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系统在助力社会教育发展中的功能策略
2023-07-31○施健
○施 健
开放大学是以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优质为核心理念,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多种模式办学和混合式学习,服务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1]。经过从电大到开放大学的改革试点,各地开放大学系统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学习者的需要,按照“适应需求、行业支撑、适合在线、追求卓越、错位发展”的建设原则,调整和设置新的专业,为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提升和完善了各地社会教育的发展。在助力社会教育作用发挥上,各地开放大学系统分别成立了针对在职从业人员、市民、农民工、农业劳动者、退役军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的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面向基层社区、行业、农村,为不同人群提供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及社区志愿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微课程,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机会,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欢迎。
一、开放大学系统在推进社会教育建设中发挥着领军责任作用
社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环节,更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和综合素质的“助推器”。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各地开放大学通过积极开展和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工作,发挥了社会教育的领军责任作用,积极承担了社会教育的责任。
(一)开放大学对促进社会教育发展的意义
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终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增强创业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社会教育工作是国家赋予开放大学的法定义务,非学历继续教育已成为一大新使命。社会教育工作对于“5+1”试点单位而言,要体现领军作用。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把发展社会教育列为重要职责,把加快发展社会教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地通过社会教育培训、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各类社会教育文件、规范的起草制定等,促进了区域社会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城乡居民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完善运行机制,发挥学校在社会教育领域的办学主体作用,努力打开社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发挥省级开放大学在全系统的龙头作用,承担开放大学在各地区社会教育领域的领军作用。
(二)开放大学是促进全民综合素质提升的“排头兵”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新在它的理念,新在它明确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以大量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大众和各种弱势群体等主要教育对象[2]。众所周知,我国的高考制度还是属于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制度,这就决定了每年会有很大比例的群体在高考结束后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这部分人只能提前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受教育和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这部分人对知识的渴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着极高的需求,开放大学在这部分人的“再学习、再提升”中就起着“排头兵”的作用,为这部分有需求的学习者创造了重新“充电”的机会。为此,各地开放大学不断搭建开放、灵活、方便、高效的学习平台,打破时间、地域、空间限制,充分运用现代远程信息技术,完善“云端”资源,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自主便捷地进行学习,对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及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开放大学在促进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组织构架
(一)开放大学促进社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加快发展社区教育,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增强创业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
以江苏为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以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大学和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会教育体系,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要”的要求,江苏开放大学构建了“5+N”体系,以社区教育项目开展为抓手,整合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送教进社区,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工作的龙头和引领作用。从其他兄弟省市开放大学来看,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以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制度为着力点,强化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积极作为,努力推进社会教育工作发展可以概括为各地开放大学推进社会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开放大学促进社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近些年,全国五省试点开放大学系统在探索推进社会教育工作中基本奉行了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社区为根、统筹协调、改革引领”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社区为根、统筹协调、改革引领”的原则就是要求开放大学要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不断深化社会教育改革创新,逐步破解制约社会教育发展的难题,不断依据实践经验促进政府机构完善社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全面提高各地社会教育发展水平。
2.更加注重统筹协作,发挥开放大学领军作用的原则。强化各级开放大学的主体责任和统筹功能,把社会教育发展纳入各级开放大学发展总体规划。广泛动员学校师生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教育,形成学校党委统筹领导、对口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全体师生广泛参与的社会教育发展格局。
3.更加注重政策引导的原则。各地充分发挥开放大学示范引领作用,重视顶层设计,不断加强社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社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各地开放大学体系面向社会教育的转型发展,激发全系统在社会教育领域的骨干作用,根据上层宏观政策引导,承担社会教育重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4.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的原则。以区域社区居民为出发点,扎根社区,面向基层,尊重基层创新实践。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鼓励所管辖区的社会教育机构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
(三)各地开放大学的基本组织构架
通过调研发现,各省开放大学都十分重视加快发展社会教育对于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发展社会教育列为开大系统各级学校的工作重点,把开展社会教育相关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着力推动各子级开放大学系统主动承担社会教育工作,构建与完善开放大学系统自上而下的社会教育的层级体系。
