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相关指标及血清Hcy、hs-CRP的影响①

2023-07-28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托

乔 鑫

(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脑组织循环障碍为主的一种缺血性疾病,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1]。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近年来不断增长,且容易反复发作,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从而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部分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该病的重要病因之一[2,3]。针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仍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主。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与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取得良好疗效[4]。因此,本文选取本院2020-06~2022-0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6例,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相关指标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于2020-06~2022-0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6例。(1)纳入标准:①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关于AIS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者;③发病至入院48h内;④获得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伴脑动脉瘤、脑出血等脑部疾病者;②恶性肿瘤者;③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④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⑤近1个月内有手术史者;⑥本研究方案过敏体质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8例。对照组中,女34例,男64例;年龄38~73岁,平均(56.89±7.97)岁;发病至入院3~41h,平均(20.92±4.35)h。研究组中,女37例,男61例;年龄41~74岁,平均(57.42±8.08)岁;发病至入院3~38h,平均(20.24±4.26)h。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脑卒中患者采用包括降糖、降脂、控制血压、改善微循环及神经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120035;生产企业: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75mg/次,每日1次;研究组:在氯吡格雷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国药准字:H20193144;生产企业: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20mg/次,每日1次。两组治疗周期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NIHSS评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42分,评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神经相关指标,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mL,离心10min,取上清液(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浓度;(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神经相关指标,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mL,离心10min,取上清液(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cy和hs-CRP浓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1)基本治愈: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减少≥90%,并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显著进步: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减少>70%,并患者症状显著改善;(3)进步: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减少30%,并患者症状改善;(4)无效: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减少<30%,并患者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脑卒中患者NSE和BDNF浓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NSE和BDNF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脑卒中患者NSE浓度较治疗前降低而BDNF浓度较治疗前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脑卒中患者NSE浓度低于对照组而BDNF浓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患者NSE和BDNF浓度比较

2.3 两组脑卒中患者Hcy和hs-CRP浓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Hcy和hs-CRP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脑卒中患者Hcy和hs-CRP浓度较治疗前降低,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研究组脑卒中患者Hcy和hs-CRP浓度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患者Hcy和hs-CRP浓度比较

2.4 两组脑卒中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脑卒中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主要与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主要由炎症感染导致神经损伤,并且部分神经细胞坏死,无法修复。缺血性脑卒中若不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早期应用药物改善患者微循环、抗凝、抗炎等治疗,不仅可改善患者预后,并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6]。因此,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方法尤为关键。

氯吡格雷是新一代的一种ADP受体阻滞剂,该药物能够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相结合,从而造成Fg难以与糖蛋白GP IIb/IIIa受体结合,从而达到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7]。阿托伐他汀具有抑制环氧化酶乙酰化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增加脑部供氧量,有效扩张脑血管,从而改善脑缺氧状态,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阿托伐他汀还可抑制HMG-COA还原酶表达,有效阻断胆固醇于体内合成,促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分泌,加快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代谢及消化,而其中HDL-C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泡沫细胞转运至肝脏,达到消化分解作用,从而缩小斑块面积,达到缓解动脉硬化的作用[8]。通过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由此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使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研究组脑卒中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由此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使患者疗效显著提高。

NSE作为一种特异性脑损伤程度的标志物,主要在神经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中表达,而当脑部受损伤后神经元则会发生坏死和变性,并且细胞崩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NSE,能够灵敏地反映神经损伤状况[9]。BDN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一个成员,主要在人体海马、大脑皮质等部位表达,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元生长、增殖与分化,并且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认知改善、神经元修复有关[10]。此外,BDNF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神经生理功能,抑制神经元凋亡,从而提高脑血管疾病易感性。通过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脑卒中患者NSE浓度低于对照组而BDNF浓度高于对照组,由此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使患者NSE浓度降低而BDNF浓度升高。

Hcy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与心血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有研究报道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11]。hs-CRP是非特异性的一种炎症标志物,能够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且其水平与脑梗塞严重程度关系紧密,并且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12]。通过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脑卒中患者Hcy和hs-CRP浓度低于对照组,由此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使患者Hcy和hs-CRP浓度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疗效显著,患者NSE水平降低,BDNF水平升高,及患者Hcy和hs-CRP水平降低,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托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