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人教育建设虚拟教研室探索
2023-07-31史慧英
○陈 琳 史慧英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支撑的重要责任。如何与时俱进,加强人才的培养是各个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建设,以政策引领规范,提升质量。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全面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以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质量、深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1]。新四科理念的提出,强调突破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途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性。之后,我国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2][3],强调在新形势、新的技术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发挥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科学制定和谋划实施高校教育发展的目标,全面提高高校教书育人水平。2022年,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成人教育内涵建设,根据自身定位,发挥特色,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4]。
一、虚拟教研室建设理念、价值目标、建设模式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5]。通知明确指出,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是智能时代下新型的教学教研方式。旨在通过“智能+”路径,打破院校限制,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进行协同联动教研,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建设理念上,虚拟教研室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的固化刻板的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通过“智能+”路径,以“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强化教师培训”为首要任务,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无边界流动[6]。它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平台进行协同教学的新形态,是对各类资源的高度整合,相互协作,具有开放性、积累性和共建共享的特点[7]。
在价值目标上,虚拟教研室具有“学科共同体”的属性[8]。在基于相同的培养目标或共同的学术研究意愿基础上,通过各类资源整合构建发展平台和有效载体,以实现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提高高校基层教学水平为目标,同时激发教师内驱力,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实现个人发展与教育水平提高的有机统一的发展过程。
在建设模式上,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软件等智能化技术的支持,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方式,建立跨学院、跨专业、跨学科的虚实结合的教研室。建设模式可以是校内、校际、校企、地方区域、跨省区域合作等多种模式。内容上可以是学科群、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平台等各种类型。不同的高校依据自身教学需求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虚拟教研室的设计建设。
总体来说,虚拟教研室可以理解为:是在“智能+”背景下,基于传统实体教学组织,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教学与研究实践结合,跨学科、跨地域、多层级的多个相关行业单位共享融合发展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是智能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高校成人教育建立虚拟教研室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虚拟教研室建设为探索性尝试阶段,教育部面向高校本科基层教学单位首批439个点作为试点建设,还未延伸到其他教学层面。但虚拟教研室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路径和方向,具有普适性特征,契合教育时代发展需求。因此,在高校成人教育教学中,也是值得借鉴和采纳的一种新的教研模式。
(一)符合国家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顶层设计
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继续教育要在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的要求。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通知也指出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培训+智能”、混合多元综合共享、供需双侧协同、培养模式和质量监控、高质量供给和保障高校非学历成人教育规范有序健康发展[9]。2022年,高教司指出,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后,基于试点的应用反馈,逐步完善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条件成熟后,计划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10]。
相比起其他教育单位,高校有着更为优越的教学软硬件的支撑、丰富的师资、完备的学科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普通高校是成人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人教育也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应借鉴先进合理的发展理念,与普通教育实现双向认证、纵向流动,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纳入高校制定的成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在指导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11]。
(二)满足高校成人教育现实发展需求
成人学习者对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更重视学习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这有助于其学习的正向迁移[12]。目前,高校现有的教学设置与现实行业成人终身学习的需求不太相符,成人教育在整体课程设计及其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上较为缺乏先进理念的关注和借鉴,已有的实践课程也多限于传统的见习实习、毕业设计或参观观摩,缺少学生参与和社区合作之间的有力结合与融合[13]。成人教育在教学上多采用普通本科教学教育方案,重视理论和学术,方式单一刻板。因此高等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必须摒弃传统学历导向办学理念,注重提升成人学员的职业能力和自我价值,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类型和教育模式的藩篱[14]。
虚拟教研室具有形式多样灵活、高度兼容并包的组织特点,能够基于成人学习的特点和需求,重塑传统教学内容、重构传统教学结构,找出符合成人教育时代特点的培养机制,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将无疑成为提升成人教育整体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教师队伍建立自我发展平台
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依然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基础。高校成人教育师资也主要由高校各个教学单位教师兼职完成,受限于专业背景,教学上基本各自为政,组织松散,彼此间教学参与度较低,教学的内容也存在与现实应用脱节现象。成人教育需要教师有传统师资力量的积淀,加之积极补充社会各行业中的专家学者,以此来适应成人教育中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15]。虚拟教研室是学科专业协同建设理念,是同中求异、有教有研的过程。来自不同地区、单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云课堂”汇聚在一起,各种思想交织碰撞,取长补短,有利于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教研人员完成教学和产出成果,实现职业发展和教研学的有机统一。
(四)现有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为建立虚拟教研室打下基础
经过几十年探索发展,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当前已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一直顺应办学需求和特点进行适时的调整,日益成熟。相比起普通高等教学,成人教育中不仅有实体教学机构,线上教学模式开发得更早,传统教学向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疫情之后,“互联网+”“智能+”技术在线融合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教学手段。成人教育中线上线下结合,SPOC课程、慕课、雨课堂、微课、直播课堂等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思政教育、学业指导、获取数据资源、考核评价等都能以多种方式有效完成;跨专业、学科交融、协同制作的金课、精品课程不断推出;数字技术不断对各种信息资源汇总采集,成为线上教学平台的优质资源。智能化、多混合、多类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建设虚拟教研室的基础条件。
