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分析

2023-07-29李苏瑶巩浩宇杨晏乙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料库气候变化

李苏瑶 巩浩宇 杨晏乙

摘要:[目的/意义]梳理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全面了解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下对华研究动态与态度趋势,以供决策与学术研究参考。[方法/过程]基于语料库方法,本研究以14家美国主要智库2012—2021年气候变化议题下的涉华话语为语料自建语料库,依据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将生态话语分析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相结合,从高频实词、关键词、索引行多角度剖析美国智库近年来对气候变化议题下对华研究动态与态度趋势。[结果/结论]美国智库始终关注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各项政策与措施,重点关注碳排放、中美在绿色低碳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中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权竞争问题。在2012—2016年、2017—2020年和2021年3个时间段中,美国智库在气候问题中对华态度展现出竞合兼备的特点。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日益显著,竞争成分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利本位的生态破坏型话语增多、话语态度逐渐强硬。

关键词:气候变化 美国智库 语料库 生态话语分析

分类号:H315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1.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7ZDA319)研究成果之一。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议题,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此,我国高度重视并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中另一支重要力量的美国则经历了较大的政策反复。奥巴马、特朗普与拜登3届政府对气候变化持有不同的认知与政策基调,深刻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与中美气候议题互动关系的演进。

美国智库被称为“影子内阁”,对美国决策的影响举足轻重[1]。围绕气候变化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下中美的竞争与合作,美国多家智库进行了多方位的解读。虽然气候变化议题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许多学者从权力、制度以及理念等宏观角度解读全球气候治理的现状和发展[2-3],但少有学者对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中的涉华话语进行全面梳理。鉴于此,本研究运用Python信息爬取技术,基于语料库方法,以美国14家智库2012—2021年气候变化议题下的涉华话语为语料自建语料库,依据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将生态话语分析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相结合,从高频實词、关键词和索引行多角度全面了解美国智库近年来对气候变化议题下对华研究动态与态度趋势,为我国在气候治理中的政策调整提供思路。

2 文献回顾

2.1 美国智库话语分析

对美国智库的研究通常是从国际政治学科视角出发,研究美国智库中的类型、机制、特征与具体成果[4-6]。但也有学者从语言学视角出发,研究某一领域智库话语特点与背后的意识形态关系。例如,2021年,丁立等对比了英美智库中的“一带一路”话语的主要议题与对华立场[7];同年,赵秀凤等基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涉华核能报告探究了美国智库在构建中国“他者”身份中的话语策略[8]。但仍未有学者对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下的涉华话语进行梳理。

2.2 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源于生态语言学,是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9]。斯蒂布(Stibbe)将生态话语分为有益型、破坏型和不确定型,并认为生态话语分析是将隐含的生态破坏型话语显化并加以抵制,以促进生态有益型话语的发展[10-1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强调语言之于生态环境的影响[12]。按照韩礼德(Halliday)的观点,语言是一种干预社会的手段[13],语言研究也应当被用于生态保护。

目前,已有学者从话语对生态的影响出发开展生态话语分析研究。例如,2005年,卡瓦略(Carvalho)对英国媒体气候变化报道进行了话语分析,并探究了政治话语对媒体话语的影响[14];2020年,李淑晶等从评价系统出发,对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并发现其演讲中破坏型生态话语居多[15]。这些研究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哲学观融合进行话语分析的可行性,但学界实证研究较少,仍需完善与丰富。

鉴于此,本研究以14家美国智库2012—2021年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语篇为语料自建语料库,基于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框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哲学观,从高频实词、关键词和检索词索引行中的态度资源、情态动词及其语境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揭示美国智库在气候变化议题下的对华态度立场,归纳美国智库对具体议题的意见与建议。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3个问题:①美国智库在气候变化议题下的关注焦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历时变化?②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具有怎样的话语特征?③其背后的动因有哪些?

