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23-07-28龚小霞

高考·中 2023年4期
关键词:数学学科高中教育教学设计

龚小霞

摘 要: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大环境下,数学学科面临着教育革新和教学创新。将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引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问题的主导性、实践性,以此丰富教学设计、创设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锻炼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对问题的举一反三。本文首先阐述了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定义、特征,分析了该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高中数学课堂如何有效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学科;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具有复杂性、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的课程,且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多数知识点的抽象程度愈发明显,因此无论是课堂问答环节抑或试卷测验,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看不懂题、不会分析、思路停滞等问题,致使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将原本的陈述式解读转变为问题引导,遵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式设计原则,为问题赋予启迪效应,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认真思考、抽丝剥茧、深度探究,通过激烈的问题探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增强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一)定义

顾名思义,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驱动学习者探究意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策略。在整个过程中,问题始终扮演着核心角色,它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并发挥着引力和助力的作用。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差异设计问题,强化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交流,以教师为发起点、学生为终结点,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该教学法主张遵循“以生为本”的建构主义思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借助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层教学、自主探究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的实质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优质培育。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和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口传心授式”教学有着很大区别,一改过去“先理论、后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先从问题本身出发思考解决的方式和途径,再用个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逐渐洞悉理论要点,也正是基于这一特色,为学生开辟了自主探究、自主探讨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兴致和欲望得以激发,因此其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问题的设计水平决定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最终成效,所以对广大一线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一些要求,除必备的教学技能以外,还需要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等客观因素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并敦促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二)特征

第一,问题是核心、是基准。数学课堂中渗透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相关理论,相当于将数学知识点以“问号”的形式抛给学生。问题承载着一切知识点的本源,或成为知识点的诱导因素,让学生的头脑思维受到启发,同时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始终专注于问题本身以及问题指向的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时,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意义,如问题的开放式设计、理解式设计、基础式设计等,不同的问题类型或问题形式,所起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每位高中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注重“针锋相对”,方能有所成效。

第二,教师的主导性特征。随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渗透和应用,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开始转变,即从原来的课堂掌控者变为了知识的导学者、教育的引领者。作为教学问题的“设计师”,教师需统筹学情、因地制宜,做到“有的放矢”,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始终契合学生的基本认知;作为问题指导的负责人,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因学生毕竟知识能力有限,尤其在探究新知时,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提醒方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教师的鼓励关怀容易激发学生的信心,不会因问题难而导致放弃学习[2];作为教学情境的创建者,教师应确切理解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价值,运用情境与问题之间的转换关系优化问题设计,且问题应建立在不脱离教材书本、符合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呈现于众,让学生认为,探究教学问题代表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最后,教师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者,评价的作用是扬长避短、查缺补漏,让师生明优势、知劣势,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问题的设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第三,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问题为驱动手段指引学生主动学习,生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不知不觉间坐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学生在长时间探究学习中,产生了创造问题的意识和举动,思维理论的相互碰撞生成了新颖的观点和疑问,这些新问题令师生为之瞩目、深入思考,获得更加全面的探究思路和解题技巧。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斩获优异成绩,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坚定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知识的挑战。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不足

课改浪潮来袭,广大数学教师积极备课、创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数学课堂依然带有传统教学色彩,教师对问题驱动式教学理解不够透彻,如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题有误,教师基于课时考虑通常都会直接抛出答案,然而如此一来,问题教学法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具体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

虽然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对教学的作用并未减弱,不仅仅是问题的发起者,更是问题设计的主要负责者,同时在教学的引导、评价等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教师所出示的问题,缺乏适配性设计,即未按照學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整体学习水平进行充分考量,导致问题深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或者问题设计过于片面化、单一化,不符合学生的兴趣胃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甚少有着直接关系。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主动提问或主动回答的诱因,与学生对问题的了解程度高低有关,简言之,当学生认为自己有把握时,其主动参与的意愿更强,反之则意愿消退、被动学习。此外,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多数教师会点名其他同学或直接讲答案,未顾及学生的身心感受,容易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长此以往,师生交流少、沟通少,不利于教学开展。

(二)教学效果欠佳

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中,主要以设计、提问、分析、实践、评价等环节为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同环节的针对点不同,问题以各种形式渗透于数学课堂,看似“杂乱无章”的局面,容易对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产生误导,进而有损于教学成果。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乐于参加各种课堂活动,但分数成绩并未达到预期指标,且部分学生的实践水平“原地踏步”、止步不前[3]。这种情况的原因多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过于关注问题的趣味性甚至是娱乐性,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另一点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模式化特征,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限接近教师的预设目标,并由于对其他解题思路缺乏规划与设计,一旦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方法,教师“猝不及防”、一笔带过,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三)问题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问题要贴近知识点,但其表现形式又不能与知识点的抽象性和复杂感如出一辙。同时,问题的难度、类型,都应契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衡量好问题数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并确保问题的可行性,还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思考研究、实践求证。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对策

