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与冠心病患者疾病康复的相关性分析①
2023-07-28展俊
展 俊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冠心病即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脂质代谢异常,使得血液中的脂质于动脉内膜沉着,一些类似于粥样的脂质类物质于动脉内膜内蓄积形成斑块并逐渐增加,影响动脉血流,导致心肌缺血;斑块破溃后,有血栓形成,完全阻断血流,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是猝死,也有患者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1]。此外,45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高血压和家族病史也可增加发病风险[2]。患者发病后,可有心悸、胸痛、发绀和睡眠障碍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和心衰症状,影响患者正常活动与生活,也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研究发现[3],身体肥胖、长期大量吸烟、精神紧张可增加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可产生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有胸闷、心慌等感觉,加上对疾病发展和预后的担忧,可有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夜间辗转反侧,难以顺利入睡,降低睡眠质量[4,5]。现将段,临床尚无过多报道探讨冠心病患者康复与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未形成统一结论。为此,本研究纳入12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预后分组,探讨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与冠心病患者疾病康复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冠心病患者120例,诊治时间为2019-10~2021-10,所有患者统一治疗,根据预后分组。康复组为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85岁,平均(62.78±3.12)岁,病程2~15年,平均(8.16±1.44)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6例,合并症:17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稳定组为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2~85岁,平均(62.56±3.27)岁,病程3~12年,平均(8.24±1.36)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5例,Ⅲ级10例,Ⅳ级5例,合并症:20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进展组为40例,男女各为20例,年龄42~82岁,平均(62.27±3.54)岁,病程3~13年,平均(8.21±1.56)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13例,Ⅳ级9例,合并症:19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1)纳入标准:①满足《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中冠心病诊断标准,经CT和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40~85岁;③认知状态良好,主动配合研究;④资料完整,数据真实可靠。(2)排除标准:①肝、肾等组织器官伴随严重病变者;②传染性患者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③精神病患者或既往有精神病史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3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无差异(P>0.05),存在对比价值。
1.2 方法
1.2.1心理状态评估
判定依据为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mental state assessment scale,MSSNS)[7],该量表由38个条目组成,分为焦虑(13个)、抑郁(10个)、愤怒(8个)和孤独(7个)四个维度,各条目均按照1~4分4级评分法计分,1分为没有,2分为有时有,3分为经常有,4分为总是有,各维度和总量表的Cronbach’sα信度在0.72~0.98之间,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差。
1.2.2睡眠质量评估
患者睡眠质量根据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8]判定,该量表包括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夜间易醒频次、比期望早醒、日间嗜睡、睡眠质量、情绪心理状态和躯体功能共计8项内容,各项均按照0~3分计分,最低0分,最高24分,分数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
1.3 观察指标
1.3.1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比较康复组、稳定组和进展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
1.3.2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比较康复组、稳定组和进展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
1.3.3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与疾病康复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心理状态对比
进展组患者焦虑、抑郁、愤怒和孤独评分明显高于稳定组和康复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与康复组比较,稳定组患者各项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3组心理状态对比分)
2.2 3组睡眠质量对比
进展组患者睡眠质量各维度和总分高于稳定组和康复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与康复组比较,稳定组患者各项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3组睡眠质量对比分)
2.3 相关性分析
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与冠心病患者疾病康复为正相关关系(r=0.878,P=0.000;r=0.856,P=0.000),即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越差,预后情况越差。
3 讨论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和致死致残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现阶段,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生活方式改变,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若不尽早确诊,及时治疗,可导致原有疾病进一步发展,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9]。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均可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制剂、他汀类降血脂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可缓解心悸、胸痛等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进程。
冠心病疾病康复既与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相关,也受患者个人状态影响。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状态,心理状态不同,可导致心理活动呈现出不同状态,是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渡,具有暂时性和稳固性特征,既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现象,也是个性特征的表现,因此,可将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视为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相结合的产物[10]。学者冯明月的研究结果显示[11],男性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以焦虑和抑郁为主,与并发症、病程、医疗费用和社会人际关系相关。文中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越差,疾病康复效果越不理想,指标间为正相关关系。祖国医学将人的情绪归结为“七情”,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长期受到突发性刺激,可导致情绪过激,引发明显情绪反应,影响机体脏腑功能;冠心病患者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可刺激儿茶酚胺分泌,导致冠脉痉挛,增加心肌耗氧量,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黏稠度明显增加,使得灌注动脉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加重疾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12]。
睡眠是衡量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睡眠时长合适、质量良好利于维持机体健康状态,但年龄增长过程中,机体生理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有睡眠时间过长或睡眠时间不同的情况[13]。一般来讲,人的一生中应有1/3时间是处于睡眠状态的,睡眠质量良好、时间充足时,可改善机体状态,维持神经系统平衡,可为生命安全提供保障。祖国医学同样重视睡眠,认为睡眠与饮食为养生之药物,能吃能睡可延长寿命。学者王丽敏和关运琦的研究发现,生活节奏加快,使得平均睡眠时间缩短,睡眠障碍和失眠率上升趋势明显,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发生率随之上升[14]。住院患者伴随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对患者生命安全无直接影响,但可影响心理状态,导致焦虑、抑郁、压力和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滋生,影响预后。冠心病者睡眠质量较差,可导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患者情绪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大脑耗氧量更多,心脏阻力和负荷增加,原有疾病恶化,预后不良[15]。现代医学认为[16],机体处于睡眠状态,活力下降,处于恢复和能量积累状态;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退化明显,组织器官呈现出明显的衰老趋势,免疫状态不佳,抵抗能力明显下降,睡眠结构被改变,影响冠心病预后;大脑对昼夜的调节依赖于松果体,冠心病患者年龄不断增长,松果体逐渐萎缩,打破睡眠节律,睡眠时间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患者休息不充足,对患者免疫状态造成影响,降低免疫功能,影响疾病好转,对患者康复不利;反之,冠心病患者睡眠状态良好时,可缓解疲劳感,利于体力恢复,促进患者康复。学者杨淑贞认为,冠心病病情发展转归与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直接相关,再次验证了文中观点[17]。
综上所述,冠心病疾病康复与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越差,预后越差;可及时采取措施对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进行干预,以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