3 研究设计

3.1 阶段划分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先后制定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等重大战略文件,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通过并提出“绿色丝绸之路”等重要概念,为推动国际气候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美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中另一重要力量,在国际气候治理问题中的政策变化较大。2017年,特朗普政府持保守态度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2021年,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并着力推进气候治理。中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进程可谓一波三折。2021年,中美两国关于气候危机发布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这标志着中美两国重回气候合作高地。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2、2017与2021年3个时间节点,语料选择划分为2012—2016年、2017—2020年与2021年3个时间段开展研究。

3.2 研究语料

本研究以美国主要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 ings Institution)、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卡托研究中心(Cato Institute)、美國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CAP)、彼得森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PIIE)、美国外交协会(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贝尔弗中心(Belfer Center)、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er)、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亚洲协会(The Asia Society)、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ocity)、大西洋理事会(The Atlantic Council)、美国和平研究院(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作为研究对象。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本研究主要依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选取排名较高、全球影响力大、权威性强的美国主要智库为研究对象[16]。此外,亚洲协会是美国国内亚太研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库,同中国互动密切。新美国安全中心是新兴的美国国家政策核心智库[17],两家智库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调整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在研究成果方面,上述智库对气候变化议题下的对华政策也有着相对广泛、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美国主要智库在气候变化议题下的涉华话语。

随后,选择官方网站分类为“Climate Change”,检索词为“China”,时间跨度为2012—2021年的文献。本研究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与2021年(拜登政府宣布回归《巴黎协定》)为时间节点,分为3个语料子库。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语料库构成如表1所示。

3.3 理论框架

3.3.1 话语分析框架 本研究依据费尔克劳夫于1992年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源于批评语言学,主张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阐明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并通过语言的运用建立和维护社会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强调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蕴含于其中的意识形态。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框架主张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3个层面开展话语分析。文本分析是在词汇、语法及语篇等层面开展的文本描写;话语实践分析是阐释文本与话语的生成、传播和接受的过程;社会实践分析则是将文本与话语放在社会的大语境之中,解释话语与意识形态、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18]。

3.3.2 生态话语分析的“韩礼德”模式 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包括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9]。其中,人际功能是指语言用于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表达讲话人的身份、地位和评价的功能,主要分为语气、情态[17]和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核心是态度系统,又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子系统[20]。2020年,何伟等认为,进行生态话语态度系统分析时,需考虑情感缘起、判断标准和鉴赏对象3个特征,并进一步区分为人本位和自然本位的缘起、标准和对象[21],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态度系统见图1。本研究依据何伟等分类标准,将态度系统的取向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3类,并结合索引行进行生态话语分析。

3.4 研究步骤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框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从高频实词、关键词以及索引行等角度对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进行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分析。具体步骤见图2。

第一,运用Python语言实现信息爬取,建立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语料库。

第二,筛去无关信息,保留正文文本;筛去与气候变化、中国无关的文本(China、Chinese、Sino-、climate change词频不低于3)。

第三,建立3个时间段的语料子库,并通过Wordsmith 8.0软件导出前20位高频实词,建立可比语料库(若语料子库为2012—2016年文本,则可比语料库为2017—2020年、2021年语料库)并得出关键词,揭示美国智库在气候变化议题下涉华话语的关注焦点与历时变化。

第四,检索关键词“China”,随机抽样各得到500条语境为20词的索引行,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评价子系统中的态度系统,判断评价资源的态度倾向(积极/消极/中性)、X/Y本位(自然本位/人本位、利本位/义本位)与生态话语类型(破坏型/有益型/中性或模糊),揭示美国智库在气候变化议题下对华态度及生态观;检索语境中的情态动词,并判断情态动词所在小句的生态话语类型(破坏型/有益型/中性或模糊),归纳美国智库在气候变化议题下的中美关系竞合进程中的意见、建议与预测,再次分析其生态观。

第五,分析美国智库话语的生成、传播与接受过程,对比美国智库的关注焦点、态度立场、建议提出与历年《中美气候危机联合声明》、美国气候变化议题政策实施情况。

第六,分析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的社会实践,探讨这一话语实践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其背后的动因。

4 结果与讨论

4.1 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的文本分析

4.1.1 高频词分析 2012—2021年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的高频词(前20位)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中国(China)、美国(United States)、气候(climate)高频词的出现体现在智库层面已经将气候问题纳入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议程之中。总体而言,美国智库对华气候议程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首先,煤(coal)、碳(carbon)、排放量(emissions)、天然气(gas)等高频词体现了美国智库对中国排放问题的重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量历来受到西方的高度关注。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中国作为主要缔约方积极提交“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INDC)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经历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各行业碳排放份额(percent)變化及减排效果仍是美国智库解读中国减碳雄心的直接依据。

