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神经科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①
2023-07-28许金连曾建华陈淑华
许金连,刘 群,曾建华,陈淑华
(兴国县人民医院, 江西 兴国 342400)
当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发生不正常凝结后阻塞静脉官腔,致使静脉的回流出现障碍即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据统计,在美国每年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108/10万[2]。神经科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手术使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血管壁医源性损伤等,加之术后患者意识不清,对于下肢病症的主诉较为模糊,且术后创伤、制动以及卧床休养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极易出现DVT。DVT的形成不仅使患者原计划的住院时间延长,还会增加死亡率,故而DVT的早期预防和护理显得至关重要。气压泵是现阶段常用的防治血栓的装置,在减少DVT发生方面效果突出,在临床中受到诸多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青睐[3]。目前关于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神经科DVT的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报道均较少见。本研究特对本院神经科收治的重症患者行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旨在探究其应用效果,以期降低神经科DVT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02~2022-02兴国县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重症患者40例。(1)纳入标准:①危重病诊断标准参考APACHE-Ⅱ评分标准,入院24h内APACHE-Ⅱ评分≥16分;②治疗前均行彩超检查证实双下肢无DVT形成;③自理活动受限,卧床时间≥5d。(2)排除标准:①合并下肢骨折;②存在气压泵治疗禁忌证或无法耐受气压泵治疗;③患有严重骨质疏松或下肢动脉硬化;④既往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⑤凝血功能障碍。按照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8~67(52.36±5.28)岁,体质量指数(BMI)19~25(23.45±1.12)kg/m2,APACHE-Ⅱ评分16~35(30.25±4.28)分;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8~68(52.51±5.15)岁,BMI19~25(23.69±1.03)kg/m2,APACHE-Ⅱ评分16~34(30.50±4.11)分。两组上述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加气压泵治疗,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取舒适体位并放松身体,脉冲压力60~80mmHg,持续1s,间隔20s;根据患者的腿型选择袖带并调整其松紧度,依次对下肢的各个部位进行充气25min,术后当天即开始,2次/d,25min/次。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气压泵治疗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剂量为120~150IU/kg,1次/d。两组均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①评价两组治疗效果。②凝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mL,采用Sysmex-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下肢疼痛、肿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10分,评分越低,疼痛及肿胀越轻;使用软尺测量膝关节以下5cm处的周径,每侧测量3次取均值。④下肢血流速度及皮肤温度:于治疗1周后行彩超检查,记录两组股浅静脉及腘窝静脉血流流速,并采用红外线体温枪测量患者双足背皮肤温度,30s/次。⑤记录住院期间DVT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于治疗1周后进行评价。彩超无异常,患者下肢无异常感觉(显效);彩超无异常,一侧或双侧下肢酸胀、隐痛,腓肠肌试验阴性(有效);彩超示静脉血管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和频谱信号,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肿胀,腓肠肌试验阳性(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0.00%,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20]
2.2 凝血指标
1周后,观察组的PT以及APTT均高于对照组,其FIB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2.3 下肢疼痛、肿胀情况
1周后,观察组的下肢疼痛、肿胀评分以及下肢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疼痛、肿胀情况比较
2.4 下肢血流速度及皮肤温度
1周后,观察组的下肢血流流速以及皮肤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1周后下肢血流速度及皮肤温度情况比较
2.5 DVT及肢体肿胀发生情况
两组均未发生DVT,但两组肢体肿胀的发生率分别为5.00%和35.00%,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肢体肿胀发生率比较[n(%),n=20]
3 讨论
DVT作为手术、卧床患者的高发并发症,据统计,外科手术患者若未经有效预防措施发生DVT的概率为10%~40%[4]。神经科重症患者因其病情危重、变化快,通常多卧床休息与休养,加之其住院治疗的周期较长,给药及治疗均较轻症患者更多也更为繁杂,且多输注高浓度的药物,这些因素加大了患者DVT的发生几率。卧床后血流缓慢、静脉内膜受损、血液的高凝状态皆为神经科患者DVT发生的三大因素,且神经科患者通常存在多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因而预防DVT在神经科疾病后续的治疗中尤为重要[5]。实践证实,采用专业的前瞻性干预措施能降低DVT等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国外权威机构最新修订的预防DVT指南中指出,对于潜在DVT的高危患者而言,除基础救治手段外,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效果更佳。临床针对DVT的预防,在药物预防的基础上适当行护理或物理干预,多通过护理手段减少致病因素或对高危因素进行排查,以降低DVT的形成风险。
气压泵是一种非介入性的物理治疗仪器,通过器械对患者肢体进行外部加压从而促进静脉血液循环,与人手按摩相比,借助该仪器按摩的力度更加均匀,且在机械设置下其按摩速率与人体血流的速率较为吻合,机器的使用能够使患者在无医护人员的护理下更为舒适与自在。另外,该治疗仪不受患者体位的限制,代替人工按摩,省时又省力,极大地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负担,对患者及医护人员而言是一个双赢的工具。目前,对于DVT的预防,临床普遍认同联合预防效果优于单一预防,有学者指出在物理预防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的效果较单一物理举措高4倍[6]。低分子肝素钙是通过化学方法将普通肝素分解而得来的,其抗凝效果比一般肝素理想,是临床上抗凝以及预防DVT的常用药,受到了诸多医护及患者的推崇。本研究特对本院神经科收治的重症患者行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提示物理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单一的气压泵物理治疗效果更佳。临床表示,FIB在脓毒血症、恶性肿瘤等疾病及外科手术、放射治疗中呈高表达的状态[7]。研究发现,在下肢骨折术后出现DVT的病例中,患者的FIB水平出现异常升高,既往也有临床实践证实FIB与DVT的发生率和严重与否存在或轻或重的联系,可用预测患者有无DVT形成[7]。有学者指出,危重患者具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和进展率,在静脉血栓患者群体中,其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会出现异常[8]。本研究中,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PT以及APTT均高于对照组,其FIB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情况。究其原因,低分子肝素钙对于血管壁负荷以及血细胞起到一个强化的作用,可以对聚集起抵抗作用[9]。另外,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下肢疼痛、肿胀评分以及下肢周径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下肢静脉的血流流速以及下肢皮肤温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了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促进患者下肢血液的循环,缓解卧床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从而降低其DVT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将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应用于神经科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情况,缓解其下肢疼痛及肿胀,降低DVT的发生率,效果确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加以推广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