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使命和作用
2023-07-31○汤杰
○汤 杰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之后,职业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第二个百年目标下,产业要高端化,要实现一系列强国建设目标,离不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要想在这些领域完成转型升级,就必须培养大量适用性人才,这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机遇,但同时也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需要加快转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代,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三大功能,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1]。
最近一个时期,关于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成为人们持续探索的一个问题。徐国庆[2]认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前提是构建稳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内外部衔接通道。景安磊、周海涛[3]认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凸显类型教育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完善办学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教;加快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统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加大多方投入力度,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研究,为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如何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建议[4-6]。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诸如: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需要发挥什么作用?职业教育的使命有什么变化?怎样让职业教育负担起新的使命,等等。这些都是现阶段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的使命和作用
(一)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
新职教法的颁布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充分强调了职业教育不是兜底教育,更不是低端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也确定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未来担负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使命。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人,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合理的教育结构,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就业,具体目标是在2025—2030年,至少达到6亿人,而这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加大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于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全局意义。
(二)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
科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教育具有服务属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是为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它们之间是“产业——职业——专业——学业”的传递关系。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了乡村吸引力,农村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注入,职业教育应该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一方面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成立科技服务团队,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产业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发展能够促进另一方更好地发展。当产业出现升级时,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上也要做出调整,否则就会出现人才与产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就会迎来大的调整。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及时做出改变,将很难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如何让职业教育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是目前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农业产业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农业产业构成的特点是多层次性,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加多样化。此外,职业教育在对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时还应该延伸到经营管理领域。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带动,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农业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也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相关人员技术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为农业产业进行服务。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最终形式就是为农村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到农村产业中,才能尽快地让乡村实现振兴。
(三)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目标的达成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而培育大国工匠,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众所周知,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这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制造业的强盛既需要理论与科技,同时也离不开技术工人的灵巧双手与实践经验。新时代,中国不断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的优化,正是培养新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柱。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直接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显示,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职业教育毕业生对制造业的贡献更大。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各地已经积极布局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为实现强国建设目标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缺乏系统知识体系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让学生都能成才和出彩。但不少职业学校在这方面存在误区,将教育的重心放在技能培训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出现严重的知识化短板,呈现“高技能低素质”,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很难走上高质量的岗位。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个学科都很难实现独立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融合、交叉。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仅注重技术能力,也非常关注素质的高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八会”能力,即会为人处事、会求知、会生活、会开拓创新、会健体、会协作、会选择、会适应。如果职业院校的教育观念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重技能轻德育,思政课程明显不足
一些高职院校不注重开展德育,学生长时间不接受德育,学生心中没有理想信念,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些教师对德育课存在误区,从思想上对德育课不重视,在教授的过程中流于形式。一些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通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很难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失去了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用在文化课程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对思政课更是觉得可有可无。此外,课程目标脱离实际以及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影响德育课程的原因。
(三)教学计划不够合理,教学大纲不够规范
教学计划有利于更好地规划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学大纲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但一些高职院校存在教学计划不够合理和教学大纲不够规范的问题,高职院校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非常常见,这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职业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增加实验、实训课程的数量也是情理之中,但课程设置要结合实际,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策略,不能出现一刀切的情况。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把控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职业教育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理论课和实践课在时间分配上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最后还会适得其反。当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失调时,学生因为接触理论教学较少,其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弱,只会动手,不会思考,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实验与实训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其开展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本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训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有的职业院校在两者的认知上存在误区,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管理部门没有精准施策
2021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从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三个方面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与《意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在众多的职业院校中,每个学校在师资力量、组织架构、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学校改进的方向也不相同,所以职业院校的改进不能一概而论。管理部门需要在对各个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其次,对职业院校的指导力度不够;在职业教育中,一些学校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管理比较混乱,等等。如果仅靠一个标准很难让这部分学校走上正轨,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甚至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尽可能帮助学校实现快速发展。最后,评估标准机械固化,不够科学。硬件与软件都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内容,硬件设施由于看得见、摸得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至于软件设施是否设置合理,很少有人会去在意。事实上,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师资力量也比较雄厚,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因此管理部门要深挖问题的根源,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找出问题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指导。
三、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一)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个层次。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社会上还存在不少对职业教育歧视的现象,更多的人宁愿去选择竞争压力较大的升学之路,也不去选择职业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从事的工作会有不同,但是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够沉下心来就会做出成绩。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所发挥出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职业教育不能被歧视的重要原因。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想要改变目前的这种处境,需要多措并举,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可以从提高政治、经济、社会待遇入手,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职业教育从业者前途光明。还要对职业教育进行广泛的正面宣传,肯定职业教育的历史贡献以及存在的重要价值,为职业教育创造健康公平科学的社会环境。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如果缺少现代职教体系,那么我国就谈不上拥有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的完善,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学习渠道,但职业资格与学历资格对等、上升、互认。我国为学术性人才培养建构了一套学历资格框架,学术性人才有了通畅的上升渠道,职业教育还没有和普通教育相对等的学历通道。新职教法首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对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进行资源分配时做到公平,不能厚此薄彼。逐步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德技并修,培养具有大国工匠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体系
多元治理是法治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这种治理方式打破了传统治理主体单一的弊端,将多元治理的方式运用到职业教育中去,这对职业教育生态建设非常有利。以政府为主,社会、企业、个人共同办学的多元化的新型办学体制,标志着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内涵更加丰富。首先,政府与学校层面应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比例,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灵活教育体制,统一职业学校评估标准,重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扭转社会认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与企业应加强对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一带一路”倡议、自贸港、共享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业态需求,完善政策措施,优化职业技能发展环境。再次,在校企合作层面推进职普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职业技能发展环境,普及与规范“双证制”。
(四)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开展教学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与其他的同类院校加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与企业、政府单位的合作获取反馈,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不能盲目进行,不能背离时代发展的要求,而要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可以借鉴其他类型教育关于教学创新的案例,并分析这些创新应用到职业教育中的可行性,为职业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帮助。
师资力量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解决教师知识化短板可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入手。如果一个教师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就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还会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要加大新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于见习教师,学校除了帮助他们确定专业方向外,还要对其进行师德师风与专业基础课培训;教师经过师德师风培训后要以论文的形式汇报学习效果。专业基础课学习,可以安排教师进入学生班级上课,最终通过试卷答题来检查学习效果。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和了解职业学校教师的讲课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比单纯的说教更有针对性。这样也可使见习教师更快地进入状态,尽快从大学生成长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在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上,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上,教育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新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新的使命,职业教育担负着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强国建设等历史重任。职业教育要从提升战略地位,构建职教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等做起。如此,才能肩负起新时期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以高质量的发展为国家迈向制造强国提供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