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大典》跨学科教学案例

2023-07-30郭晓晓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拍摄角度开国大典毛主席

郭晓晓

一、教学背景

2022年4月,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强调艺术课程的育人导向,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艺术新课标中首次新增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要求一至七年级融入影视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影视课程。影视课程的加入为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围绕新时代提出的发展新要求,笔者把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融入美术课堂。本课旨在带学生走进影视艺术,让学生在学习影视视听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红色文化,激发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意识,培养拥护祖国、传承红色文化的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小学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能深入解析中华红色经典作品的机会不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影视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影视的欣赏仅停留在剧情的浅层面,对影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少,难以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分析影视作品要表达的内涵。本学段的学生热衷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操作,但掌握的影视拍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有限。鉴于以上情况,影视艺术可以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民族的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影视作品,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创作语言(脚本、镜头、拍摄角度、景别、剪辑、配音),能够分析影视作品的景别、拍摄角度、拍摄意图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中了解影视语言;在实践中感受不同角度的影视拍摄效果;在合作中学习专业分析影视作品的方法。感受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影视艺术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脉相传的中国红色文化,领会红色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意识,培养拥护祖国、传承红色文化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创作语言,从专业角度(景别、拍摄角度)分析欣赏影视艺术,培养影视艺术思维。

难点:感受一脉相传的中国红色文化,领会红色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意识,培养拥护祖国、传承红色文化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色影视作品、拍摄器材、学习单等。

六、教学过程

(一)时事热点,引入主题

教师:最近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有没有关注?

学生: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

教师:是的,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是中国新时代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在1973年前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大家知道是哪一天吗?

学生:1949年10月1日。

【设计意图】通过社会话题(党的二十大的召开)的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國家时事,引出作品《开国大典》,把记忆拉回到历史,对比今夕,激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重温历史,共话经典

教师:说起1949年10月1日,大家是否能想起一篇课文《开国大典》?学过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举手。

课件出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

教师:老师也学过这篇课文,相隔20年,教材不断地更新迭代,但这篇课文却被一直保留在教材中,说明这篇课文对我们中华儿女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能想象当时典礼现场的画面吗?

学生:我仿佛看到了天安门前人山人海,有整齐的军队,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在讲话。

教师:是的,这就是文学艺术带给我们的想象。对于这场盛大的典礼,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美术作品?

学生:董希文画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图1)。

教师:对于这幅作品,你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开国大典典礼上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刻。

学生:这幅作品的构图左实右虚,画面右侧的柱子间距进行了放宽调整,为了使画面空间更为开阔。色彩对比鲜明,热烈而明快,更好地烘托了节日喜悦、欢快的氛围。

教师: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画家董希文为了更好地烘托出当时壮观、宏伟的典礼场景,把画面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这就是绘画给我们塑造出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教师:文字和绘画是静态的,还有一种记录生活的动态艺术形式,你们能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拍视频。

教师:拍视频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现某个场景。如果邀请你参加开国大典当日的拍摄工作,你会怎么拍?

学生:首先,我要拍摄天安门前热闹的群众,还要整体拍摄会场的布置,重点拍天安门城楼上出席典礼的领导人和毛主席的讲话,阅兵时的场景也不能少。

教师:拍摄计划很周全,你具备了一名摄像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影视是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典礼当日,真的有人用摄像机记录下当时雄伟壮观的场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的观礼现场,感受一下摄像师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设计意图】把学生熟悉的课文《开国大典》和油画《开国大典》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同一题材下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的不同的创作手法。之后,再从呈现方式层面把影视和文学创作、绘画艺术进行对比。

(三)走进影视,解读艺术语言

播放中央档案馆公开的开国大典原版影像。

教师:你能根据影像情节说一说这是开国大典的哪一个阶段吗?(出示开国大典活动流程的文字提示)

学生:第一段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片段。第二段是阅兵。

教师:我们平时拍摄视频都是拿着手机追着拍摄主体,那拍摄毛主席讲话和拍摄阅兵是用同一个镜头不间断拍下来的吗?

