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中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报告

2023-07-30陶涛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例双减美术

陶涛

一、背景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政策的全面落地,美术学科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学美术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彰显艺术素质。

“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美术学科的主要着力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即“提质增效”。笔者据此收集初高中6节录像课进行分析,形成学科研究报告。

二、研究目的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师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美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再思考。基于学科课例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可视化的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优势、经验与问题,尤其是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指导、设问质量等多种教学因素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引导美术教师明确教什么,在厘清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要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教学内容化解成一个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阶段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建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加强“基于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境”的课堂教学研究,美术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重视学生艺术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思维状态,尝试解决问题,分享和展示美术创作;引导美术教师在过程性评价改革上下功夫,对学生的创意实践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肯定,进行分层分类作业优化设计,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导向的功能作用。

聚焦“双减”政策,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有效引导美术教师深入研究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通过观摩、解析、交流等,开拓思路,研究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研究方法

(一)录像课的选择

1. 数量

中学美术学科开展了对6节课例的研究(见表1),其中初中美术学科3节课的内容,选自“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这两个领域;高中美术学科3节的内容,均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选择性必修》的“绘画”模块。这6节课均为区级推荐课例,其中2节课例来自城区学校,4节课例来自郊区学校。

2. 来源

见表1。

(二)录像课分析方法

基于对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理解,项目组设计了录像课分析框架。第一级和第二级为等级指标,第三级为评分证据,包括编码体系、记号体系和质性记录。等级指标分值的大小,参考编码体系、记号体系和质性记录所提供的证据。

1. 等级指标

等级量表是项目组编写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表2),评价项目(即一级指标)设计了4个,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在评价项目下面,设计了12个评价要点。评价要点的设计,体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双减”背景下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尤其关注了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特征。

2. 编码体系

本研究的编码体系整合了弗兰德斯语言互动评价指标(FIAS,表3)和师生行为(S-T)。弗兰德斯指标不变,依旧是10个指标。S-T指标中,教师行为指标有9个,学生行为指标有10个。评价时,每3秒观察并记录一次语言类别和行为类别,最后由信息技术平台自动统计每一个语言和行为的次数。

3. 记号体系

记号体系是针对部分可观察的、可量化的行为或资源所研制的,是二级指标评价的依据。美术学科的记号体系包括了1组,见表4“教师指导与反馈方式”。

4. 质性记录

质性记录是指除定量数据以外的描述性信息,包括案例、图片、文字描述等,评课者依据对录像课的分析,对一些关键事件进行记录和描述,它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證据之一。

比如,针对教学内容分析的结构性、适切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在录像课评价中,对其中的某些课例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记录。(表5)

四、研究结果

从整体上看(表6),参与评价的6节课例平均分达到8.7分,最高分为9.0分,最低分为8.4分,标准差为0.2分,差异系数为2.3,整体质量较高,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比较4个一级指标,教学内容平均分最高(8.8分)且差异系数最小(1.9),说明教学内容方面均衡度较高,达到优秀水平;教学过程平均分最低(8.5分)且差异系数最大(4.7),说明教学过程有较大改进和优化的空间。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2个二级指标,平均分都是8.7分,差异系数都较大,说明不同的课例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水平表现差异较大(表7)。

1. 优点

教学目标体现正确价值观,重视艺术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① 体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关注了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表8)。中学美术6节课体现了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贯通于整个学科教学,其方向路径、目标任务是一致的。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有超前意识,自觉地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教学设计中从素养角度描述了教学目标,结合学段特点,把美术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从课堂教学目标的类型上看,五方面的核心素养均已涉及,各核心素养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占比全部为100%,凸显了中学美术学科特征。

② 教学目标的结构性清晰,关注了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体现了大观念的統领性,100%的课例在分析单元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当然,按照北京市中学美术学科教学设计的要求,本次征集的课例源自区县选拔,6节课例都落实了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随着大观念、项目式和任务群教学理念的深入实践,教学目标都会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课程意识中单元与课时的关系。

③ 目标的描述指向的内容全面,注重学生差异,既强调学习结果,更侧重学习过程。目标描述中有可观察的行为动词,使得多条目标可测量、可观察。

2. 问题

教学目标需依据课程标准进一步关注学情分析,体现对学习主体的厘清;关注美术课堂生态的良性循环,软硬件调配等问题。

① 在可操作的程度中(表9)“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学生占66.7%,还有33.3%的课例在目标描述时忽略了目标的指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比如“使”“让”等词。

② 在可操作的程度中(表 10)“有相应的资源和美术专业教室、工具材料等条件支持”一项有50.0%处于一般,在教室紧张的情况下美术教学仍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从专用美术教室向专业美术教室良性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绘制了未来学校美育育人的蓝图。因此,学校提供充足教学资源和创作材料,更利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有3个二级指标,平均分是8.8分(表11)。其中,教学内容适切性的平均分最高,且差异系数较小,说明整体上适切性情况较好。