其次,政府(government)、政策(policy)等高频词表明中国政府的气候政策是美国智库的关注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陆续发布重点领域、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带动世界低碳发展格局的深刻变革。中国的气候政策已经成为美国智库为对外战略框架制定发挥咨政作用必须涉足的领域。

最后,在全球气候减排的背景下,美国智库关注中国绿色经济(economic)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development)范式转型。气候问题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碳排放份额直接影响能源(energy)结构、产业规划与经济发展目标。自“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倡议被提出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investment)的碳效应受到高度关注,支持高碳项目也成为近年来美国对“一带一路”责难的借口之一。同时,中国的绿色碳交易市场(market)和绿色清洁产品贸易(trade)也成为美国智库研究中国绿色经济体系的重要切入点。

4.1.2 关键词分析

(1)2012—2016年关键词分析

2012—2016年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关键词(前20位)见表3。

根据表3并结合各个关键词进行索引行分析可知,2012—2016年美国智库涉华气候问题报告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美国智库报告十分重视在中美气候议题框架下对能源问题的讨论。一方面,结合石油(oil)、天然气(gas)、页岩油(tight oil)等关键词分析,美国智库着重关注中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和消费,就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高耗能、高排放对气候治理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另一方面,根据核(nuclear)、非传统的(unconventional)、稀土(rare earths)等关键词,美国智库重点关注和建议中美两国进行以核能为代表的非传统能源开发和利用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围绕新能源合作开发利用问题,美国智库希望中国在稀土出口方面放宽管制,促进世界新能源设施对于必要稀土资源的可获得性。此外,从安全(security)、恐怖主义(terrorism)、价格(prices)、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等关键词来看,美国智库认为美国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新能源发展,则需要与中国在全球能源安全(尤其是核不扩散问题)、打击防范恐怖主义趁机获取核武、稳定国际油价以及地球工程治理等议题进行密切协同合作。

其次,美国智库十分关切中国国内污染问题和气候治理进程。通过分析排放(emission)、设施(facilities)、省(provinces)等关键词发现,美国智库在此时期重点关注中国的排放问题,注重中国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智库以省行政区为层次视角观察中国各大省份的气候治理进程来分析中国气候治理现状。由基于市场的(market-based)和限额与交易(cap-and-trade)可知,美国智库也对中国推进以市场为基础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计划投以目光,并积极思考探索中美两国就以市场为基础的气候治理机制建设展开双、多边合作的道路。与此同时,美国智库为中美共同参与气候治理建言献策。结合对关键词“东盟”(ASEAN)索引行内容的分析发现,美国智库认为应支持中国发展气候融资同美国一道为促进东盟等气候脆弱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治理进程搭建平台。

最后,美国智库以奥巴马政府作为背景,关注这一时期中美气候关系互动。透过奥巴马(Obam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等关键词可知,美国智库这一时期注重中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气候互动关系,包括这一时期中美之间达成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承诺和中美气候关系在双边或多边取得的成文性成就。由此可见,此时期美国智库对中美之间的气候关系总体持乐观大于悲观的态度。美国智库虽然对中国高污耗能源和排放问题十分忧虑,并以近乎“监督方”的身份对华发展气候关系,但总体上对中美之间展开良好、有效的多层面多渠道气候合作更为看重和期望。

(2)2017—2020年关键词分析

2017—2020年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关键词(前20位)见表4。

根据表4可知,2017—2020年美国智库涉华气候问题报告是以特朗普(Trump)政府的施政情况作为研究的现实基础进行的,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当局(authorities)、权力(power)、外交(diplomacy)、结盟(alliance)等词汇表明在此时期美国智库已经将气候治理议题视作中美大国竞争的政治角力场。候选人(candidates)、联盟(coalition)等关键词则体现特朗普重视气候议题在大选中的作用。而自由的(liberal)、资本主义(capitalism)、影响(influence)等词体现出,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实现绿色低碳化转型,在特朗普时期大国间发展模式影响力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第二,中国的“一带一路”(BRI)倡议逐渐被美国智库置于气候议题框架下进行讨论。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展开了贸易、投资、技术、基础建设等全面深入的合作,美国智库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对沿线地区减排效果的作用以及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话语权的塑造。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infrastructure)和可再生能源(renewable)領域,美国智库希望对规则体系、融资标准以及绿色产业链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议题范围扩大,次国家行为体作用凸显。美国智库在此时期对气候问题的研究凸显了议题间交叉的特点,关税战(war)、数字网络空间(cyberspace)等问题与气候治理相互影响,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对华筑起的关税(tariff)壁垒,对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合作关系带来了严重倒退。同时,特朗普政府在气候领域的消极态度使次国家行为体(subnational)的作用提升,美国智库有关各州等地区攸关方(stakeholders)与中国进行气候合作的相关论述逐渐增多。

