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应构建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入学考试机制或制度,以此选拔出拥有一定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的学生,进入远程教育。在办学中要严格实施教考分离制度,要统一采取同类或全国院校“主干课程”统一考试机制,提升人才培育效率。二是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为推进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不仅要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育上拥有一流水平,还要在高层次培训、继续教育及社会服务上,担当重任[3]。不仅要在实训基地构建、人才培育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上拥有高水平,还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经验,在支持服务、教学平台、信息化资源等层面形成体系,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此外,远程教育还需要与普通院校在培养体系上形成相结合或合作,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及标准,优化培养规格和目标。

其次,办学布局应与服务站点相契合。《关于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管理与建设的意见》指出,校外学习点应拥有开展远程教育服务所需求的辅助设施,并拥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拥有契合远程教育支持服务需求的系统条件,拥有熟悉远程教育支持服务工作、具备较高信息化素养和技术技能的管理及技术队伍。现阶段,伴随教育政策的优化与调整,校外学习中心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从以企业、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为主,逐渐向以民营培训机构为抓手并快速发展。但民营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考试考场、教师聘用、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困难,所以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应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的评估和评价,加强人员考核与培训,根据其服务能力与办学条件,确定其规模上限,确保其有能力履行服务的职能[4]。

最后是构建动态评估与评价系统。在信息化视域下,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兴起,为教育评估带来全新的机遇。基于远程教育的“时空分离”特点,许多院校都构建了在线教学与监督平台,使用和运用“平台”,能够形成大量的数据信息。传统的数据主要以阶段性数据为主,数据间隔时间较长,导致教育信息比较粗糙,难以帮助学校进行科学判断与精准评估。然而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每项教学活动都能得到充分归纳、整理及保留,成为教育质量评估与监督的鲜活对象[5]。譬如在开放课程中,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听力次数、认知方式、掌握程度及情绪,更个性化、泛在化地了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细节,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建议。将有效的数据信息融入质量评估中,能够提升评估的智能化、准确性、全面性、过程性。所以,教育部门应构建国家级、省级管理平台,与院校管理或教学平台形成“数据接口”,通过采集运行数据,对远程教育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

三、我国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所在

(一)办学理念滞后

首先是办学利益化理念。远程教育普遍秉承着利益化、功利化的办学理念,导致其高质量发展进程缓慢。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远程教育的办学、招生不享受财政拨款,是一种以学生学费为支撑的运营模式,很多院校都将远程教育作为创收工具,实行企业化、公司化运营,常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轻视远程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部分院校在证书、学习、考试、教学、招生等层面上出现了不科学与不规范的行为,致使社会大众对远程教育产生质疑。简而言之,在远程教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重创收、重规模、轻培养、轻质量,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办学理念,难以有效地、全面地推进“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提升人才培育的实效性。其次是忽视成人学生的特点,出现同质化问题[6]。远程教育依托高等教育资源,肩负起与高等教育相近的人才培育与学历补偿责任,采取与高等教育相同的培养模式,但没有顾及两者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学习主体等层面上的差异性,并且面临存在着同质化竞争,难以彰显远程教育所拥有的办学特色。而长期同质化竞争,与成人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社会经济建设诉求不相匹配,不能突出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现了“使用与学习”“需求与教学”“需要与办学”三脱节的现实困境。

(二)发展定位偏差

首先是功能单一,特色定位的偏差。我国远程教育致力于满足成人学生的学历需求,却难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及学生休闲、生活、工作的诉求。改革开放前,远程教育属于小群体的精英教育,能够通过学历补充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改革开放后,普通高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学历教育诉求,远程教育不断成为“学历教育”或“学历补偿”的中坚力量。但在此过程中,远程教育的功能却发生异化,学校追求远程教育的经济收益,学生对远程教育的需求也局限在对文凭的“获取”上。这极大扭曲了办学宗旨和本质。并且单一性的功能定位,又会使远程教育缺乏特色,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可度。其次是结构失衡,层次与类型定位的偏差。当前,我国远程教育的“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发展,却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一方面,大部分院校以学历远程教育为抓手,非学历远程教育处于摸索阶段,供给不足、动力缺失。具体表现为低层次学历教育的重复发展和建设,同时还存在招生规模明显超过录取标准等问题,导致远程教育的供给结构失衡。而满足学生素质与文化提升的高层次远程教育却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导致远程教育出现供给特色不够鲜明。另一方面,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院校没有构建与本院校办学层次和定位相契合的远程教育体系,如某些一流院校凭借品牌优势在远程教育领域进行规模化发展,严重挤压了职业院校、地方院校在远程教育领域的生存空间。

(三)资源建设薄弱

首先是供给质量不高。在教育供给层面,成人学生呈现出学习分散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但远程教育供给,却难以满足成人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资源分配不足。当前,我国高校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常常将优质资源集中到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以及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远程教育只能利用“剩余的办学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其次是资源建设不足。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平台、图书、教辅资料、音视频课件、电子教材、纸质教材等。在这些教育资源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学设施、数字资源、教学平台,但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教材、课件、教辅资料。但学校还难以结合成人学生与企业发展需求,构建针对性较强的资源体系,导致远程教育与学生、企业发展相互脱节。最后是沿用旧资源。远程教育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大学、在线网络、慕课等发展阶段。并且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体系。但很多院校依旧采用以前累积的旧资源,难以有效帮助成人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技能及能力,不能推动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应集中精力加强资源建设,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远程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建设。

