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酷暑,搜寻一套“清凉”解答

2023-07-28大虾

悦游 Condé Nast Traveler 2023年4期
关键词:风塔凉粉纳凉

大虾

衣 贴身的衣物,其材料舒适清透度影响了人们在夏日的幸福感。

麻衣

与竹和纱两种材料相比,麻更贴近平民大众。古人一般都广泛种植麻,且麻的生长周期短,如苎麻、苘麻等,所以人们便就地取材,用麻制衣。麻是商周时期的主要纺织原料,麻的散熱性与吸湿性使得它在夏天格外受青睐。在我们所熟知的棉花尚未普及时,被称为“布”的多指葛、麻类织物。《小尔雅·广服》中就有“治丝曰织。织,缯也。麻、紵、葛,曰布”之说。

竹衣

自古以来,竹子都被当作纳凉的绝佳材料,如常见的竹席、竹椅等。竹子具有透气解热的特点,使得古人在衣料上也考虑到它,于是用以消暑、隔汗的衣物——竹衣应运而生。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用竹子做的“竹疏布”。到了清中后期,竹衣越发流行起来。竹衣的用料考究且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取仅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的单枝竹,选最细的竹梢结节,用丝线穿结编织而成;在样式上,竹衣均为圆领对襟,分长袖马褂和无袖马甲两种。

凉感面料

凉感,其实更完整的说法是“接触瞬间凉感”,通过让皮肤与低于其温度的织物接触,引起皮肤表面瞬时的热量快速流失,给人带来温度下降的凉爽感觉。凉爽纤维的性能主要是由纤维自身的导热性所决定的,如常见的在纤维中加入云母、玉石等凉感颗粒,都是为了提高纤维的导热性能。各大厂家也都看准了人们对夏季衣物凉爽舒适的需求痛点。例如优衣库就推出了凉感AIRism系列。据官方发布,AIRism让人感觉舒适的秘密源自极细纤维——一种由棉绒制成的再生纤维“Cupra纤维”,它能有效吸湿排汗,释放热能;透气功能则能保证清新与干爽。正是一流的吸湿和透气性减轻了穿着的不适感。

纱衣

纱也是清凉材料。白居易有云,“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王仲甫则形容纱是“小样罗衫,淡红拂过,风流万般做处”,从中都可以看出纱之轻薄、柔美,纱成为炎夏的一道风景线。轻盈的纱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沉重的负担,比如较为出名的、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西汉直裾素纱禅衣,如今仍存于湖南博物馆,通身重量仅为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食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在吃的层面,几千年前便有了应季优选。

早在商代,王公富贵们为了抵御盛夏酷暑,在上一年冬日便会让奴仆凿冰贮藏于窖。到周朝,管理“冰政”的机构成立,专掌冰权的。“凌人”也应运而生。据《周礼》记载,“凌人掌冰,以供祭祀宾客”,三伏天里朝廷赏冰也代表着一种恩典。冰确实是好物,不但能制冷,还能保鲜、做冷饮。春秋末期,冰镇饮品出现了。《楚辞·招魂》中的“挫横冻饮,酹清凉些”一语道出了冰镇米酒的甘甜。到了宋代,冰饮更快速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正如诗云:“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而唐代文献《酉阳杂俎》中记载的酥山,是将一种乳制品加热融化,滴淋成山之形再冷冻的食物,与现代的冰激凌颇有几分神似。

凉粉

夏夜端一碗凉粉,和朋友一同吹着晚风细品也是一剂消暑解渴的良方。在中国,凉粉是一种用大米、豌豆或绿豆制成的,通常为白色胶状的美食小吃。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便已出现“细索凉粉”的说法。凉粉的吃法一般分为凉拌、煎两种。圆形的凉粉刮刀从凉粉平面上顺滑刮过,数条凉粉整齐地从圆孔中钻出来,把它们装进碗中,撒上红油辣子、大蒜麻油,一碗香气四溢、清凉爽滑的佳肴便做好了。凉粉就这样潜入寻常百姓家,又在各地衍生出独特的地域风味,如西安卤汁凉粉、四川川北凉粉、云南丽江鸡豆凉粉、重庆巫山翡翠凉粉,都各有特色。

苦味食物

“冰”和“凉”从字面来看,就是消暑佳品,但其实自古以来“苦味能清热”也是不少人信奉的观点。因为夏时易心火旺、体湿重,易疲乏、食欲缺乏,而中医认为苦味食品性寒冷,既能泄暑热,又可燥湿邪,同时苦味食物含有生物碱等苦味物质,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改善食欲,所以,不少人会在夏日选择苦瓜、莲子汤、苦菊茶等食物。不过,“苦”并非“药”,食之过量也会适得其反。

流水素面

流水素面(流し素麺)是日本极具特色的一种趣味美食风俗,发源于鹿儿岛县指南市的唐船峡。其制作方法是将竹子纵向劈成两半,并连接起来形成长长的通道,将水和素面都倒入其中,让其顺流而下,食客则站在两侧用筷子拦截并夹入碗中。顾名思义,这里的水是流动的,因为在夏季高温下静水极易变温热,而流水能让素面持续保持凉爽。和家人在夏季的庭院里一起享用,看谁能迅速夹起從眼前流过的素面,在日本也是相当受欢迎的夏日活动。

