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3-07-31未江涛
○苏 媛 未江涛
专业化是新时期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干部准入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为基层干部专业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选准用好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关系农村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国家治理重心的下移,数字化、信息化智能技术不断运用于乡村社会治理,成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和重塑基层治理新形态的重要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基层干部是基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进力量,其专业化素质和水平影响着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治理的成效和目标。基于此,本文着眼于智能化技术视域下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的现实之需、存在问题,以及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如何提升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履职尽责的能力。
一、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农业农村治理成为一种必然,凸显智能化和信息化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这一切必然引领乡村变革,促进智能化和乡村治理创新的良性互动,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基层干部专业化能力形成挑战,迫切需要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建设水平。
(一)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激发乡村经济新潜能的需要
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时期,总的说来,农业体系创新力不强,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物联网开发推广能力亟待增强,农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品管理缺乏科学性,以及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这一切制约着农业的转型发展。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技术运用,赋能乡村经济发展、加大农业转型及产业升级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包括依托人工智能优化传统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推广有机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县域经济,释放经济新潜能,促进数字经济和特色产业集群深度融合,构建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等。这一切的关键在人,尤其在于基层干部的专业化能力素质。因此,重点培养一支专业意识超前、素质好、能力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乡村专业化干部队伍,形成系统完备的干部专业化管理机制,激励干部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担当作为,发挥支持和引领的强大作用,担负起改革发展重任,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处理能力,就成为智能化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运行,建设“数字乡村”的需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主要是指基层社会管理中,在政府的协调主导下,社会组织、公众、企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农村是中国社会治理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既是城乡经济发展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的重要源头,也是协调平衡各利益主体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1]在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分散化、复杂化的今天,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碎片化”的社会矛盾,如何强化治理的执行力,积极应对各类公共问题,将公共资源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统筹整合村级产业、公共服务、邻里关系、美丽乡村等治理资源,达到无缝合作和善治目的,是创新基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数据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大数据’,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无源之水。”[2]在这方面,借助科技力量,促进治理理论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即以“互联网+”为核心实施智能化治理,融多元治理诉求和多元主体需求为一体,并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搬上“云端”,打造综合治理中心、网格管理中心等“数字化”治理平台,建设“数字乡村”,就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性和乡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智能化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突出的是治理的智慧性和现代性,即以智能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效能,有效推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同时解决基层政府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实现发展共建和成果共享,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作为推进基层治理智能化运行,促进乡村振兴的组织者、推动者、带领者,乡村基层干部的专业化素质决定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目标和水平,必然要求基层干部提升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及其专业能力,打造乡村智能感知,提高乡村智能治理的专业化技能。