从组织领导构建上来看,各级开放大学基本都设置了分管社会教育的专职副校长。建立了社会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开放大学党委、行政每年都至少走基层听取一次社会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地区都有明文规定,各级各地开放大学每年至少需召开一次社会教育专题会议。
通过从试点五省开放大学的管理结构可以发现,基本都已经形成了一套社会教育工作的三级管理体系,构建省校、市校、县校社会教育工作统筹、安排、实施的三级垂直管理系统。有些地区甚至形成了更为细分、完善的管理体系。
各地开放大学系统,特别是省校充分发挥了在理论研究、资源建设、业务指导、队伍培训、政策咨询和信息宣传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普遍发挥了开放大学远程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开放式教学。同时,各地区结合地域历史、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教育品牌项目。
开放大学应发挥本区域内社会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着力做好政策宣传、联通上下、项目策划、研究指导、考核评估等工作,推动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各地社会教育质量。
在县级开放大学层面来看,发挥了区域社会教育工作的基层堡垒作用。各子级开放大学系统都积极落实了省校社会教育工作规划,执行了具体社会教育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像江苏,各市县开放大学依托“江苏学习在线”平台组织开展全省各类学习者网上学习;开展社区教育管理、师资人员及通讯员队伍培训;建立社会教育基地,树立社会教育品牌,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项目。
三、开放大学在促进社会教育发展中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开放大学在健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基础上,均不同程度加大了经费支持力度,拓宽了社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例如,上海市每年专款拨付8000万元,支持上海开放大学内涵式发展;北京市设立专款支持北京开放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江苏省从2015年起,对开放大学本、专科生分别按普通本科生均经费的二分之一、专科生的三分之一给予补助。各地在推动社会教育服务社会化过程中,探索通过政府购买、项目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吸引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会教育。
(二)规范社会教育人员配备
各省级开放大学牵头培育了一批适应社会教育工作快速发展的机构,培养出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通业务、专兼结合的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同时,也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从长远来看,各级开放大学应配备充足的从事社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市级开放大学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专兼职教师,县级开放大学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专兼职教师。各级开放大学应制定政策切实保障社会教育专职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专业技术考核、福利待遇、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权利,畅通社会教育工作者职称评审渠道。
(三)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教育质量的好坏是评判社会教育项目开展及居民素质层级的重要评价标准,这就需要引入督导评价机制。很多地方开放大学把社会教育列入学校工作年度考核和各地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建立了社会第三方对社会教育发展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学员和居民对社会教育满意度的测评。这对社会教育的稳定、常态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四)营造良好社会教育学习氛围
各地开放大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和社会教育成效。坚持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强“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和“百姓学习之星”的学习与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社会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以及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开放大学在促进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成效分析
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开放大学自2012年改革试点以来,努力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正在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者、继续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者和教育公平的促进者。在这些年的摸索发展后,开放大学系统取得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成果,特别是在社会教育服务方面,成效显著。
(一)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全民化”社会教育服务
各地开放大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学习者的需要,按照“适应需求、行业支撑、适合在线、追求卓越、错位发展”的建设原则,调整和设置新的专业,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并成立针对在职从业人员、市民、农民工、农业劳动者、退役军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的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面向基层社区、行业、农村,为不同人群提供相适应的社会教育服务。
(二)以“大数据”为依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各地开放大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线学习的特点,积极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融合的研究和实验工作。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各地开放大学逐步健全了网上自主学习规则和监测评价制度,促进了学生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从授课者正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引导者、组织者。使“以教为主”逐步变成“以学为主”,在努力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促进了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根植专业修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各地开放大学加强与企业、高水平大学、工业园区的“三区”合作。整合、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由专兼职教师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努力提高教学种类和质量。严格“宽进严出”的开放学习制度和由第三方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度。不少开放大学建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所设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权威人士参与指导改进应用型专业教育教学。在完善教学标准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探索发展“学分银行”制度,对居民学习成果高效转换
不少省市的开放大学都推进、完善了“学分银行”制度,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搭建了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培养成才的立交桥。像上海开放大学在政府主导下建设的“上海学分银行”,目前已经建立了9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的专业和课程标准,建成了由20个分部和68个高校网点组成的服务体系,实名开户了78万人,并完成近6200门文化休闲课程认证,6.1万人进行了学分转换。这种学习和管理制度,对未能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增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再学习”机会,促进了社会教育的普及、发展,在全国各地开放大学系统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五、开放大学在促进社会教育发展中的提升空间
