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山县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经验与成效

2023-07-28邓体文段宗保单志杰郭乾坤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7期
关键词:竹山县

邓体文 段宗保 单志杰 郭乾坤

[关键词] 水土保持示范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竹山县

[摘 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竹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手抓水源保护,一手促经济发展,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需定产,因产兴业,促使生态优势不断释放绿色红利,助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收,探索形成了适用于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竹山模式”,助力竹山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0-0941(2023)07-0028-03

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咽喉,位当荆襄屏藩,介于秦岭、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地形上具有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的特点。总面积3 586 km2,其中绝大部分为林地,占83.10%,耕地次之,占7.88%。竹山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905.20 mm。境内大小河流646条,河网密度0.57 km/km2,属汉江最大支流堵河水系,水利资源丰富,全县水能蕴藏量居全国县级第四。竹山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1]。

竹山县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据《2020年十堰市水土保持公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31.0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60%,主要分布在县域中西部的低山缓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经济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为主。

长期以来,竹山县秉承“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理念,基于山区大县、林业大县、生态大县的实际情况和确保库区清水永续北送的现实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需定产,因产兴业,打造出了具有竹山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模式,助力竹山县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1 创建经验

1.1 全面提升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竹山县地处丹江口库区水源保护区,各级各部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抓水源区生态保护,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碧水中”的政绩观,增强大保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一方面,竹山县加强水土保持机构建设,在“丹治”一期工程实施时,将竹山县水土保持站升级为竹山县水土保持局,强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建立健全县级水土保持工作領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县政府统一领导、水土保持部门组织、多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算“综合账、长远账”,不断营造“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家园”的浓厚氛围,摒弃生态保护是发展的“紧箍咒”这些错误观念,逐步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提升理念、转变观念,促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2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系统性和针对性

竹山县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生态保护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大局。《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等高层次规划,从全局高度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统筹了水源区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在顶层规划的指引下,竹山县针对区域实际情况,编制了更具针对性的《竹山县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提出了“一心两带四区”水土流失防治空间格局和水土保持总体策略。其中,“一心”指竹山县中心城区,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重要区域;“两带”指竹溪-竹山-房县城镇一体化重点治理带和堵河源区重点治理带,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四区”是指中西部低山丘陵区、北部高山区、南部山地区和堵河沿岸区,是水土流失预防工作的重点区域。针对“一心两带四区”分别提出了更具本地实际的水土保持举措和要求,进一步为竹山县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实施蓝图。

1.3 狠抓项目实施,落实“坚决治”和“积极建”

为减少丹江口库区水源区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等危害事件,竹山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部门以“铁的措施、铁的担当”狠抓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坚决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积极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在“坚决治”上,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增加各方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包括“丹治”一期工程、“丹治”二期工程、黄龙滩库区等坡改梯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宝丰龙井等4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柳河小流域等5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小寨矿区绿松石矿等5处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宝源绿松石矿区等10余处矿区和采石场裸露矿区复绿工程,以及茶园、耕地等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等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在“积极建”上,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018年)、精准灭荒三年行动(2018—2020年)、湖北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建设工程等,分年度开展了宝丰镇等15个乡镇62个行政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开展了全县1.86万hm2茶叶基地生态涵养和非点源污染防控工作,积极实施了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大力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1.4 优化产业升级,构建“铁门槛”和“金饭碗”

水源区实施生态保护以来,竹山县坚决摒弃过去粗放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做法,自觉以新理念念好“山水经”,努力蹚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把生态保护作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的“铁门槛”,严格拒绝污染产业、传统产业进入竹山。同时,竹山县因地制宜,按照“治理一条精品流域,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培植一批治理典型,培育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老百姓”的治理思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了茶叶、山竹、中药材、经济林及林下种植、生态康养、旅游等生态产业和绿色产品,使得绿色红利不断得到释放,群众端上绿色发展的“金饭碗”。生态保护不但没有制约丹江口库区水源区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强力“助推器”,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

