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的价值研究
2023-07-28张仁芬张秀娟
张仁芬,张秀娟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脊柱骨折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骨折类型。老年人是脊柱骨折的高发群体[1]。脊柱压痛、局限性肿胀、运动障碍等均是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2]。高处坠落、车祸等均是导致脊柱骨折患者发病的原因[3]。大部分脊柱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若脊柱骨折患者未对疾病形成正确认知,则会在治疗期间降低护理配合度。基于此,笔者深入探究了健康教育路径在脊柱骨折患者护理实践中的适用性,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 年1-12 月接受治疗的100 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 例。参照组男19 例,女31 例,平均年龄(60.96±4.22)岁。研究组男18 例,女32 例,平均年龄(60.87±4.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取患者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健康教育路径护理。a)建立专业护理小组:科室应当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的组建,小组成员应当包括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及护士长。在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前应对其展开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对健康教育路径护理方式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b)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对于脊柱骨折的认知均较为片面,所以在患病期间会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对治疗的顺利推进产生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应当基于患者的接受程度选用适宜的方式对其展开健康教育,积极向患者普及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纠正患者的认知错误。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可运用于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更丰富,既包括播放视频、组织讲座,也包括口头宣教等。c)饮食护理:科学的饮食搭配可使得脊柱骨折患者保持营养均衡[4]。护理人员在开展饮食干预前应当对患者的饮食爱好进行调查,而后再以此为依据帮助患者制定饮食方案。护理人员应当叮嘱患者在食物选择上更加倾向于营养价值高且清淡的食物,并告知患者积极进行维生素、纤维素的补充。在患者进食30 分钟后可告知患者家属对其进行腹部按摩,以加快患者肠胃蠕动。d)心理干预:脊柱骨折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肢体功能会产生障碍[5]。而患者在漫长的恢复过程中也会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情绪,以至于无法良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护理人员应当在工作期间更为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出现显著的焦躁情绪时,则应当运用温和、轻柔的态度化解患者的焦躁。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而后可借助案例列举的方式从侧面帮助患者树立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信心。e)出院指导与随访: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根据其恢复情况为其进行居家康复护理措施的制定。同时告知患者家属监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此外,护理人员应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了解,并叮嘱患者及时复查。对于患者在居家康复期间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告知患者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疾病的关注度。
1.3 观察指标
从便秘、褥疮、切口感染3 个角度评估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 个方面借助SF-36 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每一单项分数区间为0~100,数值越大,则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2]。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实现对患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的评估,每一量表均采用百分制原则,数值与患者负面情绪呈现正相关关系[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对研究的相关指标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s为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以(%)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χ2,有差异即为统计学软件计算结果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2.3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s) 分
注:1)与护理前比较,P<0.05;2)与护理后比较,P<0.05
3 讨论
脊柱骨折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严重的创伤,且多见于胸腰椎骨折[3]。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近些年脊柱骨折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脊柱骨折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干预,则其肢体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手术是现阶段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较为确切的方式。脊柱骨折患者在手术后需经历长时间的卧床休养。如若患者未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则在休养期间会产生严重的烦躁、焦虑等情绪。在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传统的护理方式无法充分满足脊柱骨折患者的现实护理需要。传统的单一口头式宣教会使得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乏味、枯燥,患者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扮演被动听从的角色,且该护理方式具有随意性较大的特性,以至于健康宣教的真正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充分体现整体性、延续性的新型护理方式。统计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护理后SDS、SAS 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健康教育路径在落实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计划的制定,进而使得各项护理内容更加具象化。患者在健康教育路径护理模式下可逐步增加与护理人员沟通的频率,更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及时获取专业的健康知识。护理人员在开展工作前接受了较为全面的培训,可使得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并且在健康教育路径理念下更多的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逐步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保障治疗操作得以顺利开展。
综上,在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健康教育路径护理方式值得被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