(3)2021年关键词分析

2021年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关键词(前20位)见表5。

根据表5可知,2021年美国智库涉华气候问题话语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美国智库着重关注拜登(Biden)政府在气候变化议题下的新政,尤其关注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的政策走向。具体而言,主要关注氢能(hydrogen)、锂电(lithium, battery)、镍(nickel)、液化天然气(LNG, GW)、海上风电机(offshore wind)的技术开发、资源生产与贸易关税(tariff)等问题。此外,产品(goods)、产业(industry)等指向生态产品与生态产业,由此可见,环保产品的贸易、关税等问题也是美国智库在2021年的关注重点,表明此时期清洁能源再次被提升到关系美国经济发展、中美技术竞争的重要位置。

第二,2021年美国智库针对碳排放这一气候变化议题下的传统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pandemic”(流行病)一词指向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碳排放量的增高,这一问题引发了美国智库的激烈讨论。此外,2021年美国智库也格外关注碳捕获(capture)等关键技术。

第三,2021年,气候变化对于多边主义的意义再次被讨论。美国智库重点关注中国对俄罗斯(Russia)的能源经济支持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与拉丁美洲,尤其是与阿根廷(关键词包含Agetinina和Agentinian)展开的气候环境合作。

4.1.3 情态动词及其搭配分析 2012—2021年情态动词及其搭配分析见图3。

韩礼德(Halliday)认为,情态动词可以分为高量值(如must、need、have to)、中量值(如should、will、would)与低量值情态动词(如 may、might、can、could)。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传递了不同的语气,暗含了不同态度。本研究检索了不同阶段的高量值、中量值与低量值情态动词,并重点考察了其互信息值(MI值)大于5.0的搭配动词,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研究数据表明,受文体影响,美国智库3个时间阶段的情态动词量值分布并无显著差异,但搭配情况差异较大,这一变化在高量值情态动词的搭配中表现尤为明显:2012—2016年,高量值情态动词常与保护(protect)、工作(work)、表明(demonstrate)等词搭配,以督促美国必须采取行动,要求中美必须采取共同行动,呼吁世界各国必须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17—2020年,高量值情态动词则与解决(address)、发展(develop)等动词高频共现,以督促特朗普政府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危机和社会问题;2021年,达到(meet、measure)、参与(participate)、工作(work)、竞争(contend)等动词则开始与高量值情态动词更频繁地搭配,用以对中国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标准进行施压,并督促美国政府重回全球治理议题,与中国展开气候治理竞合。

结合索引行可知,3个时间阶段的中低量值情态动词同时是指向对美国政府的政策建议,这也与美国智库的身份与职能息息相关。而具体考虑其搭配可知,促进(facilitate)、影响(affect)、帮助(help)、领导(lead)、益于(benefit)等词一直与中低量值的情感动词高频共现,表明美国智库持续关注气候治理带来的影响与益处,并一直关注在全球治理议题中的领导权问题。

4.1.4 索引行分析

(1)2012—2016年索引行评价资源分析

2012—2016年“China”索引行评价资源统计见表6。

从表6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在2012—2016美国智库涉华气候问题报告中,涉华话语的评价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国气候治理能力与进展、中美气候合作关系、中国气候承诺与谈判以及中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等相关话题。总体来看,积极评价资源64条、消极评价为21条以及中性评价8条。

首先,美国智库以领先的(leading)、有能力改变(ability to alter)、并不落后(not a laggard)等判断资源评价中国气候治理能力与进展,其认为此举有助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significant progress和stabilizing等)。其次,美国智库报告对中国气候承诺与谈判表示高度赞赏(committed to reaching an agreement, have done a great job),认为这无论对于中美气候关系还是全球气候治理均是一大进步(real progress)。再次,美国智库运用较多鉴赏资源认可中国能源部门改革和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critical)以及中国新能源市场投资拉美地区的重要机遇(excellent opportunities)。最后,美国智库报告高度认可中美两国发展气候合作关系,多次积极呼吁中美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shoulder to shoulder、aligning with等)。