四、信息化背景下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思路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远程教育变得越来越“终身化”与“多样化”,学习越来越“泛在化”和“个性化”,这便需要我们精准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与新变化,推进信息化技术与远程教育的融合,积极运用新技术,传输学习信息,以“互联网+”助推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泛在化的远程教育平台与载体;同时通过扩大优质资源的建设维度,加速发展“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皆学”的教育生态,实现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社会大众能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大众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诉求。

(一)理念优先

在信息化背景下,现代院校应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明确学校与社会的供需关系,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改革,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首先是树立“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在教育大众化的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录取率逐年提升,“学历远程教育的需求”日渐萎缩,而非学历远程教育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特别对高层次人才的远程教育,更要突出质量与特色。远程教育拥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但当前远程教育的管理、办学、培养却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学校应以成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主体地位为抓手,遵循成年学生的规律和特征,以信息化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其次是坚持质量意识。在信息化视域下,远程教育应摒弃“功利思想”,树立质量意识,积极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其落脚点、出发点、着眼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能够通过高质量建设实现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远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教育需求、学习群体、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差异,应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质量为先,着力于远程教育特色和品牌的打造。最后是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是远程教育应对新形势、新变革、新时代所需的基本要求,要依托“信息化技术”优化办学体制、完善办学体系,促进远程教育改革,使其通过要素发掘、整合、利用等举措,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及成人学习成才的需求,真正使远程教育发挥出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新优势。

(二)科学定位

准确的“功能定位”是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

首先是国家层面。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战略部署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人力资源质量与结构影响着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人力资本建设”的三大任务,即构建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劳动队伍,培育出拥有国际化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以及战略科技人才;加速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学习型社会。这便需要远程教育从人力资源战略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自身的“教育功能”,将培育高层次、高质量、多样化、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信息化时代,高层次人才培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为此在功能定位中,学校必须提高对信息化人才的关注程度,将培育数字经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社会建设需求的人才纳入功能定位之中。其次是学校层面的定位。一方面是学校办学层面的战略定位。学校在办学范围、办学方式、办学理念等层面上,应找到独特的、适合的发展方向。譬如,浙江大学提出“集全校力量办远程教育”的理念,将其融入全校的培养体系中,地位与全日制教育“等量齐观”,鼓励并重视非学历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目标定位。学校应突出办学特色,立足区域优势,满足远程教育在“出色”与“独特”上的发展需求。譬如,上海大学结合当地优势,开展面向社会人士、用人单位、政府部门的培训项目,并依托其干部培训基地的品牌,形成独具校本特色的培训项目。此外,在非学历远程教育中,学校应避免“低层次远程教育”的重复建设,集中精力发展“高层次远程教育”,均衡好低层次与高层次教育的关系,确保教育供给的充足、充分,实现我国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资源建设

质量是远程教育“发展”与“生存”的生命线,确保“质量提升”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不同层次与类型的远程教育要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就必须强化资源供给与建设的质量。首先是加强资源供给。在发展远程教育,助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给予远程教育足够的重视,要明确远程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一流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改善“远程教育利用剩余资源”的现状,提高优质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此,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以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明确资源倾斜,加大政府对远程教育的支持力度。其次是深化资源与学习者的供需关系。学校应将“VARK认知模型”融入资源建设、开发及应用中,了解成年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方式,继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VARK是由澳大利亚学者弗莱明提出的,可以结合学生在信息处理中的行为倾向、感官偏好,将学习风格划分为“实践型”“读写型”“听觉型”“视觉型”四种类型,使教师能够结合成年学生的特征与特点,科学设计教学资源。而针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实际需求,学校应加强社会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绩效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资源体系。再次是提高课间制作质量。要分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新需求,开发新课程,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制作与设计,将视频、声音、动画、图形、文字等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改造”,使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资源更新上,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层面出发,分析岗位、专业、技术的变化趋势,及时更新资源内容,让资源更新更有效、更契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最后是加强队伍建设。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发过程,还需要主讲教师、优秀专家、制作团队的合作。其中,优秀专家应从“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学习特征”等角度出发,规划资源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做好布局工作;制作团队应从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让资源拥有听觉、视觉等特征,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主讲教师要负责好教学资源的审核与评估工作,确保资源建设符合远程教育特点及要求。唯有如此,学校才能通过资源建设、技术运用,推动远程教育的现代化、高质量地发展。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化,为远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远程教育”必须满足服务专业化、课程需求化、管理标准化、理念先进化等要求;应主动适应“政策导向”“发展需求”“时代背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革新发展理念、重塑办学定位、提升资源建设成效,从而寻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契合点,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办学高质量信息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月“睹”教育信息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