参鸡汤

韩国与中国一样,也有“伏天”的说法。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湿度和温度极高,让人易流汗脱水、体力不支,所以韩国人讲究以热治热,通过喝热汤帮助排汗,促进血液循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滋补食品是参鸡汤。在童子鸡腹中放入糯米、红枣、姜、蒜等和高丽参,再将它们一起放入石锅进行长时间的炖煮。鸡肉软嫩爽滑,汤汁浓郁鲜美。

住 千百年前虽然没有空调,但面对热浪,人们在建筑上也下足了功夫。

凉屋

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凉屋,但在不同时期,它的名字有所不同。秦朝时期,窟室流行,人们通过利用地下洞穴的清凉,以及在一些高级窟室内放置冰块,达到降温的目的。到了汉代,皇室会在清凉殿,也叫“延清室”避暑,从《汉书》记载的“清室则中夏含霜”,即盛夏时室内可结霜来看,该殿的清凉名副其实。到唐代,依水而建、能达到一体化降温效果的含凉殿出现了。含凉殿是唐代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南岸的一组宫殿建筑,夏天凉爽宜人,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睿宗生于含凉殿。”其原理是用冷水循环的方式,转动扇叶,风力将形成的冷气吹入殿中。同时,唐代的皇族富贵家中也有了自雨亭,即一种乘凉的亭子,凉水从亭檐流下,在四周形成一道水做的屏风,使凉气进入屋子,使屋子如同“空调房”一般。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描述了该水亭的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风塔

通风也一直是人们控制室温的重要方式。在中东、北非、西亚等地区,风塔就常用来应对恶劣气候。风塔,又称风斗,Malqaf或Badgir,是一种在极端炎热气候国家用以降温的传统建筑元素。风塔在不同地方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但其功能都是在建筑和设计方面,引导被困在建筑物屋顶上的通风口的盛行风,使下面的房间得到冷却。正如Badgir在波斯语中意为捕风者,这个名字很好地表达了其目的——捕捉流动的风,为干燥气候地区的房屋客厅带来新鲜空气。风塔多由一个高大的、类似于烟囱的结构组成,它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像一座小塔,但在一个或几个侧面有微小的垂直开口。风从这些开口处进入,向屋内下方流动。由于柱子内部的压力差,热气流自然往上,冷气流则往下。风塔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位置、方向和大小与壁面比例的关系。如今,伊朗的亚兹德市也被称为“风塔之城”,许多游客慕名前往。

行 阳光和树影、蝉鸣与夜空,夏天不宜闷在家里,不妨出门去纳凉。

鸭川纳凉床

被称为“夏の風物詩”的京都鸭川纳凉床是日本著名的夏季限定传统。每年5月至9月,从二条大桥到五条大桥的鸭川沿岸,各家料理亭或茶屋都会在河边高架上设立一个临时座位区,供食客享用美食美酒。

纳凉床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本中原战争后。彼时三条大桥和五条大桥重新建设后,鸭川河源町地区渐渐热闹起来。富商们开始在风景绝佳的位置设置观赏席。进入江户时代,鸭川石制河堤逐渐整治完善,加上每年长达一个月、日本最大规模的祭典祇园祭的开办,附近越来越热闹,沿岸的商铺茶屋渐成规模。

如今鸭川纳凉床已是闻名世界的风景线,鸭川像一条丝带穿行于城市间,构筑了一个“乌托邦”。清晨,鸭川岸边是遛狗、散步、晨跑的人,悠然开启全新的一天;夜晚,店门前的灯笼和星星一同在河面上映出闪烁的倒影,人们举杯闲聊,在晚风中得到平静。

武汉纳凉

武汉、重庆、南昌、长沙曾被称为“四大火炉”。在“火炉”中度日,纳凉必不可少。武汉临江,空气湿度较大,夜间温度依旧很高,闷热无风。燥热的夏夜,武汉市民在小巷街弄中摇着蒲扇纳凉,在夜幕降临前抢占一方宝地,提一桶凉水洒在家门口的地上,然后摆上竹床、木板、椅子等,坐在竹床上乘凉、喝绿豆汤、看露天电影。这就是“竹床阵”。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竹床已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但这份与邻里街坊一起谈天说地的情感永不消散。近年,竹床文化节等活千百年前虽然没有空调,但面对热浪,人们在建筑上也下足了功夫。动也开办起来。

此外,防空洞也是许多武汉人纳凉休闲的理想场所。防空洞大多于20世纪60年代建设,没有阳光直射,厚厚的土层隔绝了一部分外界温度。人们一走进洞内便觉凉风习习、暑气全消。如今每到夏天,经过评估排查和改造后,政府会开放数个防空洞纳凉场所,供市民避暑活动。

猜你喜欢

风塔凉粉纳凉
Hechi:A Land of Natural Endowment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纳凉
COOL BEANS
来一碗凉粉
WRF气象模式在高海拔复杂山地风电场中的应用研究
楠溪江白凉粉
广西风能资源分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应用研究
动物纳凉各显神通
谈风塔的施工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