此外,就中国传统能源的相关问题,美国智库报告批评中国经济社会生产对煤炭能源的高度依赖(longstanding reliance on coal,heavy dependency on coal),以及由此衍生的高排放量问题(emissions、greenhouse gas、top emitter等)。美国智库认为,中国应当对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进行绿色改革。同时,美国智库通常采用消极的鉴赏资源评价在气候议题下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例如,就中国的对外投资对拉丁美洲的影响,美国智库认为其加大了拉丁美洲的高碳发展(entrenching high-carbon development)。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智库谈及气候问题也涉及政治领域,并运用情感资源评价气候谈判代表“抵制”(resistant)做出气候治理承诺,其认为中国政府对气候治理相关部门的改革是“推三阻四”(reluctance),并觉得中国政府在极力“逃避国际气候治理号召”(evade international calls for actions)。

(2)2017—2020年索引行评价资源分析

2017—2020年“China”索引行评价资源统计见表7。

由表7可知,2017—2020年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的评价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国气候政策的雄心与成果、中国国际气候角色变化、中国清洁产业发展、中美在气候问题上互动的关系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等话题。总体来看,积极评价资源52条、消极评价为26条以及中性评价16条。

首先,美国智库总体上以积极的态度评价此时期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议题雄心与气候政策成果,积极评价资源(22条)远高于消极评价资源(9条)。在大量政策报告与公开出版物中,美国智库运用高水平(high-level)、进步显著(a positive step)等鉴赏资源肯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及其执行情况。美国智库认为,中国的气候考量已经被纳入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域,以持续下降(continuing decline)、显著下降(drastically reduce)为代表的大量鉴赏资源展现了美国智库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特别是在清洁能源产业上,美国智库意识到中国政府的气候政策促进了清洁能源产业的显著增长。其中,相当成功(quite successful)、更加清洁高效(cleaner and more efficient)、先进(advanced)等价值资源指向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发电能力建设的成果颇丰,中国的采矿业更加清洁、高效,中国节能减排技术日益成熟。但是,美国智库也运用雄心不足(less ambitious)、审慎(prudent)、强硬(aggressive)等消极资源表达其对中国减排进度、政策力度以及中国巴黎协定承诺的负面认知。

其次,面对特朗普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消极态度,美国智库开始着眼于两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内的角色变动。核心要素(a central element)、明智可靠的国际力量(reliable, sober, and responsible international player)等判断资源传递出美国智库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地位日渐重视,部分美国智库运用重要(vital)、成功的关键(key to success)、共同利益(of common interests)等判斷资源以及应彼此学习(have much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不应视为威胁(should not be perceived as a threat)等情感资源号召时任政府与中国尽快展开必要合作,并在公共采购、多变发展金融机构以及清洁能源贸易等方面为双方的接触与合作探讨现实路径。然而,美国智库中部分专家仍偏重使用最大挑战(biggest challenge)、威胁升级(escalation threats)、日益强大的国家(an increasingly assertive power)等消极资源强调此时期中国气候影响力迅速提升对美国的威胁。

此外,部分学者在气候问题框架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与社会问题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探讨。显著(remarkable)、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先进(advanced)等积极资源凸显了美国智库对中国在经济发展与贫困治理、私营部门参与以及高新技術研发等领域的进展肯定与重视;实用(pragmatic)、杰出(outstanding)、包容(inclusive),结果导向的多边主义(results-driven multilateralism)等鉴赏资源则指向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成功开展务实对外合作,但持续增长(continued to increase)、碳密集型(carbon-intense)等消极资源也刺激了有关“一带一路”的绿色可持续性的质疑与讨论。

(3)2021年索引行评价资源分析

2021年“China”索引行评价资源统计见表8。

由表8可知,2021年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的评价资源主要集中于对于中美就气候问题的竞争与合作、碳排放、能源、中国气候治理成果、气候治理与地缘政治影响等话题。总体来看,积极评价资源61条、消极评价为57条以及中性评价23条。

就中美气候治理竞合关系的宏观评价而言,美国智库中的积极评价资源(24条)远高于消极评价资源(11条)。美国智库的研究人员通常采用积极的情感资源(如needs to corporate等)传达推进中美气候治理合作的意愿。此外,也常运用关键的(critical)等鉴赏资源形容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拜登上任之际,美国智库专家较为积极地推进中美气候治理合作。然而,美国智库也运用挑战者(challenger)、竞争者(competitor)等消极资源评价中国。美国智库也多次强调,美国应借气候治理议题发展多边主义、重塑美国的领导力,制衡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日益突显的国际地位。