(五)现代化技术对虚拟教研室的支撑作用
大数据平台是创新成人教育模式的重要工具,正在成为每一个高校组织的标配,建好大数据平台是促进高校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16]。虚拟教研室利用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实现虚拟教研无感知、全过程数据采集、挖掘及智能分析。借助数字技术支撑,实现直播教研、移动教研、智能教研、在线工作坊、名师网络示范课、混合式教研等多样的应用场景。已经有单位专门针对成人教育虚拟技术平台进行开发研究[17]。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下,数字化资源管理和智能化在线教学平台成为教育改革创新有力的推手。
三、高校成人教育建设虚拟教研室的路径和策略
(一)清晰的定位、明确原则和科学的策略
虚拟教研室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过程,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设必须有清晰的定位,不能盲目跟风。虚拟教研室本质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是解决实体教室无法分割综合把握专业学科问题、行政归属无法化解而被遮蔽等共性问题的特殊组织方式[18]。成人教育建设发展强调价值引领下的规划和设计,围绕“立德树人”理念,目标定位都应该遵循现实需要,务实求新,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应有一定的突破和改进,不能模式化、刻板化。在遵循导向性、实践性、前瞻性等原则基础上,依据科学精准的策略制定远期的建设目标,以保证教学创新系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借鉴成功经验,构建特色化共享平台
截止到2022年5月,全国建立虚拟教研室达657个,更多的虚拟教研室正在陆续涌现。各个学校依据自身学科设置和教学需求虚拟教研室试点先行、类型多样、灵活动态,先行的实验者为后续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成熟丰富的经验。如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设计了“平台支持、基本模式、成果产出、智慧教学”四个模块组成的虚拟教研室框架,辐射西北、西南的大学,取得良好的效果[19]。石家庄铁道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建立了以基于“SPOC课程”和“双培计划”项目为基础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虚拟教研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仿真技术,构建了虚拟仿真类、设备类、系统类虚拟仿真实验资源[20]。哈工大“大学计算机”专业建立“计算思维导论虚拟教研室”,国内120多所大学和320多位教师参与建设[21]。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各有特点。高校成人教育部门吸收先进理念、成熟经验,结合本校的发展实际,设计构建适合自身教学特点和需求的虚拟教研室建设。
(三)进行跨越式、共享式虚拟教研室建设
根据国家框架设计,虚拟教研室从建设范围上基本分为校内、区域性、全国性三类,从学科上覆盖了理、工、农、医、文等主要学科领域[22],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具有改革创新空间。高校成人教育本身办学模式相对比较灵活,自主性强,有利于实现跨地域、跨学科专业进行省际、校际、校企、校地建设。
一是校际联合建设。对本高校现有教学科研资源、教师团队、课程设置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发挥如思政课程、专业理论基础课、通识课程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二是在本区域内联合建设。包括本地的高校、优秀的企业、科研院所等,促使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部门深度融合。目前,职业教育或者成人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难点和痛点在于校企结合程度不深、产教融合的方式“形散神不聚”[23]。虚拟教研室有望成为校企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实践基地和新的合作平台。企业、高校一起通过密切良性的互动发展,构建“双师型”培养模式,共同制订教育教学计划,探索建立联合育人机制,企业参与教学,高校到企业实践,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24]。三是跨地域建设。主要体现在跨省际的单位加入,高水平学校在专业上进行引领性和指导性协同办学,以强势学科和高水平单位牵头,以强带弱,有利于延伸教学的空间,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虚拟教研室的内容建设
虚拟教研室从建设内容上大体分为课程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三类。
成人教育核心课程设计在突出本专业特色基础上,建立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组织制定并规范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重点解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课程实施等问题。围绕金课建设、思政课程建设、课程知识图谱构建、新形态教材建设、校际协同开课等构建具有复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为打造专业集群打下基础。课程教学上,深化课堂教学数字赋能,有效利用教与学的数据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对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等进行系统性、常态化和创新性的研究,进行双师课堂、数字孪生课堂、混合课堂、翻转课堂、虚拟仿真教学等新形式教学[25]。
专业建设上需要依靠学生和教师团体共同完成。专业的设置核心应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来进行,要根据学员的需求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新颖性,专业设置应增强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适配度,达到成人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把握专业方向,创立教学培训品牌。大量丰富的资源,包括专业类基础资源、教学过程类资源、能力拓展类资源,汇集虚拟教研室平台共享,形成本专业资源的聚集地。
教学研究建设主要以教师团体为主,虚拟教研室是教师团体良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单一教学的弊端在这里得以改进克服,各个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多学区多地域的合作,促进教师打破思维局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分享新的教学体会、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增强教学研究改革创新的自信和力度,保持学科专业的前沿性和先进性。
(五)制定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
虚拟教研室不同于实体教室,教师在不变动现有岗位基础上参加建设,不承担行政事务,成员基本结构具有扁平性,其他成员可以根据实际完成任务后退出。保障虚拟教研室的良好运行,一方面需要有共同的教学方向、内驱动力、使命感的群体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则来保证运行。有的单位需要学校层面的教务处、行政领导部门牵头,进行人员招募,学科专家带头作为核心力量进行维护,也有学校对建设虚拟教研室从人员、年限、资质等方面做出规定[26]。学校通过组织研究制定评价方式和标准,开展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工作,对开设课程和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进行全覆盖考核,在体制机制的各个环节上保障虚拟教研室建设发展。
四、成人教育建立虚拟教研室面临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高校成人教育建立虚拟教研室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也是一个挑战,要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包括如何进行监督、学科业绩考核、成果鉴定、资金利用等事务管理;如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保持兴趣,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保持教学资源投入的系统性、持续性建设;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如何实现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在未来实践建设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
在国家制定终身学习的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在经历全面规模扩张后逐渐向内涵式发展过渡。虚拟教研室是我国高等教育基于内在发展和外部推力作用下,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应变的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高等教育体现教学特色、符合时代特征、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未来成人教育中,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教育重任,发挥虚拟教研室优势作用,推动我国高等成人教育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