1.5 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制度实”和“职责明”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20世纪50年代,竹山县陈正宽等自发在竹山縣十转山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走出了一条高山育苗的新路子,其植树造林先进事迹和经验被《人民日报》报道,为全国类似地区开展荒山绿化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70多a来,竹山县一如既往、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近年来,竹山县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效机制,重点压实保土护水责任、加强风险防控等工作,将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切实增强生态保护刚性。积极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受益单位和个人的主体管护责任,由工程所在地村委切实承担起水土保持工程管护职责,将管理责任传导到“毛细血管”,层层传导压力,形成明责、考责、问责、追责的制度闭环,从细处着手,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效管护。

2 成 效

2.1 生态效益

经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竹山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2006年,竹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 271.8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5.47%;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631.0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60%,与2006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截至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09%,植被覆盖率达80.20%,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6个,建成国家级文明村1个、美丽乡村88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拥有堵河源国家级自然风景区、霍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和太和梅花谷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经综合治理,全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堵河输沙量明显降低,为丹江口库区贡献了一池碧水[3]。

2.2 经济效益

在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竹山县一手抓水源区生态保护,一手抓经济发展,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精准扶贫攻坚、生态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融合。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理念,在陡坡地全面实施造林补植、封禁治理,在缓坡地大力发展茶叶、竹子、中药材等农林产业基地,在农村河道实施生态固堤、清淤治污等措施,辅助完善村庄生态绿化、环境治理等措施,提升水土保持治理效能。特色产业方面,竹山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竹子、中药材、经济林及林下产业、生态文旅产业和生态康养农业。目前,竹山县已培育茶叶合作社150余家、竹产业合作社243家、中药材产业合作社30多家、林下种养大户200余户,2021年竹山文旅、康养产业面对疫情的不利局面,累计接待游客3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5亿元。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聘请生态护林员、扩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覆盖面、发放退耕还林补助和升级传统产业等方式多管齐下,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总体而言,竹山县积极依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由点及面,带动了全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2.3 社会效益

竹山县基于山区大县、林业大县和生态大县的实际情况和维护丹江口水库一江碧水永续北送的现实需要,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打造出了具有竹山特色、适用于水源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模式:一是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竹山县将各类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移交给当地乡镇,服务于农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二是水土保持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即在加强水土保持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生态康养等产业,以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发展,以生态发展反哺水土保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竹山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与产业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获得中央级和省级媒体的宣传报道,起到了良好的推广辐射作用,为类似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子。如:1971年9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竹山县陈正宽植树造林的先进经验;2014年霍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并于2019年通过定期评估;2018年太和梅花谷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8年11月20日,湖北省电视台对霍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太和梅花谷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宣传报道;2020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对包括竹山县在内的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2022年,竹山县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推进,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竹山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

3 结束语

竹山县紧密结合国家需求,立足本地实际,持之以恒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思路,将水土保持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山并重、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为全国类似地区“两山论”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竹山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栋林,朱波,邓体文,等.打造生态家园 让放心水进京[N].人民长江报,2008-10-18(B02).

[2] 覃勇.霍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J].中国水土保持,2017(5):73.

[3] 孙恒兵,汪炎炎,周帆,等.堵河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民珠江,2016,37(3):14-17.

收稿日期: 2023-01-08

第一作者: 邓体文(1974—),男,湖北竹山人,工程师,学士,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研究等工作。

通信作者: 单志杰(1980—),男,黑龙江萝北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研究工作。

E-mail: shanzhj@iwhr.com

(责任编辑 张绪兰)

猜你喜欢

竹山县
湖北省竹山县农作物资源现状普查与分析
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建议
竹山县湿地资源保护对策与思考
竹山县精准灭荒对策与思考
深入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工作探析
——以A市C县八个村庄为例
关于竹山登爽亭的索隐与建议
竹山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成效和问题探析
包泽祥 藏石欣赏
张金保 藏石欣赏
宋令伟 藏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