具体而言,美国智库主要就清洁能源、碳排放以及绿色“一带一路”等议题展开讨论。

第一,美国智库就清洁能源议题展开了大量讨论。2021年,美国智库运用了较多判断资源将中国塑造为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对手。主导的(dominant)、遥遥领先的(commanding)等词均指向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强势”地位,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经济实力拟人化。美国智库认为中国近年来在锂电、太阳能、硅材产业链、电动汽车等领域表现过于强势,美国应加强清洁能源发展,并在清洁能源市场与中国展开竞争。

第二,美国智库运用鉴赏反应资源与情感安全资源共同构建对中国碳排放量的疑虑评价。上升的(rising、climbing、surged)等反应资源均指向“中国不断上升的高碳排放量,以及对世界各国完成《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造成的挑战”。同时,恐惧(fear)、质疑(question)等具有情感煽动作用的消极安全资源,指向2021年美国智库对于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质疑。对此,有不少学者指出,中美气候合作的关键也在于对减排标准的共同制定。

第三,部分智库学者讨论了绿色“一带一路”的实施效果与影响,延续了前一阶段对“一带一路”是否“绿色”的质疑,并提出美国应就对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基建投资等领域与中国展开竞争。

(4)2012—2021年索引行生态评价系统分析

2012—2021年索引行生态评价系统分析见图4。

总体来看,美国主流智库持有相当比例的自然本位话语,即美国智库的多数学者认为应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制定具体的气候治理举措时,美国智库持有更高比例的利本位态度,即在推进气候治理的进程中,促成美国的战略目标、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还有少部分的义本位生态话语,即从道义的立场出发,考虑气候治理的具体举措对全球和谐稳定的影响。

具体而言,在2012—2016年、2017—2020年与2021年3个时间段期间,自然本位的话语比例波动较小,而利本位话语比例持续上升,义本位话语比例持续下降;有益型态度比例持续下降,而破坏型态度比例持续增加。由此可见,在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之中,中美共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以应对气候变化逐渐从核心关切走向一定程度的边缘化,而如何在中美气候治理的博弈之中维护本国利益成为美国智库更为关切的话题。

4.2 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的话语实践分析

4.2.1 美国气候变化涉华话语的产生 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22],是专家学者的集合体。美国智库属于典型的“精英话语”(elite discourse)[23],融学理分析与社会实践分析于一体,往往能直接影响政府决策[8]。

美国智库的学术研究与分析得出的结论通过数字、政策建议等多样方式加以呈现,成为美国设置对外部世界认知判断整体语境的话语参与体,支持并影响美国制定对外政策的主基调。而在选词上,正如前文所述,美国智库在词汇的选择中会尽量选择中量值的情态动词构建话语,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

与此同时,为了影响美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决策,美国智库各个领域的研究专家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构建了以自然或利本位为主的生态语境,以在低排放煤炭技术、能效和节能措施、开发先进的电网、量化排放量、为低碳技术融资等领域,引导大众关注气候问题与美国气候政策。

4.2.2 美国气候变化涉华话语的传播 美国智库存在“旋转门”机制。“旋转门”机制源于四年一届的总统大选而导致的政府官员换任。因此,许多卸任的官员会到智库任职,而智库研究员也有机会到政府就任。该机制使美国智库的影响力渗透到美国政府决策的方方面面[4]。美国智库依靠旋转门等机制与政府间保持密切的联系,主流智库的原创成果报告与专家意见直接被递交到政府有关决策部门,通过其独特的情报信息渠道,深入剖析中国与全球各力量集团的气候政策发展,影响政府对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认知,为决策提供了信息基础。而作为美国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者,美国智库通过公开发布研究报告、举办大型研讨会等宣传工具解读别国政策,不断影响社会大众的认知和舆论。

4.2.3 美国智库涉华话语的接受 有实证研究表明,美国智库话语在话语和具体行动方面均对美国决策者产生了显著影响。2022年,扎伊采夫(Zaytsev)认为,大量案例表明智库的建议可能被美国决策者听取,且其按照智库的提议行动[24]。