(一)运用情境导入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有创意的问题设计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以往的课堂中,虽然教师也会运用问题导学活跃课堂氛围,但问题的面貌和形式通常被禁锢在知识点范围内,长时间专注于问题本身进行思考,无疑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带有问题设计的情境教学,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均恰到好处、自然流露,可引起学生的关注程度。处于情境下的问题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足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如:教学“三角函数的应用”,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三角函数的概念、公式回答问题,但具体到实践环节时往往力不从心;另一部分学生对函数的性质缺乏了解,仅仅对函数图象有印象,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三角函数这部分知识相对来讲很有难度,当务之急是如何将知识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有效连接。为此,教师可将教学问题代入情境、用情境反衬问题,将学生置入其中、发散思维,实现活学活用,情境如下:设某地正午时分太阳高度角为,是当地纬度值,是太阳直射纬度值,即=

90°-,某学习小组将该年春分设为初始时间,接连2年进行太阳直射纬度平均值的统计,问题如下,倘若确定该年春分到第二年春分是一个太阳年,求它所经历的天数[4]?并精确到千分位。显然这是一道稍有难度的问题,需要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决。如学生回答困难,教师可引领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先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特点出发,抽丝剥茧般细化教学环节,逐层推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探究能力,久而久之,在集体的努力下,学生掌握了解题的要领和方法,并结合个人对相应问题的理解程度,创设出具有新颖性、奇特性的思路模式,有助于学生强化逻辑思维、增强问题意识。

(二)采用分层教学设计问题,满足个体差异

常说教育应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它是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能力最基本的判断,根据人类“最近发展区”等成长概念充实教学手段,以达到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教育服务的目的。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教学评价应在关注分数的基础上,融入过程性学习、阶段性学习等要素,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个体差异明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机制的建设意义。学生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在面对数学学习时通常会存在不同状态,有些学生潜力足、天赋高,在不借助教师辅导的前提下,就可通过自学完成课程;部分学生理性思维迟缓、想象力不够丰富,即便教师费尽心力、兢兢业业,往往也很难帮助他们取得好的学习成效。分层教学在问题驱动中的运用,即采用问题设计分层、问题落实分层、学习主体分层,促使全体学生基于自身实际需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如:教学“基本不等式”,考虑到前面几节课已经讲过有关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课前调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发现学生比较熟悉不等式的定义和规则,但在具体解题时往往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效果。这说明涉及理论知识讲解时,学生通常能跟得上教师的步伐,而在实践解题环节则暴露出许多缺陷,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其缺陷和不足的表现各有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采用分层教学指派任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必过于纠结解题能力的匮乏,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中,将学生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等级设为A、B、C三个小组。A组学生的特征是发言积极、思路清晰,在解答不等式的基础类问题时较有把握,因此教师可稍微提升难度,派发一些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试题,引导学生注重换元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等理念在不等式中的交叉运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可根据学生喜好自主决定合作探究或小组学习[5];B组学生多以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为主,教师可提醒这些学生关注“拆、凑、拼”等解题技巧的实际应用,分析基本不等式的公式使用要遵从哪些条件、哪些原则,而不是强行要求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刻意增强理解;C组学生欠缺自主学习意识、积极性不强,这部分学生的教学重点就是以夯实基础为核心,突出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数学自信。

(三)鼓励学生反问、设问,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课堂话语权,因此在问题设计上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究者、践行者,学生有权利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新猜想。从这一点来看,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即借助教师的点拨、引导,不断探寻出题人的思想和意图,这是一种反向推理求证的过程,是增强知识应用能力的条件和途径,也是核心素养教育观对高中数学的殷切期盼。如教学“集合”时,因这部分知识的总体难度处于中等水平,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多困扰,因此“问题教学”的主打策略是拓展思维、开辟视野,发动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话题,比如:同桌合作、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氛围。

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以问题为核心开展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头脑思维高度运转,增強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实现学以致用。为确保问题驱动教学的有效性,还望有关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行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

参考文献

[1]段明贵.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及能力提升:评《高中数学“问题导学”学习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65.

[2]李湖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1):71-73.

[3]曹均.利用思维导图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讨[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23):67-69.

[4]徐培培.激发兴趣,走出误区:探索综合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2(42):210-212.

[5]官火旺.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析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18):58.

猜你喜欢

数学学科高中教育教学设计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的教育创新之再思考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探讨