1. 优点

① 教学内容的结构性良好,体现了整体性和系统性(表12)。

教学内容以关键能力为核心,有大部分课例涉及美术学科能力,教学内容还关注了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设计关注了结构性。100%的课例分析说明或联系了不同类别作品的表现手法及欣赏方法;100%的课例体现了问题逻辑关系符合教学内容主题,层次线索清晰,问题解决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② 教学内容的适切性良好,与学生的经验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态度,促进文化理解(表13)。

初高中6节课都基本符合的评价指标有: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跟学生的经验密切相关,跟原有知识基础相关;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与相关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相联系;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态度,促进文化理解;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视觉资料、工具媒材等学习资源充足,能支持学习方式。说明这6个方面表现优秀,说明教学中的内容科学严谨,教师的设计与指导专业性强。有三分之二的课例的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方面表现较好,达到66.7%。

2. 问题

① 有33.3%的课例在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中联系其他姊妹艺术或回顾了其他学科知识方面表现一般,说明美术教师课程综合的意识不够,没有在学科教学中适时观照与姊妹艺术的融合。新课标,特别强调突出课程综合,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的关联,挖掘跨学科丰富的美育元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② 在教学内容适切性的评价结果中,针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方面,有33.3%课例的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表现一般,有明显重技能的倾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没有明确“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回归到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上。如《学画写意花鸟画》一课,教师的作业布置,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但教学内容过多纠结于对艺术家的记忆、画幅构图位置的经营、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菊花和麻雀长卷等。学生精力分散,没能重点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缘物寄情”的独特表达方式,更无引导学生思考写意花鸟画与生活的关联:自然万物中蕴含的情感、生活中的空间布置等。总之,美术学习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5个二级指标(表14),平均分最高9.0分,最低8.3分,有差异系数。教学物质环境的适切性最好;教学心理环境的适切性、学习情境创设的适切性、学生活动的适切性、学习指导与评价的适切性得分稍低,说明教学决策表现良好,师生、生生互动反馈及时且多元。

1. 优点

① 教学物质环境中学习条件与教学组织形式相适应、学习条件与学习任务相适应程度较高(符合率均为100%)。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涉及专业教室布置、画具画材、多媒体等条件,多数课的条件与教学任务相适切。网络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使课堂活动更具互动性和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合作、交互的学习快乐,获得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提升美术信息素养;以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画笔,引领教师探索艺术表达的新视角、新途径,感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美术课堂教学服务的魅力。

② 教学心理环境的适切性表现较好。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的符合率为100%;学生的个性得到鼓励符合率是83.3%;生生之间能够倾听、协作、分享的符合率为100%,说明大部分课例的教师都能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设问有思维价值,体现层次性、理解性、应用性,为学生创设开放多元的思考和充分展示的空间;师生互动真实有效,平等交流、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快乐和谐。

③ 学习情境创设的适切性评估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非认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认知)、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3项符合率均为100%。说明较能创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教学内容化解成一个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阶段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建构知识和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有“留白”,给学生留有“质疑”“解决”问题的时间。

④ 学习活动的适切性评估中所有课例(100%)教师都能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有观察思考活动,有欣赏评述活动,有艺术实践创作活动,有作品评价展示活动,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了学习支架。例如,提供了美术活动达成的评价标准,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美术学案材料;艺术实践或课后拓展活动的布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标中,艺术实践的难易程度适度,更侧重每位学生的艺术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体现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品格。

学习指导与评价的适切性结果也说明教师指导是主要的师生互动方式,美术教师普遍关注课堂活动的分层分类设计,有落实,重实效。

⑤ 师生行为时长比例适中,以混合型为主(图1、图2)。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小组作品展示占比较大(表15)。

中学美术课例中的主要行为是教师讲解,平均为7分53秒,教师示范,平均为3分30秒;学生创作作品,平均为11分52秒,学生展示作品,包括个体展示和小组展示和全员展示,平均为5分31秒,基本符合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特点。

2. 问题

① 学生行为中学生全员展示作品情况较差,此项指标评估结果说明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能够重视学生全员展示作品的活动设计。课例展示环节一味地追求完成作业,没有关注到学生差异。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创作作品都应该受到尊重,全员展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权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和再提升,是美术教师必须强化的意识。

② 美术课堂上教师追问、让其他学生评价发言同学的观点的活动较少(表16)。这种情况说明美术教师主要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且深入不够,仍以引导得出正确答案为主要目标。教师的追问,多是让学生回答完整,引导学生解释理由的追问比例较低。