(三)提高乡村网络风险防范能力,筑牢网络数据安全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日益融入社会基层各领域,网络数据安全与管理目前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网络数据安全关乎乡村治理水平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刻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给农户提供更精准的信息化服务,农民越来越习惯于借助手机、电脑网络和直播方式等获取农业发展信息,购买农产品和必需的生活品,同时在网上销售农产品,降低种植成本和风险,从“互联网+”农产品经销中享受网络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呈现动态性,网络诈骗、电信诈骗、个人信息安全等随时凸显,已成为数字乡村发展的阻力。用好网络技术、保障网络数据安全的核心是人。因此,在数字乡村的深入推进中,急需一批掌握信息化技术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尤其乡村基层专业化干部。基层干部的专业化水准决定了网络利用能力、实施落地和高效运行,包括“互联网+党务”“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村务”等。当前,应大力提升乡村干部的专业化才能和智能化水平,使他们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有一种‘预防为主、准备为先’的理念,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预防社会危机的发生,将社会治理的问题重心前移”[3];同时组成一支熟练分析“时时在线、处处可及”的媒体信息专业团队,确保各类矛盾早发现、早解决,筑牢网络数据安全,提高乡村网络风险防范能力。
二、智能化技术视域下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现状
智能化技术时代,基层干部的专业化素质和能力始终贯穿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始终。可以说,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高,谋划乡村管理的能力就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就高,乡村振兴就可以稳步推进,社会治理成效会更加凸显。但目前,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无法适应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要求,在发展产业、强村富民方面的活力不够,堪当农村发展重任的践责意识需要强化,持续提升治理能力的赋能体系尚未形成。
(一)乡村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失衡,专业技能水平堪忧
实施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无疑是关键。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有文化、懂管理的乡村基层干部,进而产生人才集聚效应,是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更是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但受农村经济发展、地理环境、思想观念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等影响,近年来农村的吸引力降低,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离开土地的愿望非常强烈,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周边条件较好、适宜其发展的的乡镇流入现象严重,农村人才数量和质量出现下降。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农村人才集聚的基础不稳,农村发展愈发缓慢,反过来又促使农村专业人才的外流。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农村专业人才的日益匮乏,农村基层干部的数量、质量、结构等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村级干部文化程度低、专业知识老化、专业结构失衡、专业化技能不高,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强;具有涉农专业特长、懂管理的干部较少,尤其关于产业、经济、农场、技术、智慧、资金、信息流通等新技术的干部经营能人严重匮乏。志愿献身农村、扎根农村的干部更少。一些干部被动执行上级的决定,缺乏主动地去谋划地区如何发展的超前意识。这就势必导致基层干部的执行力低下、凝聚力不强、信任度降低,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推广和技术成果转让与服务方面受到抑制。
(二)一些乡村干部思维观念老化,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的局面,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总量不足、素质不强、结构不优现象突出,致使人才成长的内生性支撑力不足。从全国范围来看,涉农实用人才虽从2008年的820万人增至目前的2000多万人,但相对于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1.75亿人,其总量构成和占比仍然偏低,离“三农”发展的需求相差较远。同时,农村人才学历以初中、高中为主,在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和技术成果转让与服务方面无法尽快成为能工巧匠,致使农业产出效益低下。这一切导致农村干部中深谙市场、经济、咨询、营销等新技术的人才短缺。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囿于小团体和自身利益,思想观念偏于保守,安于现状;政策水平偏低,运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的视野狭窄,缺少开拓创新的智慧化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不主动学习智能信息新技术,智能化数据思维意识薄弱。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实施智能化的基层管理,如“云调解”、防溺水、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网格化管理等能力不强,以现代智能化技术为手段的智慧治理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关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碎片化”数据资源整合不到位,“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其管理能力跟不上大数据时代节奏。乡村基层干部的智能化运用水平、专业化素质水平不高将严重影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
(三)一些乡村干部安于现状,专业治理水平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秩序的根基不断削弱,文化习俗、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基层治理效率低下。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更需要借助各种资源。对农民而言,其迫切需要的是市场、资金、政策、信息、咨询、服务等。这就需要乡村基层干部以专业化的眼光把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产业振兴的主战场。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工作热情,碌碌无为混日子,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强,以“躺平”的心态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困难和问题。甚至少数乡村干部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唯我独尊,摆不正“公仆”位置,遇事自律意识差,对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不闻不问,绕着弯子走;工作缺乏危机意识,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本领的紧迫感不足。尤其随着社会治理手段的智能化升级,对群众的心理疏导、矛盾纠纷、法律援助、民生问题以及非公企业维权服务等。都需要通过基层自治和部门横向协作联动予以化解和调解,例如水资源管理、环境卫生、法制宣传等。基层干部尸位素餐的懒政庸政怠政行为势必导致专业治理水平不高,阻碍治理智能化的优势发挥。“无论是治理智能化,还是精细化,都离不开主体精神层面或认知层面理念、意识的高度自觉,客体行动层面或物质层面的制度、技术、成本等要素的优化整合,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流程再造、互动融合和结构互嵌。”[4]这就需要着力提升乡村干部的专业化素养,增强领导干部运用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推动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常态化建设。