本研究发现,美国智库对具体议题提出的建议总是具有前瞻性。例如,在2012—2016年高频实词表中的“post”一词,总与2015或Paris era(2015年巴黎协定)和2020(中美自主贡献减排承诺时间节点)共现,这表明美国智库动态地关注中美气候问题的发展变化与未来趋势;在2020年年末,美国智库便有学者提出拜登政府应在气候变化议题中发力,并借此回归全球治理中心,也应与中方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对比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与历次《中美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可知,历次《声明》的合作提议均曾被美国智库专家反复讨论,如2021年《声明》发布之前,美国智库多次就清洁能源技术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可见,美国智库在中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3 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的社会实践分析

1993年,费尔克劳夫认为,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践,同时话语也影响、建构社会和参与社会变革[25]。

一方面,美国智库气候变化议题涉华话语的话语特征,与近10年内美国3届政府的不同气候政策及对华态度紧密相关。美国智库对华气候问题的研究是以美国全球霸权护持为目的,为美国制定对华气候政策提供支撑。奥巴马政府对气候变化议题给予高度重视,美国气候政策升级至战略性高度。因而,该阶段美国智库的积极评价相对较多,呼吁中美携手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特朗普政府对气候治理持保守主义态度,否定气候变化威胁的客观存在,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该时期美国智库大多数研究人员否定特朗普政府的“灰色型”气候政策,而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气候治理中愈发积极有为。由于担心美国对华优势的逆转,美国智库发声督促政府与中国恢复接触,并在绿色融资、标准制定及全球能源技术等领域展开竞争。拜登政府上台之际,美国智库便提出希望通过其气候政策修复特朗普政府时期受损的国家形象,重塑全球领导力,其中重点领域是与中国的气候主导权之争。美国智库依托其知识储备优势以及专业性极强的分析能力,探讨中美气候互动的关键领域,为两国未来的合作与博弈提供政策建议与布局方案。

另一方面,美国智库的话语也影响着美国政府在气候变化议题下的决策走向。例如,美国智库长期关注中国的减排承诺与落实政策是否相匹配,部分智库对中国一直持有气候目标缺少“雄心”认知,这种消极的认知与评价更容易得到政府决策者的认同,推动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对抗成分增加。美国智库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参与美国宏观政治体系议程设置的进程。特别是在气候问题领域,自2020年以来,随着气候问题的严峻性被国际社会不断强调,秉持不同政治立场的各类智库与多元專业学术背景的专家迅速集中产出了大量研究成果,突出了中国在绿色供应链、清洁技术以及低碳发展模式等关键领域上对美国的挑战与中国在排放份额上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自居所享的不平等权利,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对华对抗性思维。

5 结语

自2012年至今,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始终关注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各项政策和措施,重点关注碳排放、中美在绿色低碳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中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导权竞争等问题。在2012—2016年、2017—2021年、2021年3个时间段期间,美国智库在气候问题对华态度展现竞合兼备的特点。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日益显著,竞争成分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利本位的生态破坏型话语增多、话语态度逐渐强硬。这与奥巴马、特朗普与拜登3届美国政府的不同气候政策及对华态度紧密相关。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智库气候变化涉华话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话语焦点和话语态度也悄然影响着美国政府在气候治理中的具体措施。未来,建议加强对于美国智库话语的研究,以促使我国在百年之大变局中掌握主动权。

致谢:本文在写作中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许共城. 欧美智库比较及对中国智库发展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2): 77-83. XU G C. Comparis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ink tank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ink tanks[J].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2010(2): 77-83.

[2] KEOHANE R O, VICTOR D G. The regime complex for climate change[J].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11, 9(1): 7-23.

[3] 康晓. 多元共生: 中美气候合作的全球治理观创新[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7): 34-57, 157-158. KANG X. Diversity and coexistence: Creation of the view of global governance in Sino-U.S. climate cooperation[J].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6(7): 34-57, 157-158.

[4] 王莉丽. 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 国际问题研究, 2010(2): 13-18. WANG L L. The revolving door mechanism of US think tank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0(2): 13-18.

[5] 杨尊伟, 刘宝存. 美国智库的类型、运行机制和基本特征[J]. 中国高校科技, 2014(7): 56-59. YANG Z W, LIU B C. Types,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S. think tanks[J].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7): 56-59.

[6] 赵恒煜. 美国智库的“中国观”研究: 以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研报的综合分析为例[J]. 情报杂志, 2020, 39(2): 35-43. ZHAO H Y. A research of American think tanks perspectives on China: Synthetic analysis of China issue reports of Brookings institute[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20, 39(2): 35-43.