学生:两个片段不是连续拍摄的。

教师:拍摄毛主席讲话和拍摄阅兵情景这两个场景运用了不同的镜头。镜头是指摄像机从开始到结束所拍摄的连续画面。镜头是电影、视频构成的基本单位,很多场面都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成的,一个影片又是由多个场面或片段组成的。(图2至图5)这两个镜头拍摄的手法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有的拍得比较近,有的拍得比较远。

教师:为什么有的要拍近点,有的要拍远点?

学生:近的是为了表现毛主席宣读公告时激动的心情,远的是为了表现大阅兵时壮观的场面。

教师:你分析得非常准确,这就涉及影视的另一个知识点——景别。景别主要是指被拍摄物在画面中占据位置的大小。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影响景别的两大因素分别为摄像机位置与被摄物体的距离关系,以及摄像机镜头焦距的大小。(图6至图9)在阅兵的镜头当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坐在地上,他在干什么?(图10)

学生:他应该是摄影师,他在拍照或者摄像。

教师:那他为什么要趴在地上拍?

学生:角度的需要吧。他可能是要往上拍,拍阅兵仪式中的方队。

教师:你分析得很对!像这种以一个低的角度从下往上拍摄的手法叫作仰拍。哪两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仰拍的动作。

学生分别扮演摄影师、被拍摄者的角色,合作展示仰拍情景。

教师:你觉得仰拍的角度怎样?我们在拍摄什么样的场景时可以用仰拍?

学生:我觉得在拍摄宏伟高大的建筑或伟人时可以用仰拍。

教师:对,在表现高大的建筑或者伟人时可以用仰拍,仰拍还可以打破正常的视觉,拍出独特的画面。那和仰拍对应的是哪种拍摄手法?

学生:俯拍。

教师:俯拍是摄影师站在一个高的角度从上往下来拍摄画面。请同学体验俯拍方式。

学生站在桌子上拍摄全班同学。

教师:俯拍带给你什么感受?俯拍适合拍摄哪些内容?

学生:俯拍可以拍摄壮观的、广阔的事物,展示整体的面貌。

教师:你对俯拍的理解非常到位,有优秀摄像师的潜质。除了俯拍和仰拍这两种特别的拍摄角度,我们还有平拍角度。平拍是怎么拍?谁来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平拍。

教师:你觉得平拍有什么特点?适合拍摄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平拍比较接近人的真实视觉,它可以更真实地还原生活实际。

教师:谢谢你,一语道破了平拍的特点和意义。除了仰拍、平拍、俯拍的拍摄角度,我们还有其他角度的拍摄手法。

教师选择一位学生配合演示,边演示边解说:我们在拍摄证件照时都要求正面拍摄;拍一些具有艺术特点的头像时,我们还会侧面拍摄;还有一种方式是拍背影。这三种手法有何不同?

学生:背影拍摄时有种孤独感、冷漠感。

教师:是的,背面拍摄缺乏人物表情,但通过肢体和动作也能表达人物内心世界。那反过来,正面拍摄有什么感觉?

学生:亲切感。

教师:正面拍摄,摄像机正对着人物的正面形象,可以更好地传递情感,显得比较亲切。侧面拍摄可以很好地表达被拍摄物体的侧面形象,拍摄景物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延展性。在《开国大典》的彩色修复视频当中有很多个不同的镜头,它们运用了不同景别和拍摄角度。请小组长拿出学习材料,大家根据自己小组的视频片段完成学习单。

【设计意图】通过对《开国大典》视频片段的欣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影视视听语言。以问题炸弹的形式加强现场的体验感,带领学生分析探索影视片段中的信息,深入理解镜头、景别、拍摄角度等摄影知识。通过问题串的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读影片视听语言的过程中,提高影视语言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四)小组协作,深挖精彩