(一)统筹协调,进一步发挥开放大学的领军责任
1.明确系统各单位推进社区教育工作职责。推进社会教育发展是开放大学系统的共同责任。各开放大学系统应充分发挥在理论研究、师资培训、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多省份都成立了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各地社会服务指导中心要面向社区、面向老年、面向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的支持服务。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要统筹本区域资源,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服务体系,负责课程建设、项目开发、理论研究、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教育示范和业务指导。各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活动,指导居民学校开展工作。居民学校为社区成员创造学习条件,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育各类学习社团和学习共同体,把社会教育办到居民家门口。
2.完善自上而下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省以开放大学为龙头,以市级社区大学(开放大学)、县级社区学院(开放大学)为骨干,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以及居民学校为基础的社会教育网络体系。各级开放大学要积极扮演“搭台”“聚气”“服务”“指导”的角色,以开放大学为骨干推进体系建设,强化和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在理论研究、资源建设、业务指导、队伍培训、政策咨询和信息宣传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
3.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各地开放大学在开展社会教育项目的同时,应积极协助实施社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计划,各开放大学系统大力组织辖区相关单位推进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把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与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区在体系构建、资源共享、投入机制、队伍建设、信息化应用、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得社会教育的辐射面进一步覆盖各级社区,惠及更多居民。
(二)积极整合、开发开放大学系统社会教育各类资源
1.开放共享更多学校资源。以终身教育发展理念为主线,各地开放大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如场地设施、课程资源、人力资源、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为社区、街道居民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各地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要发挥在社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更深层次的开发新资源、建立新渠道,探索开放共享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模式。
2.挖掘系统优势,整合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开放大学远程信息化的优势,整合各类社会教育网络资源,发挥“网上学习在线”“科学研究机构”“信息化中心”等部门或者平台的专业作用。做好各级社会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互联、互通、互动工作,着力开发各具特色的网络学习课件和终身教育课程,建设终身学习资源网上超市,积极构建网上交流互动和数字学习共同体,实现数字学习惠民。同时,积极利用“两微一端”新型传播媒介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利用数字化报纸与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电子屏等信息化终端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
3.进一步开发、推广地方特色资源。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社会教育在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就可以更深层次地做大、做精,可以实施社会教育品牌建设计划,培育一批社会教育品牌项目。比如,江苏针对不同年龄、类型、特点的居民开展了相对应的社会教育项目,为老年群体开发了“养教联动”项目建设;为社区居民开展了“学习苑”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由各级开放大学、社区及有关单位合作共建,对承建单位提供师资、资源、科研等方面的互动和指导,帮助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形成带有项目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社区教育“终端”,打通社区教育“最后一公里”。又如,广东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标准化工程、信息安全、机器人工程、动漫设计与制作等本科专业,不断增强社会教育的服务供给。各地开放大学将社会教育的项目内容和当地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协助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合理引导并积极满足居民有地方特色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活动需求。
(三)不断深化社会教育内涵发展
1.普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省级开放大学应充分整合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发挥“学习在线”的牵头作用,做好各级子网站平台的互联互通互动工作。通过建设云计算中心、云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平台、资源库平台、移动图书馆及远程开放实验等,搭建一个开放大学视域下的无缝学习环境[3]。各市县开放大学,应与省级“学习在线”无缝对接,共享数字资源,并着力开发各具特色的网络学习课件和终身教育课程。建设终身学习资源网上超市,积极构建网上交流互动和数字学习共同体,实现数字学习惠民。同时,积极利用“两微一端”新型传播媒介开展社会教育。利用数字化报纸和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电子屏等信息化终端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服务。
2.加快社会教育基地建设。各省级开放大学要根据区域需求,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学习和活动方案。各市县开放大学加快落实省校的建设计划,培育一批社会教育品牌项目。立足区域休闲娱乐方式,依托各类“基地”开展活动,合理引导并积极满足居民有地方特色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活动需求。
3.建立社会教育学员电子档案。依托“学习在线”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居民个人学习账号,完善个人学习成果记录、存储、认证等功能,通过学分认证后,将个人学习成果纳入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4.持续营造社会教育学习氛围。各省级开放大学应积极争取行政机关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社会教育的支持,为社会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和社会教育成果。市县开放大学应做好本区域社会教育的宣传、发动、引导工作,鼓励居民广泛参与,不断提高社会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学封闭办学的弊端,提出了开放教育观,主张大学办学要多样化[4]。而社区教育的开展就是大学开放教育实践的最好尝试。因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特别是项目化、常态化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需求会愈加旺盛。党和国家赋予了开放大学发挥社会教育的主要责任,作为“电大”转型发展而来的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课程的开发、师资的调配、“云学习”环境的构建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数据”支持的时代背景下,今后,开放大学系统更应以信息化为依托,根据不同区域社会教育的需求特征,积极推进项目化运营机制与当今社区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社会教育普及、发展,进一步发挥开放大学远程“云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为各地社会教育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