[7] 丁立, 刘泽权. 美英典型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视角[J]. 情报杂志, 2021, 40(6): 102-110, 81. DING L, LIU Z Q. Analysis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discourse in typical American and British think tanks: A corpus-bas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21, 40(6): 102-110, 81.

[8] 赵秀凤, 宋冰冰. 美国智库涉华核能话语中“他者”身份建构的话语策略: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J]. 外国语言文学, 2021, 38(4): 353-372, 446. ZHAO X F, SONG B B.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the other” in China-related nuclear energy discourse of American think tan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21, 38(4): 353-372, 446.

[9] ALEXANDER R, STIBBE A.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J]. Language Sciences, 2014, 41: 104-110.

[10] STIBBE A. An ec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14, 11(1): 117-128.

[11] 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22-42.

[12] 何伟, 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中国外语, 2017, 14(5): 56-64. HE W, ZHANG R J. An ecolog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discourse[J].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2017, 14(5): 56-64.

[13] HALLIDAY M A K. Is the grammar neutral? Is the grammarian neutral?[C] //DE V ILLIERS J, STAINDON R J. Communication in linguistics: Papers in honour of Michael Gregory[C]. Toronto: Editions du Gref, 2001: 271-292.

[14] CARVALHO A. Representing the polit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Discursive strategies in the British media[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05, 2(1): 1-29.

[15] 李淑晶, 劉承宇. 基于评价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 以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5): 65-76, 149. LI S J, LIU C Y. Eco-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appraisal system: An exemplary study of Donald Trumps speech on the U.S. exit from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J].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20(5): 65-76, 149.

[16] McGann J G. 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1-01-27] https://repository.upenn. edu/think_tanks/18/

[17] 馮志刚, 张志强. 新美国安全中心:美国国家安全政策核心智库[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6): 78-88. FENG Z G, ZHANG Z G.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American Core Think Tank of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J]. Think Tank:Theory & Practice, 2018(6): 78-88.

[18] 胡开宝, 盛丹丹. 《可持续发展报告》英译本中的华为公司形象研究: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43(6): 94-106. HU K B, SHENG D D. The image of Huawei corpora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20, 43(6): 94-106.

[19]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35-36, 68-88.

[20] MARTIN J R, WHITE P R.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42-207.

[21] 何伟, 马子杰.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评价系统[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43(1): 48-58. HE W, MA Z J. Appraisal system from an ecolinguist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20, 43(1): 48-58.

[22] 薛澜. 智库热的冷思考: 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5): 6-10. XUE L. Beyond think tank fever: Cultivating world class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4(5): 6-10.

[23] VAN DIJK T A. Elite discourse and racism[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93:14.

[24] ZAYTSEV D G, KUSKOVA V V, KONONOVA A. The power of knowledge: How think tanks impact US foreign policy[J].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2022, 18(1): 1-22.

[25]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3-11.

作者贡献说明:

李苏瑶:提出研究设计与论文框架,采集、清洗与分析文本数据,撰写初稿;

巩浩宇:分析文本数据,并参与论文撰写;

杨晏乙:分析文本数据,并参与论文撰写。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a-Related Discourse on Climate Change in U.S. Think Tanks

Li Suyao1 Gong Haoyu2 Yang Yanyi2

1 Institute of Corpus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2 Schoo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26420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ims to probe into China-related discourse of U.S. think tanks on climate chang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attitudinal trend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ina in terms of climate change issue in U.S. think tanks.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Method/process] Based on self-built corpora of China-related discourse on climate change in fourteen major U.S. think tanks from 2012 to 2021, drawing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model proposed by Fairclough, the study describ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in China-related discourse on climate Change in American think t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Ecolinguistic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focus and attitudes of U.S. think tanks on climate change and China in terms of high-frequency words, keywords and concordances. [Result/conclusion] U.S. think tanks have been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Chinas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climate governance, focusing on carbon emission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n green and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leadership i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During 2012-2016, 2017-2020 and 2021, the attitudes of U.S. think tanks towards China on climate issues have showed a mixed attitude of bot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s China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the rate of competitive stances and interest-oriented eco-destructive discourse increased, showing a gradual assertive attitude.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U.S. think tanks corpus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猜你喜欢

语料库气候变化
北极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