组长拿出本组材料包,合作学习讨论,完成学习单。(每个小组两个镜头,用对比的方式分析镜头内容、拍摄角度、景别和表达意图)

【设计意图】根据学到的影视知识和学习单提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影视片段以及掌握解析影视视听语言的方法。

(五)成果分享,感受魅力

教师:我们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享。

B组学生:我们是1号视频,里面有两个镜头,分别是毛主席登城楼和大家握手、毛主席在城楼上招手。登城楼时用了两个镜头,全景镜头告诉了我们登城楼时附近的环境,近景镜头表达了毛主席和群众代表热情地握手。毛主席在城楼上招手用的是近景镜头,反映了毛主席和城楼上人们的喜悦心情,都采用了侧面拍摄,可以更好地展现环境和人们的动作。

C组学生:侧面拍摄出的画面具有空間感和延展性。

教师:感谢大家的分享。看来全景镜头更能展现周围全部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而近景镜头能捕捉人物的情绪情感。侧面拍摄可以使画面有空间感。

教师:有请毛主席读公告片段的小组来分享你们的影视分析成果。

D组学生:我们拿到的是2号视频。视频片段中有4个镜头,分别是宋庆龄、毛主席的特写镜头和委员代表们的近景镜头,以及毛主席读公告的全景镜头。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都展现了天安门城楼上领导和代表们的喜悦心情,视频中基本都是正面拍摄,领导和委员们很亲切。

A组学生:特写镜头可以捕捉到细微的人物表情,表达人物心情。近景镜头可以通过人体细微的肢体语言表达人物的心情。

教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通过对宋庆龄、毛主席等重要人物的特写镜头来展现他们激动的心情和稳重强大的领导魄力。近景镜头拍摄出委员们喜悦的面部表情,特写镜头还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我们有请解读阅兵阶段视频片段的小组。

A组学生:我们小组是3号视频,视频中用4个镜头完成画面的拍摄。其中主要运用了2个镜头:一是用远景镜头拍摄海军方队从天安门前走过,凸显出队列整齐,展现军人的素养;二是用特写镜头拍摄邓兆祥、张学思以及陈毅将军,只见他们表情严肃、凝重中透着自豪,反映出军人坚毅的品格。

教师:感谢同学们的分享,你们基本掌握了从专业角度解读影视的视听语言,具有了一定的影视鉴赏能力。接下来,我们把这些由若干个分镜头组成的片段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短视频。每一个镜头就像我们文章里的每一句话,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故事。这就涉及影视制作里一个重要的环节——写脚本。脚本就是拍摄电影或戏剧所依据的底本,脚本相当于故事梗概。在拍摄之前,你需要清楚拍什么、怎么拍、用什么拍摄手法。

教师:这里我还安排了一个秘密小任务,有请配音小组。接下来,让我们从专业的欣赏角度一起走进影视,重温历史。

环节提示:可提前安排一个小组进行配音,准备配音文字。

【设计意图】小组上台分享对影视片段的解析成果,其他小组提出补充,组学带动群学,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参与视频配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影视艺术,体会开国大典时激动人心的时刻。

(六)走入生活,传承基因

教师:这个影视作品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记录了新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天,它是我们中国人民永远抹不去的红色记忆。说到红色,大家想到了红色革命,想到了老一辈人的故事,红色文化随着革命的结束就结束了吗?

教師播放《志愿者——红马甲》宣传影片。

教师:抗疫中高大的身影,北京冬奥会上的奋力一跃,困难面前一双温暖的手,这些都是红色精神!红色事迹就在我们身边,红色精神永远薪火相传。同学们可以多多关注社会时事,关注身边生活,拿起我们手中的拍摄工具,记录美好!

【设计意图】从红色故事中来,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欣赏《志愿者——红马甲》宣传影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受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升华爱国情感,并呼吁学生拿起手中的拍摄工具,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从专业的影视视角记录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拍摄角度开国大典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新闻摄像中的角度选择与应用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试析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突破与创新
“干跳”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