图3证明中学美术课中,课堂沉默均值为599次,这表明课堂一多半的时间是学生的非语言活动,例如,学生观看视频、欣赏作品、创作作品、展示作品等。师生互动时间不多,仍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发言为主要活动行为,属于教师主导型的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发言为14。在积极互动区域中,有11个组对是称赞鼓励、接纳想法,其他如接纳情感行为比较少。

(四)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有两个二级指标(表17),平均分都达到8.8,说明教学效果达良好以上水平。

1. 优点

① 大部分课例中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实践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内外学习资源,创新了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达成率较高。100%的课例都符合“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和“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大部分课例上有些学生能发表基于证据的个人见解或观点(83.3%),有些学生能发现或提出新问题(83.3%)。

② 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表现优秀。100%的课例都符合“教师情绪饱满、热情”和“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表18)。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美术教师要彰显学科特质,规范专业术语;重视评价研究,对学生的创意、创新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有亲和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整个创作表现过程中轻松愉悦,完成作品后自信满满。

2. 问题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表现不充分(表19)。大部分课上只有4—6个学生能发现或提出新问题;4—6个学生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占50%,7—9个学生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的也占50%。学生创新性表现不充分可能与艺术活动设计均衡不足、教师对学生学习差异关注不够或学习活动间隔较长、没有整合,学生完成效果不佳有关。

五、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优点有以下5点:1.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总体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2.教学内容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结构性、适切性和科学性;3.教学过程中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情境创设、学习活动、学习指导与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适应性与适切性;4.教師行为和学生行为所用时间分配较为适度;5.教学效果达成度总体较好,美术教师精神面貌饱满,学生乐学善学。

问题主要有以下6点:教学目标描述时忽略了目标的指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相应的资源和美术专业教室、工具材料等条件支持”一项有50%表现一般;有33.3%课例在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方面表现一般;学生行为中学生全员展示作品的情况较差;美术课堂上教师追问、让其他学生发言来评价同学的观点的活动较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表现不充分。

(二)建议

1.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德育目标

美术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还要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德育渗透和价值观引领。课程实施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对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学科育人”全面、正确的解读,把握好学科育人与学科本位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育人细节的评价导向,关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制订与表述教学目标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绘制了未来学校美育育人的蓝图,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完善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优化了评价机制。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师要以此为准则,结合不同学段教学要求,把学科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2)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美术学科需求,关注教学目标中的指向性。此次课例研究发现,部分教学目标描述时忽略了目标的指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建議教学目标中首先要明确,主体是学生,然后区分输入类,如知道、了解、审美感知、体会等指向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调整。努力做到用适宜的行为动词、限定条件和学习任务情境具体化描述目标,做到可测量,可观察。

3.重视教学活动设计,深入挖掘教材,用好教材

教师要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教学及评价的具体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教育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教材是国家事权,是学科教育的重要依托。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使用,依据学科育人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学科的核心价值。课堂学习由核心问题入手,厘清学习任务,在思考、讨论、交流中完成新的学习,提升学科能力;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关注并根据学生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教师要依据美术学科媒材特性和技法特点设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更为开放的文化情境中,强化认知、学会应用,更好地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4.遵循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上好美术课

美术学科课程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这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各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实施教学,杜绝随意调课;为满足美术学科教学需求,尽量在美术专业教室授课;教师需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爱学科,组织好艺术实践活动,爱学生,以自身的行为规范做学生美术学习的榜样;教学语言规范、精炼、准确。

5.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适切的教与学方式

(1)加强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的再认识,积极探索教与学的新实践。教师要彰显学科特质,规范专业术语,在美术语言及形式原理上下功夫;强化学生的美术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多维度地对作品进行赏析和评述,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在创作中表达思想和情感;重视评价研究,对学生的创意、创新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肯定;通过课例观摩、解析、交流等,开拓思路,研究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2) 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实际获得和学习进步为目的。教师心里要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合理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学习情境,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探究素材;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美术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6.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评价环节所有学生的作业必须全员展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不同梯度的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和再提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从细节入手,深入挖掘,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的美术学习,切不可生搬硬套,假大空式地说教。

(2) 学习习惯的养成,关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终身发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形成提取整合信息的习惯,对美术作品欣赏积累经验,形成查阅画册的习惯,形成品评作品、书写创意等规范表达的习惯,合作学习,倾听、交流的习惯等。在教学细节中,自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习惯、尊重、平等、包容等均是美术教师的责任。

7.强调作业的多样性,巧妙安排课堂美术实践活动

教师依据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强调作业的分层分类,突出课堂活动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建构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美术学科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提升;注重美术学习“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课程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例双减美术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创意美术
课例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