三、智能化技术赋能乡村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要靠乡村基层干部引领。大力推进乡村智能化、数字化建设,以技术创新应用引领乡村变革,不断催生乡村振兴的新业态,需要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干部队伍,不断推进基层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一线攻坚克难能力,使其努力成为智能化时代构建乡村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专业化能力既包括外在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又包括内在的思想道德和专业化素养[5]。它反映了基层干部符合专业标准的知识、思维、方法、能力、精神的综合水平。
(一)完善智能化知识结构,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内生动力
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发展,传统农业日渐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社会治理智能化运行使社会管理更加精细、高效。这一切对乡村基层干部的智能化胜任力提出了高要求,要求基层干部要尽快熟悉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技术,树立智慧治理思维,构建智慧治理农业模式。首先,适应信息化发展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基层干部应借助现有智能资源和各种智能设备,自觉加强人工智能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熟悉智能化技术,掌握网络安全基本防护技能,不断优化和完善智能化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弱项和能力短板。通过学习,坚固专业化的基础和结构,并成为推动专业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擘画农村高质量发展策略。其次,变革智能理念,自觉用好在线学习、“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加快专业知识更新步伐。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就业创业、卫生医疗、交通公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数据化问题,提升为农服务的水平。第三,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把专业知识和能力转化为智能工作实践。例如,树立“合作联动”治理思维,重点关注多个领域、部门、系统的智能化共享问题,破除数据治理中的“鸿沟”藩篱。
(二)树立智慧学习理念,夯实基层干部专业化内在基础
人工智能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标志着多种智能技术支持的学习新模式形成,反映人工智能技术(AI)赋能教育的智慧学习模式应运而生。智慧学习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习者在智慧理念的指导下按需获取学习资源,实施数字化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乡村基层干部而言,借助学习走向未来,方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政府以智慧学习理念统筹干部的培育战略,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双融教育新模式,提升基层干部学历层次、技能素质、文化水平,加快干部专业知识更新步伐和能力提升。制定乡村干部智能化综合培训和分类培训规划,不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数字政府、招商引资、专题技能培训班,精心安排情景教学和现场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系列教材和课程,利用智慧化技术手段开展培训考核,构建全覆盖培训体系,提高干部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智能水平,形成用数据决策、服务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其次,在基层干部的集体授课和理论自学过程中,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统筹安排培训内容体系和培训主题,既强化产品流通、技术推广、土地流转等关涉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容培训,又重点对信息科技、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综合管理、财政金融、风险防范等急需的业务知识实施培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通过AI赋能,智慧学习方式有助于基层干部准确把握专业化体系建设内涵,高效提升专业化能力培育,以全新的理念发展自身实力,夯实专业化内在基础。
(三)构建数字化激励考核机制,激发基层干部专业化创新能力
智能化时代,在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健全完善基层干部管理考核体系,需加强基层干部的数字化管理考核,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专业化创新能力,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长效化的专业化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首先,加强数字量化考评,实现考核效能化,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数字化考核依据考核细则和标准,将考核数据和指标作为基层干部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涵盖了信息数据、成绩评价、结果分析等内容。数字化考核平台全程线上运行,具有精准化、智能化、规范化特征,可实时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进展、动态数据、指标详情和问题症结,充分发挥服务乡村振兴现代化的作用。其次,严格的制度激励机制和专业化建设标准贯穿干部数字化考核始终。在信息智能技术创造新知识的今天,坚固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是基层干部服务乡村建设的根本。为此,要把专业化能力建设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评价范围。在制定干部考核标准时,以制度机制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综合考虑农业创新力、基层治理、新型城镇化、产业规划、农民权益保障、农村公共服务、农业数字化、物联网发展等取得的成效,探索引入胜任力结构模型,使目标完成与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绩效考核奖励结合,同时结合基层干部年龄岗位和专业特点,提升其与乡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倒逼基层干部“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开拓进取中主动提升专业化能力。当然,应正确运用好数字化考核,发挥其激励机制,避免“数字至上”的形式主义,透支数字化发展潜能。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给乡村基层干部的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高要求,技术赋能乡村基层干部发展的专业实践需要多方发力,通过多种举措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化内生动力,夯实专业化内在基础,激发专业化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履职能力,使之成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推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